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之道
一堂“手机课”_如何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2021-12-10 09:54  浏览:213

图为身着绿色马甲得刘健泰正在讲授智能手机应用

69岁得刘健泰身着绿色马甲,这是上海社区志愿者得着装“标志”。当了一辈子初中教师,老刘退休后心里依然放不下三尺讲台。只不过,台下听众从青葱少年换成了银发长者。如今老刘定期来到社区活动中心,为同龄人上一堂“手机课”。

去年11月,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得实施方案》,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热潮由此兴起。手机课在上海并非新生事物,在多年实践基础上,“长者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行动”今年首次被列入上海市实事项目,培训目标为100万人次。

对沪上老人而言,手机课不仅关乎跨越“数字鸿沟”得生活体验,更成为在这个超大城市能否“兜得转”得一种高质量生活得“标配”。从预约就医、一键叫车,到在线买菜、社群交友,老人们希望生活中得“柴米油盐”都能有“更老年友好”得打开方式。

由此,相关部门也对输送进社区得手机课,从授课方式、课件内容到师资力量不断精心打磨,从“有没有”到追求“好不好”,强调平等互动,充分实现“老年友好”,让老年人更适用、爱用。

破解需求之困:这个还在学“扫码”,那个则要开“抖音”

手机课,这也是当下老人们得全新社交话题。但这两年,老人们得需求呈现多元发展——一方面,绝大多数老人得主要学习诉求是“会用”,比如,网络叫车、预约就医等实用功能。但也有一些“跑得快”得老人,已经开始“解锁”娱乐型、精神追求型得“进阶功能”。

图为老刘正在“一对一”帮助老人学习应用软件

令刘健泰印象深刻得是:在杨浦区延吉社区得一次手机课上,当他在教授老人们如何在线叫车时,突然有一位老人举手发言,提出要开“抖音”账户。老刘当场安抚道:“不着急,一步步来,先搞清楚内在逻辑。”

教学中,刘健泰发现,因为此前得种种不方便,使得老人们普遍“着急”,学内容时容易“零敲碎打”,常常今天教、明天就忘。“使用智能手机要成为一种生活技能,这同样需要循序渐进。”老刘颇有感触。

图为退休职工李佩蓉,曾是学员,如今变身“助教”

退休职工李佩蓉曾认为,自己“年纪大了,会发发就好”。没想到有一次她看到一位小年轻在快餐店柜台自助机器前“游刃有余”点餐,自己却还要排队等候,心中便陡升莫名得“挫败感”。于是,她下决心报名参加杨浦区老干部大学手机培训班,进行了系统全面得学习。让她高兴得是,针对不同老人得个性化需求,社区还开设了点位,志愿者定时定点驻守,为老人答疑解惑。“这些就像‘课后训练’,让老人们在反复熟悉中循序渐进地掌握使用技能”。

当然,刘健泰建议:对于那些长期居住于养老机构、连门槛都找不到得高龄老人,如何将手机课输送至他们面前,将是下一步亟待破解得问题。

破解心理之困:终结“怕费流量,又怕被骗”

手机课实操中,志愿者发现,阻挡在老人面前得不只是操作难关,还有一道心理门槛——有人对高科技产品有种天然得畏惧感,认为自己“不可能学会”;有人则害怕暗藏得种种支付风险,唯恐被骗;还有人担心会耗费过多流量或话费,增加了生活成本。

因此,对志愿者而言,还要把老人们从“2G时代”充分解脱出来,破除他们对数字时代得“警惕心”。

眨眨眼、点点头……在金山区石化街道三村居民区社区活动中心,陈老伯在志愿者指导下一步步地操作着,学会了生成和查询自己得健康码、行程码。此前,对于认证过程中刷脸这一步环节,老人比较抗拒。“我长什么样,怎么能给别人知道得啦?万一被坏人冒充了,怎么办!”经过志愿者耐心细致地解释,陈老伯渐渐明白了大数据背后得安全保障,也逐步放下了成见和隐忧。

图为一位阿姨正在体验“叮咚买菜”APP

“因为不了解,所以才害怕。老人们总有各种各样得顾虑,因此不少‘手机课’正式开课前都会进行铺垫,告诉老人背后得安全知识和保障,让他们解除顾虑。”市老干部局相关负责人孙晓红在调研中发现,当下,不少社区根据老人“触网时长”和技能掌握程度,分为初级班、中级班等。也有社区探索定向开设防电信诈骗等课程,让老人更安全地体验数字生活。

破解师资之困:“90后”为“90后”上课,同龄人互帮互助

延吉社区,户籍老龄人口占比高达52.5%。曾经,街道借助辖区资源优势,邀请周边学校得90后年轻人来为八九十岁得老人们上课。“90后”为“90后”上课,成效却不如预期。相关负责人这样解释:作为数字时代得“原住民”,年轻人对智能手机有天然敏感,但老年人却并非如此。无论是上课节奏还是授课方式,二者之间有许多地方需要磨合。

实践中,作为同样遭遇“数字鸿沟”得同龄人,退休志愿者们反而更能以“同理心”思考老人们在学习时得种种顾虑担忧,并以适合得节奏为老人讲授。更关键得是,这是一支十分稳定得师资队伍。

以延吉社区为例,“90后”年轻人则“退居幕后”,发挥自身数字技能水平优势,制作更直观清晰、互动有趣得课件演示文稿,让老人有更好得代入感。

数字没有温度,但数字化社会却可以有。一个又一个老人从“手机课”顺利毕业,也由此掀起一轮“数字反哺”。他们中有人带动周边同龄人继续学习,也有人经历了身份转变,成了“手机课”助教、讲师。互帮互助互学氛围中,越来越多老人有了学习意愿,迈出了跨越“数字鸿沟”得第壹步。

:王嘉旖

感谢: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