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那个贩卖焦虑的骗子”
2018-01-19 05:10  浏览:222



01


2017年12月31日,罗振宇在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万人场馆完成了他的第三次《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


相比于罗振宇这个全名,网友更习惯称呼他为罗胖。


罗胖说,跨年演讲要做20年,而这是倒数第18次。


听起来有点像大忽悠,但他却成功地把未来20年的门票提前卖了出去。


罗胖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得到APP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获取了1300多万用户,其中薛兆丰老师(北大国发院教授)的经济学课累计卖出了22.7万份,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经济学课堂,按199元/份的价格可算出,仅此一项课程营收就超过4500万。


一边是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一边是朋友圈里的质疑和批评之声愈演愈烈。


《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罗振宇的骗局》两篇文章(其实是同一篇文章换了标题)先后刷爆了朋友圈,文章作者对罗胖及其产品的评价是:


二道贩子的产品,听着很高大上,但是都不够系统,且失真。罗胖是在不断制造焦虑并借此贩卖他的产品,而得到的三宗罪是:一、罗胖更多意义上满足了绝大部分人不喜欢读书却喜欢被人称之为“读书人”的虚荣心;二、得到传授的知识常常“药不对症”;三、得到传授的知识“是未经你罗胖思考的”。


从此之后,罗胖又多了一个称号——“那个贩卖焦虑的骗子”。



02


如果你去知乎上搜罗振宇或者罗胖,你会看到诸如此类的话题:


同样都是罗胖,为什么罗振宇与罗永浩差别那么大?

为什么知乎上有一些人对《罗辑思维》的评价很低?

为什么知乎上都是在黑罗振宇?


这些话题从题目就能看出明显的偏好,而在一些中性的话题里,比如:


如何看待《罗振宇的骗局,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一文?

如何看待罗振宇 2017 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

怎么评价罗振宇、吴晓波这样的媒体人、商人?


高票回答十有八九是批判的声音。


有人说,罗胖就像他家小区楼下专门卖健身卡的健身顾问,而这些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健身。



有人说,罗胖的跨年演讲和好莱坞的烂片是一个道理,感官刺激很强烈,但是由于缺乏深度,因此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回味。



还有人说,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从朋友圈到知乎,罗振宇真的非常“招黑”。


但是,他们对罗胖的评价客观吗?


03


我听了5年的罗辑思维,也在得到APP订阅了不少专栏,谈一谈我对罗胖的看法。


五年前,罗辑思维诞生的时候,罗胖打出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但其中新颖、猎奇的成分偏多,观点难免失之客观,经不起逻辑的推敲


比如有一期内容我印象特深,叫《谁弄脏了高利贷》。


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罗胖是在为高利贷翻案。


罗胖给高利贷辩护的理由是:


穷人既然已经知道了高利贷的厉害  为什么还要去借高利贷呢?说明那个穷人已经走投无路了啊。而富人借钱给穷人,反而是给了穷人摆脱绝境的机会。而且,富人既然借钱给你,当然不会希望你完蛋。


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来,借高利贷的反而变成了雪中送炭。


罗胖甚至还说,在《白毛女》的故事中,如果没有强抢民女的后半段,只看前半段,黄世仁借钱给杨白劳,是出于邻里乡亲的情谊,是在做好事。



但是,如果你把那些拿着女生的裸条放高利贷的人也套进罗胖的这个逻辑,他们也都是在做好事了。


显然,罗胖为高利贷洗白的逻辑违背了生活常识。


穷人真的都知道高利贷的厉害吗?


即便是在现代,很多大学生依然不知道复利利滚利的厉害,更何况是古时候的农民。


更关键的是,借贷本身,会加剧贫富差距。


这个结论不是拍脑袋可以想清楚的,而是要通过数学模型才能找到答案。


公众号“城市数据团”曾做过一个模拟社会财富分配的数学模型。


假设有一个100人的小社会,每个人在18岁时获得了100元的初始资金,他们每天要消费1元钱随机给另一个人,就这样一直到65岁退休。


每个人在退休前都有17000次财富分配的机会,而且由于是随机把钱给另一个人,所以这是一个完全公平的财富分配机制。


那么按照这个规则,社会的财富分配会变成什么样子?


(说明:1.上图中横轴标签代表一个玩家的编号,柱子的高低变动反映该玩家财富值的变化。2. 当某人的财富值降到0元时,他在该轮无需拿出1元钱给别人,但仍然有机会得到别人给出的钱。)


答案是:程序运行17000次之后,这100个人的财富差异会非常大!


如果按照财富值进行排序,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状况接近于幂律分布。



即便是在完全公平的规则下,大部分的钱依然进了少数人的口袋,这就是社会运行规则的残酷之处。


如果允许借债会怎样?


