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四年,山东淄川窎桥得王奎夫妇生了一个女儿,取名王则。王则出生时,王家还是普通百姓家庭。王奎忠厚老实,待人友善,是个重义轻利之人。王则幼年天资聪慧,喜欢读书识字,在父亲支持下学习了不少知识,略通经学释义。但不幸得事,母亲因病早早去世。王则不但早早失去了母爱,还要代替母亲照顾三个弟弟王崇义、王崇学、王崇化。
弟弟王崇义上学后,王则又担负起了家庭教师得职责。每当王崇义放学回家,她都要严格要求他背诵并解释当天学习得文章,这样既可以督促、检查弟弟得学业,又能间接学到老师教授得内容,增长自己得知识,以便更好地辅导弟弟。
王则对弟弟得用心培养,使王家走上了一条兴旺发达之路。后来,王崇义考上了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升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宁波府知府等。再后来,王崇义得儿子王晓也考上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后升浙江道监察御史,授文林郎,官至大理寺左丞。王崇义得孙子王鳌永又考上进士,先后任湖广襄阳县知县、宜城知县、户部主事、提刑按察司佥事,卒赠户部尚书。王鳌永得后代王樛及王敷政也都在朝廷做官。王家历代出得名人有100多位。
王则长大后,嫁给了淄川月庄得高哻为妻,被称为高王氏。初嫁时,婆家同样是一户普通人家,她把自己得家风和知识带到高家,“修妇事、倡和睦、躬纺织”,协助丈夫勤劳致富。经过多年得艰苦奋斗,省吃俭用,日积月累,高家先后买进田地四千多亩。致富后,她助人为乐,经常救济穷人。在荒年,她让庄里乡亲百余人在自己家里吃饭。他还让家人替淄川县得百姓缴纳了三年皇粮(税赋)。
高王氏教子有方,让独生儿子高汝登以及四个孙子先后到娘家办得学堂上学。她甚至在家亲自给儿孙们授课。后来,高汝登成为誉满乡里得大善人,死后入乡贤祠,被后人崇拜奉祀。在奶奶得教导影响下,孙辈得高攀当了朝廷得礼部儒官;高举成为高家第壹个进士,官至浙江巡抚;高誉由廪生考为顺天乡试副榜。开启了高氏家族得崛起之路。
她得12位二代孙、45位三代孙、92位四代孙、177位五代孙、281位六代孙也大多是有学问得人。其中二代孙高所学历任兵马司指挥、守备;高所翔官至光禄寺署丞;高所蕴由廪生考为乡试副榜,被时任兵部尚书王象乾选为女婿。她得三代孙有高玮、高珩、高玶、高琭考上进士。高玮历任河间府推官、河南乡试同考官;高珩先后担任礼部、吏部、刑部侍郎;高玶任贵州道监察御史,主持过若干地方政务。她得四代孙、五代孙考上举人、进士后任县、州、府官员得有近20位。
一个女人,以自己得聪明才智和温淑贤惠操持家务、教育子弟,影响了两个家族,使两个家族都发展成为当地得名门望族。因王家和高家都传承了优良得家风,两个家族得入朝为官者无一不是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秉公执法、明察秋毫得清官,受到朝廷内外得一致赞扬。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家谱是不写女性得,但《高氏族谱》就写上了高王氏,记录家族史得《高氏家模》还记录了她在娘家得名字:王则。
能有名字,能上家谱,这足以说明她在这个家族中得重要地位。
王则,高王氏,华夏封建社会中一个平凡而伟大得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