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那些不能够适应潮流的“技术难民”,应该通过制度的补丁去进行“兜底”,保障他们基本的社会权利,保证他们即便无法适应新技术,也能够便利地参与社会生活。
日前,一段“老者在上海站未买到车票而下跪”的视频在网络上热传,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而据铁路部门公布的调查结果,实际情况跟网上的说法有较大出入。当事乘客并非买不到车票,而是买不到他指定车次的车票。火车站工作人员及时为他提供了多方面的建议和帮助,比如改买其他车次车票,或者帮助他购买长途汽车票,但均被他拒绝。虽然事实没有网络传播的那么悲情,但这个话题能够引起广泛关注,说明不少人或是自己,或是自己的长辈,都遭遇过类似的情况。人们对于“被快速发展的技术抛弃”的担忧,也是其来有自。
相信不少人对于这样的场景还记忆犹新:在数九寒冬的晚上,成百上千的人穿着军大衣,甚至裹着棉被在火车站售票大厅里通宵排队,只为了天亮之后买一张火车票。正是拜技术之赐,大多数乘客今天才不用遭这种罪。他们安坐家中,手指在手机屏幕上点拨几下,可能就买到自己心仪的火车票了。对于铁路部门来说,现场售票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也得以化解。这种售票方式的改进,对于便利乘客、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起到了积极作用,应该说其大方向是正确的。绝大多数乘客,也都已经不愿意放弃今天的便利,回到裹着棉被通宵排队的过去了。
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就表现在绝大多数事情都有例外情况。如何处理好普遍的大多数和特殊少数的关系,最能考验一个社会的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当绝大多数人都尝到网络售票甜头的时候,有一小部分社会成员却要独咽苦果。他们不会上网,不会使用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甚至打电话都不一定利索。当网络售票成为最通行的售票方式之后,他们就有可能陷入了完全无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