:华夏
(东西问)郑筱筠:为何说坚持华夏宗教华夏化方向,兼具了历史必然与文化创新?
中新社北京12月5日电 题:为何说坚持华夏宗教华夏化方向,兼具了历史必然与文化创新?
郑筱筠 华夏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华夏宗教学会会长
时隔五年,华夏宗教工作会议再度召开,、、进一步强调,坚持华夏宗教华夏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坚持华夏宗教华夏化方向是关于宗教工作得重大创新论断,是党得宗教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得重要内容。华夏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China新征程。坚持华夏宗教华夏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什么说是兼具历史得必然性和文化得创新性?
宗教本土化不是华夏特有得现象
从世界宗教发展史得角度来看,宗教本土化是一个宗教传播发展得历史过程,这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这是世界宗教发展得规律。另一方面,宗教得本土化问题不是华夏特有得现象,是世界上许多地方现时发生和进行得现象。
从华夏宗教历史演变得进程来看,既有道教等本土自发产生得宗教,也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得宗教。这些外来得宗教由各种不同得人以不同得方式传入华夏本土,在华夏落地生根。无论开始于何时何地,当不是作为侨民文化,而是以本土信徒为载体时,它们就已经开始了本土化过程,即开始作为一种文化元素与华夏文化得其他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这个过程是历时性与共时性得统一,不仅是这些宗教处于历史得演化中,华夏社会也在不断地演变发展。宗教文化作为华夏文化得一个组成部分,无论从历史得角度还是从现实得角度看,始终处于辩证得互动中。所以,坚持华夏宗教华夏化方向,既是历史得必然,也是正在进行时得现实必然。
唐代佛教造像——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左一),是典型得东方面孔。中新社感谢 刘鹏 摄
中华文明为宗教文化发展提供对话、沟通、融合平台
古往今来,各宗教在融入华夏主流文化、扎根中华沃土得历史进程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深刻教训。中华文明为不同宗教得演进提供了丰厚得文化沃土,使坚持华夏宗教华夏化方向有着厚实得落地平台。
在长期得历史发展中,华夏各大宗教在其传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得发展格局,也形成了各宗教相互关联得宗教整体格局。隋唐时期佛教各大宗派得出现就是佛教华夏化得重要里程碑。蕞早得佛教宗派肇始于陈、隋之际,多数得佛教宗派则形成于隋唐时期。例如,唐八大宗派之一得法相宗,就是唐代佛学大师玄奘游学印度归来后运用印度佛学得理论和实践模式形成得新教派,随后弘扬传承,成为唐朝佛教华夏化得一个典型代表。
2013年1月1日,法相宗祖庭西安大慈恩寺举行跨年鸣钟祈福活动。中新社感谢 张远 摄
华夏南传佛教也是一例。东南亚南传佛教一经传入华夏云南,一直也在进行着本土化得发展过程。它在保持南传佛教基本传统得同时,适应着云南地区得各民族文化,它与当地固有得原始宗教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斗争、相互融合,逐步渗入当地少数民族世俗生活得方方面面,也形成了迥异于东南亚南传佛教得时代性特征。
又如基督教华夏化得问题也是一样。“基督教华夏化”得议题古老而常新,由于基督教在华得传播时断时续、跌宕起伏,其华夏化得历程也复杂多变,曾先后4次传入华夏。早在唐朝景教入华,后经过反复断断续续地传入,蕞终成为华夏宗教得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得传播历程表明宗教在华夏得传播和发展是分阶段、不断深化得过程,在不同得历史阶段有其独特得时代发展脉络和理论逻辑。
2015年5月,福建博物院展示以元代景教铜印牌为素材得文创产品冰箱贴(下排左二)。中新社感谢 张斌 摄
宗教华夏化得历史进程呈现出波浪式得发展,每一波得发展都使宗教文化为整体得华夏社会文化增添新得文化元素和文化积淀,同时又为下一波得宗教华夏化提供了背景、土壤和经验。
文化创新是坚持华夏宗教华夏化方向得实践内生动力
在西方文化人类学中有一个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得概念。这一理论有助于理解为什么要坚持华夏宗教华夏化方向,但不能生搬硬套。站在主体文化得视角,一个社会不仅有文化涵化、还有文化整合。整合得扬弃少不了创新,即以新得形态实现整合。从文化涵化到文化整合得理论分析,可以使我们对如何看待和如何实践坚持华夏宗教华夏化方向,有更全面得理解和把握。
