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养男孩,就应该让他哭出来
2018-01-27 19:54  浏览:191

来自凯叔讲故事 00:00 11:20

如果一直不让男孩哭,等于是给他安装了一个定时炸弹。

——凯叔


01

上周末,我带着5岁的儿子到小区花园荡秋千。到了花园才发现秋千正被一对小姐妹玩着。儿子等了很久,没见小姐姐下来。

 

于是我对儿子说:「咱们先去玩会儿别的,等小姐姐玩累了咱们再回来。」


这时,秋千上的小女孩接着说道:「阿姨,我们还要玩很长时间呢。」

 

儿子一听,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边哭边说:「我要荡秋千,我就要荡秋千。」



我刚要安慰孩子,旁边的一位妈妈已经开口了:「小朋友,别哭了,男子汉要坚强哦。」


我朝她微笑了一下,抱了抱孩子说:「没关系,你可以哭一会儿。」儿子一听,哭声提高了好几倍。


这位妈妈对我说:「不能这样惯孩子啊,我儿子从小就教育他,要像个男子汉。」

 

有那么一瞬间,我不知道如何去和这位妈妈解释关于男孩子哭的这个梗。我对她说:「男孩子哭一哭有好处」,得到的却是意料之中的摇头。

 

图片来源: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在传统观念中,大家很容易接纳女孩的哭,而男孩的哭则很容易被贴标签:

「男子汉不能哭,再哭就和女孩子一样了!」

「没出息,哭什么哭!」

「不害臊,你个爱哭鬼!」

 

尤其是第一句话,恐怕很多父母都对儿子说过吧。哭是每个孩子的权利,可是却慢慢成为了女孩的「专利」。

 

其实,孩子和成年人一样,他们的情绪也需要宣泄,而哭恰恰是表达内心需求、发泄情绪的最直接的一种表现方式,男孩也不例外。

 

图片来源: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02

这两天被一部电影《奇迹男孩》暖到了,观影过程中我几度哽咽。


主人公奥吉生下来就有严重缺陷,他一共经历了 27 次手术,整张脸非常畸形,因此他一直带着头盔生活。


图片来源:电影《奇迹男孩》


10岁以前奥吉一直和妈妈在家学习生活, 10岁以后,父母鼓励他摘下头盔,走进校园。

 

熟料,刚一入学,他就遭遇了满满的恶意。因为长相怪异,他被当成「怪物」,厌恶他的孩子,在他的衣帽间写满了「只要你消失,世界才正常」。


奥吉一下子被惊慌、害怕、难过击垮了,他崩溃到嚎啕大哭。他告诉妈妈:「我努力假装自己不丑,可事实并不是这样。」

 

图片来源:电影《奇迹男孩》


「大家会永远看长相吗?」面对儿子的哭泣,这位妈妈非常认真地回答道:「奥吉,你并不丑。」

 

听到妈妈这么说,奥吉哭着回应:「你会这么说,是因为你是我妈妈。」

 

这时候,妈妈指着自己的皱纹,耐心地安慰他说:「你并不丑,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有痕迹,这是记录我们人生轨迹的地图。」

图片来源:电影《奇迹男孩》


虽然奥吉在影片中哭了好几场,但每次爸爸妈妈都会及时鼓励他说:「当你被周围不接纳的时候,你就想象自己身处你喜欢的地方。」

 

最终,这个小男孩创造了奇迹。他不但接纳了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且还能平静地看待自己的「奇特」相貌。更可贵的是,他积极阳光的心态改变了周围人对他的看法,也赢得了同学的接纳和尊重。

 

当再次被问到为什么不整容时,他已经能笑着说:「嘿,这已经是整过好几次的样子了,我可是拼了命才让自己这么帅的!」

 

奥吉的人生虽然有缺陷,但却是幸运的。因为活在了爱里,他才收获到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尊重」和「理解」。


更因为父母没有打断他的哭泣,让他学会了怎么和自己的情绪相处。

 

图片来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03

起初,和大多数家长一样, 为了把儿子培养成「男子汉」,我和老公也曾给儿子灌输过这样一种思想: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不要哭,因为你是男孩;和姐姐发生争执,要让着姐姐,不要生气,要大度,因为你是男孩……

