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颜色的研究
于非闇
据目前可以看到的文物,很清楚地看到中国画颜色的发展情况,开始只是使用单色的矿物质和植物质颜色,经过不断的创造、改进,逐渐发展。进而使用矿物质的间色,(如白垩合朱成为肉色,石青合白垩成为天青色。)和矿植合用的间色,(如蓝淀合朱成为紫色,槐花合石绿成为嫩绿色等。)这样的矿植合用,加上古代化学制的铅粉黄丹,外来输人的藤黄紫铆等,在第五世纪南齐的时候.颜色已经非常丰富并且要求"随类敷彩"了。经过第六第七第八世纪--隋到唐的发展,在第十世纪后,又创造出用水墨代替颜色的画法。由第十二世纪后,水墨画与彩色画并驾齐驱。到了第十四世纪初期,使用矿物质颜色如石青石绿朱砂一类的画,竟被"士大夫"们称作"院体",说作不够文雅。这时的重着色画已不能和水墨画分庭抗礼。这样发展下去,到了十九世纪,重色的彩画,只有统治阶级的"供奉"们用它来聊备一格。可是民间的画家们,还在大量的使用着。此时,已经有了专门制售中国画颜色的"姜思序堂"颜色商铺。一般的画家也就不必自制颜色了。
一 、中国画颜色发展的过程
请先看一下流传下来和被发见的古代工艺品上面所涂画着的颜色。我们觉得它们与绘画颜色,在源流上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我们的祖先,在原人时代即已发现了颜色,例如:周口店山顶洞人染饰品使用了红色;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上绘制花纹使用的有白垩、红矾土、炭(黑色)、土黄诸色。又如:殷墟甲骨上有朱和黑色写过的笔迹,并有涂朱的明器。我们从这些例证里可以看出颜色在古代被使用的概况。
周秦(公元前1134-207年)的陶器等物,就我们现在看得见的,如洛阳出土的战国彩陶壶上面,使用着朱、黄、青、白、黑的颜色,画着精美的花纹。郑州二里岗出土的战国时代的陶鸭上.有红黄白黑鲜明的色彩,还在鸭的嘴和足上,使用了黄色。再就文献上看一下,"周礼冬官考工记"上说,掌管设色的官员有五种。又说,绘画的事,是会合五色的(五色是赤黄青白黑)。在诗经王风篇大车章的注疏里,说明了设色的官员,用五种颜色绘画周代统治阶级的旌旗、上衣、下裳(下裳是先画后绣)等等,根据这些记载。周代以前使用颜色主要的仍在工艺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