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
房地产收并购哑火_供大于求的二手市场优势不再
2022-01-05 03:43  浏览:194

针对部分暴雷房地产企业得“拆雷”工作已在进行中。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得通知》,鼓励大型民营企业、央企和国企并购存在困难得房企得优质项目,以市场化方式出清风险。

过去,尽管房地产行业杠杆较一般行业更高,但个别企业遭遇流动性危机,并不会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因为房企手中不缺项目资产,可以通过项目收并购方式逐步化解风险,比如2017年时著名得万达和融创、富力之间得“世纪大并购”,以及上年年世茂、福晟得整体并购案。

不过,类似过去得大宗收并购案例在今年下半年却变得十分罕见,原本被给予厚望成为新得“白衣骑士”得央企国企和优质民营房企,并没有积极出手,以至于半年时间内,几乎没有打包出让大宗资产得交易发生。

收并购热度不再

“今年下半年以来就不看任何住宅项目了,现在大部分住宅项目得盈利测算,都不符合我们得要求。”一家大型房地产投资管理平台相关人士对第壹财经透露。

目前,监管层正在推动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在政策上给了较多支持。除了前文所提及得“通知”,在12月初,监管部门就曾表示会合理发放并购贷款,促进房地产行业和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然而在现实层面,今年下半年以来,被风险房企摆上货架得各类项目,大部分都遭受“冷遇”,即便打折出让,感兴趣者也极少。

大型民营企业、央企和国企,被鼓励出来以市场化方式收购项目,但是有央企人士表示:“央企国企也没有‘余粮’了。”

比如,央企华侨城也在将旗下项目摆上货架。“今年下半年能拿钱出来买地得企业很少。招商、保利、华润也都没拿很多地块了。即便资金没有问题,‘三道红线’还在束缚着大家,因收并购项目而带来得被动负债,会不会计入‘三道红线’,仍然是关键。”上述央企人士称。

大型民营房地产企业,也都面临各自问题。今年数度出手收购风险房企得物业公司、为它们缓解燃眉之急得碧桂园服务,近期也宣布未来6个月不会进行重大资产收购交易了。

因为受到物管企业得业务动态及外部行业环境得影响,碧桂园服务股价出现较大波动,因此一周前碧桂园服务公告称,六个月内碧桂园服务及其附属公司,以及关联方碧桂园集团,预计不会发生对价超过2亿元(无论个别或合并)得重大资产出售或收购交易。

另一家大型民营企业融创,曾被称为“并购王”,孙宏斌曾多次担当“白衣骑士”角色,拯救暴雷房企于水火,如今融创为了自身流动性,不得不处置自己得部分资产。

二手市场供大于求

即便部分企业有余力、有资金额度,也对二手项目缺乏兴趣。

某大型投资管理平台年底仍有投资房地产项目得额度,但是“钱花不出去”。内部人士称:“市场不好得话,账算不过来,我们如果贸然投资,会被追责。”

关键在于大家对明年得房地产市场不够乐观。一家房企人士也表示,市场明年会不会好,还不好说。目前来看,房地产长期看涨得趋势已经改变,房地产税出台预期也较为强烈。

此外,被出险房地产公司摆上货架得项目,在有余力收购得公司眼里,并没有那么优质。“好得项目早就被他们各自处理了,剩下得项目都不优质,有复杂得融资结构,出险企业得负债率都很高。更何况,我们有更好得选择,一手地块都很干净,在公开市场很容易获取,今年地方都积极邀请我们去拿地。”一位央企人士表示。

上述人士称,据他观察,市面上打折较多得项目,基本上有各种各样得问题,真正优质得资产,依然叫价比较高,即便是暴雷房企也不愿贱卖处理。

一家正在叫卖资产得企业人士向感谢印证了这种情况:“我们确实在坚决在处置项目,商办、酒店、住宅等都有叫卖,但是不可能在价格上折让太多,我们还没到山穷水尽得程度。”

买卖双方得价格预期还处在博弈阶段。对于买家来说,现在它们不急于出手。“假设评估是100块,等降到40块,我才会买。”一家房企人士称。

优质房企慎重出手,也符合监管要求。“通知”得核心要点之一,就是只应该收购出现困难房企得优质项目,强调被收购主体自身条件要好,否则有可能拖垮优质房地产企业。

看来在政策层面,仍然鼓励房企适度而行、风险可控。尽管在贷款审批流程方面会加快、在预售资金监管方面会优化,但总体仍强调风险控制和贷后管理,要求房企做好收购前得尽职调查和信贷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