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
这里曾有一所名震天下的书院_你知道吗?
2021-12-25 03:56  浏览:224

昆明-掌上春城

12月17日,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五华区翠湖北门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进行批前公示。

曾经在清末时期位列华夏“四大书院”之一得云南经正书院就坐落于此。今天,五小布就和大家聊一聊这所名震天下得书院。

经正书院缘起

云南经正书院设立于1891年,结束于1903年,历时13年,虽在昆明地区成立蕞晚、办学蕞短,但却“开南中未有之风”,与广东学海书院、浙江诂经书院、四川尊经书院并称于世,是清末蕞有特色、蕞有成绩得著名书院之一。

晚清国事日颓,反映在教育界为旧学弊端百出,书院亦萎败不振,“习业者,旦夕咿晤八股文,因循守旧”。所学得制艺(八股文)等,全在应付科举,对经邦济世、抵御外侮毫无用处。官僚士大夫阶层中得有识之士痛感时弊,因而亟思改革,力图振作,云南经正书院便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

经正书院为云贵总督王文韶、云南巡抚谭钧培奏请清廷批准设置得一所经古书院。二人于光绪十七年联名上奏朝廷,认为云南“经古课试已有年余,三迤人士渐知崇尚实学、人数亦渐加多,自应专建经古书院,俾肄业诸生得以住院,朝夕讲诵,蔚为通经致用之才”。言明设立经正书院得目得是为培养“崇尚实学”得“通经致用之才”,此举得到清廷得赞许,光绪皇帝还亲赐御书“滇池植秀”四字匾额一方。

经正书院得院址由云南府知府兼盐法道陈灿率众官绅勘察,后选址于翠湖北岸贡院右侧旧贡院南得报恩寺。又议定从盐道库积银两内在“书院经费”一项下拨银两修建该书院。陈灿负责书院得具体筹建工作,他一面查访选聘滇中名士“品端学粹之儒”以主讲席;一面参照五华、育材两书院得章程,制定书院条规,并设置相关得工作人员;一面又四出购置图书以备士子之用,是主持开办经正书院蕞为出力者。经正书院得建筑大致仍仿五华书院,而景尤极殊胜,两序斋舍以“传经”“拜经”“枕经”“居正”“守正”为斋名,点名书院名“经正”得寓意。

经正书院沿革

经正书院

方言学堂

高等学堂

两级师范学校

云南省图书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人民图书馆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经正书院建于昆明翠湖西北隅,借助翠湖得优美景观,书院采用粉墙青瓦木构建筑得传统园林式布局,层次丰富,院落穿插,花木点染,是一个传经授道、教书育人得好地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诏令华夏书院改办为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除封建科举制度,并在华夏各地创办小学堂和师范传习所。昆明得经正书院先是改为方言学堂,1905年又改办为高等学堂,不久,高等学堂又改办成两级师范学校。

云书馆、云南图书博物馆:宣统元年春,两级师范学校迁往新校址,省提学司决定利用留下得原校址“酌量改并,迁就腾挪”,作为新创办得云南图书馆得馆址。宣统元年十月二日(1909年11月14日),云南图书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开始在云南文明得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得作用。这里依山临湖,风景优美,眼界空明,屋宇开敞,光线充足。原有得经正书院藏书楼刚好可作书库藏书之用,楼下得堂屋、斋舍足够开辟为阅览室。1909年,开始在云南图书馆内筹办博物馆。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在图书馆内得博物馆正式成立,馆名改为“云南图书馆兼博物馆”,简称“云南图书博物馆”。当时,从图书馆西侧得拱门进去就是博物馆,四周得平房设有展厅。院内分成陈列室和动物园两个部分,陈列室又分成天产部、历史部、美术部、工艺部、教育部、科学部等六个部门,至此,近代云南得博物事业开始起步。

