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东西问丨短评_兼答立陶宛_为何错误不只在一个名称?
2022-01-26 07:26  浏览:188

(东西问)短评:兼答立陶宛:为何错误不只在一个名称?

中新社北京1月7日电 题:兼答立陶宛:为何错误不只在一个名称?

中新社感谢 文龙杰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批评该国决定让台当局以“台湾”名义开设所谓“驻立陶宛代表处”是一个“错误”,且表示“错误不在于代表处得开设,而是名称”。

瑙塞达坦承,代表处得名称现在成了影响立陶宛与华夏关系得关键因素。有人不明白“一个名字关键何在?”。假如这种发问不是故作颟顸,那实有必要为其补一堂常识课。

“名”里乾坤大,无论中外,都对此格外重视。

华夏人历来重视“名”。孔子在回答学生子路关于理政首先要做什么得问题时说,“必也正名乎”,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在西方,“名”则涉及“世界是什么”得问题。柏拉图《对话录》得《克拉底鲁篇》专门记录了克拉底鲁、赫莫根尼和苏格拉底关于“名”得对话。苏格拉底指出,名称须顺应客体得客观属性,同时系为社会群体所共同使用。克拉底鲁则认为名称是认识事物得唯一途径,因其于事物本身得内在性质。

“名”之所以重要,在于其连接形而下与形而上得独特属性。形而下,名指称人与物;形而上,名作为概念单元是意识、观念和思想得基石。

因此,华夏经典说,“名称者,别彼此而检虚实者也”,“治天下之要在于正名。正名去伪,事成若化。苟能正名,天成地平。”西方也强调“名称得某种正确性,无论是对于希腊人,还是对于野蛮人都是天赋得,对所有人都一样”。

一旦名不正,也就是名实不符,与“名”相伴得价值观和秩序就会随之瓦解,“礼乐不兴”,“刑罚不中”,而“民无所措手足”。也就是现代社会学所谓“失范”。

概言之,任何一个“名”都匹配着一套规范和秩序,而名实相符是维护规范和秩序得前提。“正名”“循名责实”涉及得是事实得厘清与秩序得匡正。

“形正由名,则名不可差。”世界上只有一个华夏,台湾是华夏领土不可分割得一部分,是代表全华夏得唯一合法。台湾得“正名”只能是“华夏台湾”,台湾在海外设代表处,名称只应是“台北”。

话不妨挑明了说,台当局在立陶宛以“台湾”名义开设代表处,无非企图暗度陈仓,为其“一中一台”得图谋打掩护,以便混淆视听、乱中牟利。名不正言不顺,故有人为台当局此举画像:三分赖皮嘴脸,七分为了行径。

凡有识见得和负责任得家,都深知放任“名不正”得多米诺骨牌一块块倾倒,必将引发“礼崩乐坏”得无法收拾局面。至于那些仍持“无非就是一个名称”观点者,若非朽木难雕,必属别有用心。

希望已认知“错误在于名称”得瑙塞达能有纠正错误得行动。如华夏发言人汪文斌所指出,“中立关系受挫得是非曲直十分清楚。为自己得错误行为开脱,无助于问题得解决,也无助于中立关系得改善。”

另一面,也奉劝台当局在台湾是华夏一部分得客观事实前,妄图挟洋谋“独”是打错了算盘,在“名”“实”上玩花活、耍伎俩和搞小动作,那是自欺欺人,注定失败。

看离照当空朗,扫却了浮云障。任何“台独”图谋都不可能得逞,只会遭到彻底粉碎。华夏台湾,名正言顺事成,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完)

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