 

图片来源:电影《悬崖上的金鱼姬》


直到后来,学了儿童心理学后,我才恍然大悟,自己这种教养方式是不对的。

 

科学研究表明,男孩和女孩出生时开始,生理和心理特点本来就千差万别。比如,男孩的脑干中有更多的脊髓液,血液中的多巴胺也比女孩多,这样的生理结构让他们精力旺盛,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男孩子总是坐不住、爱动、破坏力强了。

 

而男孩的大脑额叶却比女孩发展的慢,所以自控力比较弱,更容易冲动。

 

有科学家认为男孩不宜过早上学,因为在5、6岁时,男孩的大脑发育比女孩迟缓了6-12个月。 这一阶段的男孩,虽然空间感和逻辑推理能力强于女孩,但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记忆的深度和细致度不够,容易用较直接和极端的方式表达情感。

 

图片来源:电影《悬崖上的金鱼姬》


事实上,哭闹,就是他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男孩经常发脾气、哭闹,是在向我们传递一种信号:我需要安抚,需要被看见,需要被接纳。

 

只是我们常常读不懂孩子的这种「情绪密码」。而我们身上早就种下的 「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思想又会让我们做出「止哭」的行为。


对孩子来说, 这个情绪出口一旦被阻塞,不良情绪就会换种形式发泄出来。对于男孩子而言,最直接的发泄方式就是「暴力」,比如打架、摔东西等。


而更糟糕的是,一个小时候没哭够的男孩,长大后也会变成不会哭泣的男人。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这类不会哭的男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灭掉了负面情绪。


其实,情绪是灭不掉的,只是被表面的坚强给掩盖了而已。而这种强撑的坚强,只是暂时性地把坏情绪给压抑住了,但,它终归还是会以另外的形式爆发。


就像前不久中兴那位跳楼的工程师,我想如果他能放下男人的「坚强」,找个没人的地方哭一场,宣泄一下心中的压抑情绪,或许可以避免一场悲剧的发生。


图片来源:电影《怦然心动》

04


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学会与孩子共情。


面对一个哭泣不止的小男孩,请你冷静下来,因为他需要你的接纳。

图片来源:电影《长江七号》


只有接纳,才能正确解锁孩子的「情绪密码」,在这一点上,其实是没有性别之分的。面对一个在情绪管理和表达上都表现得「非常糟糕」的孩子,视频中这位父亲的做法很值得一试。




父亲蹲下来,耐心地开导哭泣不止的女儿:

「生气时,你学着接受它,尊重它,然后慢慢放下。」

「如果你还是不开心,还是做不到,那就顺其自然,我们依旧爱你。」

「你可以生气,只是不要被这种情绪支配。」……


接纳孩子的情绪,并让孩子接纳情绪、认同感受、承认愿望,视频中的例子就是非常好的阐释。


带孩子回味哭的整个过程,给情绪复盘。


苏珊·戴维说,通过哭泣让孩子认识情感,体会情绪波动,再慢慢学会控制情绪。


关于这一点,杜江的做法值得借鉴。


史蒂夫·比达尔夫说,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分离焦虑。而嗯哼恰巧就是个「分离焦虑症患儿」,在《爸爸去哪儿5》中,几乎每次执行任务他都要哭。


在第六期节目中,面对因为分离焦虑再次哭泣的嗯哼,杜江和他好好地谈了一次,他从第一次去捕鱼说起,带嗯哼复盘了自节目开播以来的几次分离场景,慢慢地引导嗯哼走出了自己的情绪孤岛。


科学家告诉我们,男孩子的右脑是负责处理情感的,这个区域较女孩子发展慢。所以面对情绪,他们要么大吼大叫,要么生闷气,要么哭闹不止。

 

作为父母,我们千万不要急于给男孩贴标签,说他们不大方,脾气差,矫情,娘声娘气。

 

不是他们不够好,只是他们还没有准备好。我们要做的,是停下来等等他们,允许他们在自己的情绪里待一会。

 

图片来源:电影《悬崖上的金鱼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