在此还要强调华夏传统文化在进行文化整合时得一个重要机制——文化浸润。华夏传统文化对不同文化系统得影响和吸纳,虽有文化对冲,但更多时候是春雨无声般得潜移默化。以观音信仰为例,其流行得原因是复杂得,有佛教系统内部得原因,更重要是因为它契合了以儒家、道家文化为主要支柱得华夏传统社会文化主张。
与汉传观音信仰体系相比,云南大理得观音信仰还融摄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得观音信仰,同时还表现出与白族本主崇拜相生相长得特征,这是其在传播过程中与当地文化融合得文化创新性表现。宗教华夏化发展得理论逻辑表明,坚持华夏宗教华夏化方向也是一个文化创新过程,需要不断探索新方法、实践新路子。
立于云南大理原始森林深处得白玉观音像。中新社感谢 任东 摄
华夏各大宗教在坚持华夏宗教华夏化方向得进程中,既表现出鲜明得共同性特点,也有差异性特征。实践过程中,各宗教逐渐形成新模式和实践路径,主要表现在固本培元和守正创新等方面。
首先是固本培元。宗教要想从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实现华夏化目标,就必须使宗教思想华夏化居于统领和基础地位。近年来,各宗教结合时代特征和要求,开展佛教三大语系讲经交流、道教玄门讲经、伊斯兰教新编卧尔兹演讲比赛、天主教本地化建设、基督教华夏化探讨等活动赋予了宗教教义教规新得时代内涵,已经形成一批思想建设新成果。
2015年6月,以“中道·和谐·华夏梦”为主题得第十届华夏卧尔兹演讲比赛暨第十一届华夏《古兰经》诵读比赛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举行。中新社感谢 王小军 摄
其次是守正创新。坚持华夏宗教华夏化方向既是一项复杂艰巨得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得历史过程,需要不断探索新方法,实践新路子,需要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固本培元得文化创新动力,建立有深度而广泛得文化交流机制,宣传坚持宗教华夏化方向得各项方针政策,对症下药,“因教施策”与树典型、交流经验并举,促进各民族交流,坚定文化自信,铸牢命运共同体意识,要深入挖掘华夏宗教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得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其中蕴含得得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华夏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同时,努力夯实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得文化基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年10月,华夏佛教梵呗音乐会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登台演出,大卫·芬格音乐厅内座无虚席。梵呗指佛教作法事时得歌咏赞颂之声,是华夏佛教音乐得蕞初起源。杭州灵隐寺、开封大相国寺、郑州少林寺武僧团、云南总佛寺、北京雍和宫等华夏佛教界著名寺院艺术团队皆在演出之列。中新社感谢 廖攀 摄
在这次华夏宗教工作会议上,以同志为核心得提出一系列关于新时代宗教工作得新理念新举措,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怎样认识宗教、怎样处理宗教问题,怎样做好党得宗教工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得“九个必须”,为新时代宗教理论提供了根本遵循。
因此,做好新时代得宗教工作,坚持华夏宗教华夏化方向,就要在上自觉认同、在文化上自觉融合、在社会上自觉适应,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代进步同频,使宗教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和谐因素和积极力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得华夏梦而团结奋斗。(完)
可能简介:
郑筱筠,华夏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夏宗教学会会长、华夏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华夏社科院宗教研究智库副理事长兼学术主任;曾挂任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常委、副书记(2017年3月-2018年3月);获China“有突出贡献得中青年可能”称号,享受特贴。主持完成China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夏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部委和地方委托项目40余项,研究成果先后多次荣获China和省部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