模拟的结果是,贫富差距会进一步加大。



借债看上去是让穷人在走投无路时多了一个选择的机会,但最终却会让大部分的穷人从原本的一贫如洗变成负债累累。(注:这是一个统计结果,极个别穷人也可能通过借贷翻身,但整体上会加剧贫富差距)


这还只是0利率的借贷。


历史上的高利贷把大量的穷人逼到负债累累,逼到绝境,最后不得不卖儿卖女,变成一出出人间惨剧。


(建国前,历史上的借贷关系长期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以“顺治、康熙、雍正年间处理兖州府属贡监生员讼案”为例。借六十两,一年后要还一百十三两七钱,这高利贷的利率已接近100%)


所以,罗胖关于高利贷的那期节目,角度很新奇,但从论证过程到结果,都是错的。


罗胖早期的节目中,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有逻辑上的问题,也有知识上的错误(比如钟摆是不是伽利略发明的,哈雷彗星又是怎么命名的)。


你说他早期节目的专业性不足,这完全没毛病。


但罗胖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有不断迭代,不断进化的能力,而且速度非常之快,而这恰恰又是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一项能力。



04


每天坚持做60秒的语音,每周坚持做一期视频,再到现在的每个工作日做一期音频,五年下来,会带来多大的改变?


我最直观的感受是,罗辑思维的节目质量在一点点提高。罗胖的逻辑变得越来越缜密,内容也变得具有现实意义。


比如在罗辑思维第五季里,有两期节目我印象很深,一期是《八股文到高考》,一期是《货币与》。


罗胖在《八股文到高考》这期节目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八股文格式死板,内容乏味,严重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但为什么几百年来的科举都以八股文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


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解释,要么是说是封建统治者要束缚人的创造力,要么说这是中国文化“劣根性”的体现。但是这些解释,很苍白,是思维懒惰。


而罗胖的解释是:


八股文能给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考生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


中国幅员辽阔,无论是农业、兵制、行政、司法还是财政,各地的差异都非常之大,而古代的信息传播又非常滞后,如果你考实际学问,中原富庶之地和塞北边陲之地的考生,他们的见识、生活经历不一样,起跑线还能一样吗?


能不能消除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更重要的是,如果科举考试多元化,那寒门子弟几乎就没有了出头之日。


那些从小就要放牛牧羊,除草种地的农家子弟,你让他们去考社会治理,去考税收经济,以他们所处的阶层,能答得出来吗?


而考“四书五经”则不一样,无论你的家乡在天南还是海北,无论你的家境是富庶还是贫穷,只要准备好书(哪怕是手抄的),然后刻苦努力,你就有机会造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传奇。


八股文最大可能地维护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给社会阶层的流动创造了最大的可能性,这就是八股文能延续几百年的现实意义。


那么高考呢?


应试教育确实死板、教条,有很多毛病,但对于寒门子弟来说,它是一种相对来说最公平的考试制度。


你不用去和富家子弟拼才艺,你不用去学马术学高尔夫,你也不用周游世界各地,你只要认真努力读书,你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对于广大的社会底层和普通人家的孩子而言,还有比应试教育更公平的考试制度吗?


罗胖说:


和科举一样,高考不是教育工具,高考是人才选择的工具。它把各个社会阶层里奋发向上,能坐得住、下苦功夫的人挑选出来,保持这个社会的活力和公平。这才是高考在当前中国社会的真实作用。


虽然我在听节目之前就是赞同现行的高考制度的,但罗胖拿科举来举例,丰富了我原有的知识体系,那它对我来说就是有价值的。


类似的还有《货币与》这期节目,在比特币能不能成为通行货币这个问题上,罗胖给了我不小的启发,后来我在《比特币的逻辑:不断升值的货币还是疯狂的骗局?》这篇文章里也引用了他的观点(可点击阅读,这里不再展开)。


在罗胖不断地更新、迭代、学习之后,现在的罗辑思维是真的能够让你学到东西的。


所以,这是一个有价值的节目。


但罗胖真正让我在意的,是他同时占有了两项一般人不具备的稀缺能力。


05


稀缺能力1:现场的感染力+节奏的掌控力=非常稀缺的台前表达能力。


在一个万人场馆做一个4小时的演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且你还得把时间卡在跨年的那个零点,这对节奏的把控要求,非常之高。


罗胖在接受钛媒体的采访时说:前面3到3个半小时,语速、节奏、内容,不仅不能忘、不能丢、不能加,还要把那句最重要的话在零点的时候讲出来,对他而言这是个巨大的折磨。


但他做到了。


再来看看在得到APP开专栏的那些老师,


北大薛兆丰

清华宁向东

果壳网总编徐来

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主要设计者兼硅谷投资人吴军



普通人能请得动这些来自高校和各行各业的精英吗?