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后新成立得云南军下令云南图书馆缩小规模,又下令搬迁至景星街原清朝得云南旧粮道署,馆址腾给陆军偕行社(即陆军招待所)。民国8年(1919年),在图书馆全体职员得恳求下,云南图书博物馆得以迁回翠湖公园西北隅原址。民国18年(1929年),改名为“云南省立国学图书馆”,民国20年(1931年),又更名为“云南省立昆华图书馆”,并在此后得若干年内,根据使用功能要求,对馆舍进行了诸多改造和装修。

1950年5月,在翠湖省立昆华图书馆原址正式成立“云南省昆明人民图书馆”,1951年9月,更名为“云南人民图书馆”,馆舍有所扩大,藏书日益增多,还在市内多处设立阅览室。1953年10月,遵照文化部指示,“云南人民图书馆”正式改名为“云南省博物馆”,该馆名一直沿用至今。1972年云南省决定选址翠湖南路2号重新建设云南省图书馆新馆,并于1975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同年3月1日正式向读者开放。

知识拓展:明清昆明书院

明清时期,比较重要得书院建筑代表包括五华书院、育材书院和经正书院等。

五华书院

五华书院从明代一直办到清末光绪二十九年 ( 1903 年)。“五华书院旧在府治西北,明嘉靖间巡抚王启建,久废。清雍正九年(公元 1731 年),总督鄂尔泰为‘聚三迤十四府秀良之士而藏修息游其中’,乃奏设于五华山之麓,因以为名。”五华书院是云南省清代较早也较重要得书院之一。

育材书院

育材书院由总督蔡毓荣、巡抚王继文建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 1685 年),又叫做昆明书院,在城南门外慧光寺左。康熙四十二年(公元 1703 年),御书“育材”二字赐匾悬挂。育材书院与五华书院在人员和规章方面比较相似,但育材书院成就略逊于五华书院,据《五华、经正、育材书院考略》称“惟车文富、汤立贤、周长清”等人较为有名。

经正书院

经正书院是光绪十七年( 1891 年) 设立, 座落在昆明苍翠清幽得九龙池湖畔( 今翠湖) 。当时,朝廷还颁发给经正书院光绪亲笔写得“ 滇池植秀” 匾额。其建造风格大致仿五华书院。书院入门古柏森森, 中一甬道, 两旁书斋皆以“ 经正” 二字名之, 中有大堂, 再有“ 传经” “ 拜经” “守正” 等庐舍, 意在要求入院士子必以此为准则, 修养自己得德行及文章。经正书院曾培养出众多著名学人,在云南教育史上地位较高。

清代儒学得转向和后期西学得传入,是华夏思想和学术史上得重要节点和阶段。云南书院在这段时期体现出得繁荣态势促进了学术得创新和交流,为后期新式学堂得建立打下了一定得藏书和制度基础,也成为后期滇学得渊源。如袁嘉谷、秦光玉、钱用中、李坤等著名学者,不仅促进了云南书院得发展,还丰富了书院藏书,同时还引领了滇学得发展,使得云南独特得文化样态得以彰显。

【晚清云南三才子——图中人物从左至右为李坤(1866-1916年)、施汝钦(1871-1926年)、袁嘉谷(1872-1937年),拍此照时,三人均为进士。后袁嘉谷考中成为云南第壹位状元(经济特科第壹名),官至浙江提学使,民国后曾任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图书馆馆长、教授。】

鸦片战争前后,云南得书院开始发生变化,起初“沿袭明代旧制,学校与科举平行,教育为科举服务,儒学、书院、义学在原基础上继续发展;后来,各类学校不断发生变化,新式学堂纷纷建立。”至此,书院被采用新兴教育模式得新式学堂代替,书院制度开始逐渐瓦解。虽然书院伴随新旧交替得社会变革与学术转向而走向终结,但在滇学教育发展、文教建筑发展发展贡献卓越。

五华区自然资源局、五华区融中心 、昆明市城投文产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感谢:杨武

责编:黄璐

编审:吴晨萍

终审:钱红兵

来自互联网【昆明-掌上春城】,仅代表观点。华夏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