这就涉及到罗胖的第二项稀缺能力:幕后的资源整合能力。


这项能力并不显眼,但却极其重要,所以也被称之为“隐秘技能”。


单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是有极限的。


把各行各业的精英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尽可能地卷入到自己的命运中,才能做强做大获得成功。


所以,罗胖真正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既能走到台前连续演讲4个小时,又能站在幕后整合协调各方资源。


这是罗胖真正让我佩服的地方。


06


我在2106年底写过一篇关于王思聪的文章,当时有一些争议,因为有一部分人并不喜欢王思聪。


但我写王思聪,是为你提供一个视角,去看一看有钱人到底在想什么,做什么,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次我写罗胖也是一样。


罗胖也好,王思聪也好,你认不认同这个人,在我看来并不那么重要,提升自己,比为一个不相干的人吵架更有意义。


而且罗胖比王思聪更有借鉴意义的一点是,他没有一个当首富的爸爸。


王思聪是站在王健林的肩膀上看世界的,这让他有了视野、见识和资源上的巨大优势。



而罗胖出身于安徽芜湖的一个普通家庭,他曾在节目中透露过,他爸铁了心想让他拿一个博士学位出来,并以此为荣。


由此可见,他爸的认知能力顶多也就停留在上一代普通人的水平。


罗胖能有今天的成就,是靠自己死磕磕出来的。


复盘罗胖的打法,我觉得他身上有一些可以学习的特质:


1.目标感极强


罗胖长期担任央视《对话》栏目的制片人,但他一直都想当主持人。


央视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央视对主持人的形象有一定的要求(这是罗胖在节目中的说法,但在《人物》杂志关于罗胖的专访中透露,当时央视的一位郭姓领导不待见他)。


所以当第一财经找到他的时候,他欣然前往,圆了自己当主持人的梦想。


在栏目的录制中,罗胖曾要求把节目结束语改为他3分钟的个人脱口秀,当时的制片人是曾捷,只同意给他1分钟。


但罗胖最后还是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曾捷说:“他本来讲1分钟,后来讲讲讲,讲到了一分半钟,然后他很聪明,一句赶着一句,逻辑特别强,不好剪。所以他就利用这个东西,把自己评述的时间给拱出来了。”


日拱一卒,不断接近自己的目标,这就是罗胖的打法。



2.全身心投入的状态


今年跨年演讲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罗胖摔了一跤。


罗胖后来在60秒的语音中回顾道:当他摔倒的时候,周围的同事马上就问,裤子摔破了没有,眼镜摔碎了没有,并没有人关心他摔疼了没有。包括他自己,也是如此。


为啥?并不是同事狠心,而是间歇只有两分钟,转眼就要上台。人摔疼了,可以忍着继续讲,但是眼镜只有一副,裤子只有一条,只有这两件事会影响马上上台的形象。


我说这个不是为了诉苦,而是想说,什么叫做事的状态?这就是极端情况下的一个例子。


真正做事的人,是不关心感受的,包括自己的感受,他只关心达成目标的条件和方法。这就是做事的状态。


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做事的状态”。



3.快速迭代


罗胖收过会员费,卖过月饼,在推出得到APP之前,做过很多不成功的尝试。


罗胖曾做过一个比喻,所有的创业者都像是迷宫里的老鼠。


你不知道出口在哪里,你只能不停往前跑,一旦发现走到了死胡同那就赶紧回头另寻出路。


你通过不断地试错,不断地调整方向,并且跑得速度要足够快,你才能尽快找到那个出口。


当他找到了那个对的方向时,他又在2016年的跨年演讲中提出了做中国最好的知识服务商。


罗胖很聪明地提出了这个称号,而这个称号一旦在公众的认知中建立起来之后,后来者很难再抢走这个称号。


这是罗胖的聪明之处。


4.死磕的精神


和菜头在《登场之前---罗振宇跨年演讲的幕后故事》一文中透露,2017跨年演讲倒计时28小时,演讲稿已改到了第7稿,当时的罗胖已经生无可恋,但在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他又说:“扶我起来,我还能改一稿。”



所以罗胖说,“死磕自己,愉悦大家”,我是信的。


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罗胖坚持了自己每天60秒的语音,坚持按时更新罗辑思维节目,这种死磕的精神在时间的累计作用下,让一个其貌不扬的胖子,变成了牛逼的样子。


07


黑格尔有句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你可以不喜欢罗振宇,但罗胖的成功并非偶然,更不是一句“贩卖焦虑”可以概括的。


如果你只盯着“贩卖焦虑”,就好像一个人的手上拿着锤子,然后他跑到哪里眼睛都会去寻找钉子。


这就是思维的窄化。


至于《罗振宇的骗局》那篇文章,逻辑上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把极端个例当成普遍规律。


当年北大毕业的陆步轩被拍到在街头卖猪肉时,“读书无用论”叫嚣尘上,犯得也是同样的逻辑错误。


只不过,多年后时过境迁,陆步轩连卖猪肉都卖到了全国第一,不知道那些叫嚣读书无用的人们过得怎么样了。


最后和各位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和建议:


一个人能不能摆脱自己的好恶去评价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样东西,是体现一个人认知能力的重要标志,因为这决定了你能从表象背后看到多少东西。


在评价之前,记得先做事实层面的判断,再去做价值层面的判断,学习那些值得学习的,然后不断接近自己的目标。


这是一个终身奋斗,终身学习的时代。


所以,奋力奔跑吧,去追逐并拥抱这个时代。



缓缓君:985高校工科男,时代华语图书签约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观点;有一点理性,也有一点温度,已出版《我就喜欢这样的你》。公众号:缓缓说(huanhuanshuo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