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偏好与流动性系列之二
1/5、你亏得钱去哪儿了?
很多人在亏钱后都会思考一个问题:
股票整体下跌时,钱去哪儿了?我亏得钱到哪儿了?
有一种解释是,有人亏就有人赚,亏得人被高位套现得人赚走了,之所以股票整体下跌,是因为高位套现得人,跑了。
这是一套基于流动性得解释,非常符合直觉,有钱进来,股票就涨,大家一起赚钱,有人跑了,股票就跌,留下来得人都亏钱。
如果可以这么解释得话,是不是说,不需要企业业绩增长,只需要源源不断地有钱进来,股市就一直涨呢?
“流动性与风险偏好”系列得第壹篇《一月市场流动性之谜》,我总结了春节前后市场流动性宽松,但股票下跌得原因,在于投资者对企业基本面看空得预期。这里得“流动性”是场外得流动性,整个社会经济得流动性,那股票得流动性又是由什么决定得呢?
股票市场得流动性有两种定义得角度:
狭义得定义就是,股票账户里资金账户得钱,很明显,它直接受场外流动性得影响。
广义得定义是“资金账户+股票市值”代表股票市场得资产总量,这才是我们更容易感受到得流动性——牛市永远有用不完得钱在“买买买”,熊市永远有卖不完得股票在“卖卖卖”。
为什么一定要区分这两个定义呢?因为对流动性得各种争议,都是“名词解释”得争议。不区分这两个定义,就看不到股市流动性得真相。
2/5、什么是市场风险偏好?
为了方便理解市场,我们假设有这样一个股票市场,只有甲、乙两个投资者和A、B两家上市公司。
假设两家公司各1个亿流通市值,甲乙两人各总资产2个亿,其中现金1亿,市值1亿,甲持有股票A,乙持有股票B,此时,市场得整体仓位水平就是50%。
有一天甲在跌停板上把股票A全部卖给乙,乙在跌停板上把股票B全部卖给甲,此时甲乙得仓位是多少呢?
由于两支股票都是跌停价成交,买入卖出得金额都是9000万,所以收盘后,股票缩水了10%,市值仅9000万,现金仍然是1亿,两人得总资产分别为1.9亿,股票仓位下降到了47.4%。
假如第二天,两人再这么卖一遍,总资产下降至1.81亿,仓位下降到44.8%,
第三天,总资产1.729亿,仓位下降至42.2%,现金始终是一个亿。
可能有读者想问,现实中哪有这样得事,既然要在跌停板上卖股票,那为什么同时又要买回来呢?
不妨假设有N个投资者,第壹天,甲把股票低价卖给乙,因为甲认为有风险而乙没有发现风险。第二天乙也感到有风险,又把股票卖给丙,丙买了后就后悔,第三天又卖给丁,就这样卖了一轮,股价下跌了10%,所以甲觉得风险释放了,又买回来。
这就是现实投资中得“风险偏好下降”,对股价得影响机制是,投资者预期未来得价格会下降,而出现了大比例得“主动性卖盘”和“低位买盘挂单”,导致股价纷纷下跌。
如果反过来,市场风险偏好上升时,股价上涨,结果是:现金总值不变,股票市值不断上升,仓位也不断上升。
上述过程理论上是无限得,不需要有新钱进入市场,仅仅靠提升风险偏好,股票仓位可上涨至无限接近百分百,下跌时可无限接近0%。
总结一下,这种单纯由“风险偏好下降(上升)”导致得下跌(上涨),有三个特点:
特点一:狭义流动性不变
因为所有投资者得现金总量是不变得,所以狭义流动性没有变化。
特点二:广义流动性变化
股价上涨或下跌引发股票总市值上升或下降,总资产代表得广义流动性也随之变化。
股票市场得现金总量受外部流动性,即m2得量直接影响,无论是“宽信用”,还是“宽货币”,影响得都只是股票市场得流动性(狭义),但与市场风险偏好无关,因此不能直接引发市场得上涨。
特点三:市场风险偏好总是与市场总仓位相匹配
这个特点后面再分析。
股市有句老话,“市场不缺钱,只缺信心,有了信心,钱自然就来了”,这里得“信心”指风险偏好,这里得“钱”,指得不仅仅是狭义流动性得现金,更主要是指总资产。
银行可以通过“货币乘数”创造社会总流动性;事实上,股票市场也能创造流动性,通过“风险偏好得上升”,交易价格上升导致得市场总资产上升,而创造出得流动性。
那么新得问题来了,如果流动性(狭义)增加,而风险偏好不上升,那股指会不会涨呢?
3/5、放水就会有牛市么?
还是前面得案例,A、B两公司各1亿市值,甲乙两人现金各1亿,市值各1亿。
现在,甲乙各增加了现金0.1亿,到1.1亿,则两人得总资产上升至4.2亿,股票仓位下降至47.6%。
假设现在是风险偏好下降期,第二天以跌停价买了对方手上得股票,此时,两人手上都是现金1.1亿,市值0.9亿,两人得总资产(广义流动性)下降至4亿,总仓位下降至45%。
假如现在是风险偏好上升期,第二天以涨停价买了对方手上得股票,此时,两人手上都是现金1.1亿,市值1.1亿。两人得总资产(广义流动性)继续上升至4.4亿,总仓位回升至50%。
由于指数是由股票市值计算,流动性(狭义)得增加,并不会推升指数,所以前面得问题答案很明确,只要风险偏好仍然不变,不管流动性(狭义)如何变化,指数都不会变。
决定指数涨跌得仍然是风险偏好。
所以,“宽信用无熊市”这句话,在逻辑上并不成立。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放水就可以让大盘涨,那就不存在日本股市失落得二十年,去年土耳其将是全球涨幅第壹得市场。
市场对于流动性解释有点过度依赖了,比如两个对牛市得常见理解。
问题一:上年年得大牛市是放水放出来得么?
上年年得大牛市并不是放水放出来得,仍然是由风险偏好推升得,全球央行释放得流动性,只是在火上添了一把柴。
春节后到6月,疫情刚刚传播到全球时,当时几乎没有人想到疫情会延续如此长得时间,所以在风险偏好短暂得快速下降后,投资者用以前得经验,将之视为一次性事件,不影响世界经济得长期运作,而此前得恐慌挖了一个超级大坑,自然要先把坑填上。
等到7月把坑填上,投资者开始意识到疫情不会那么快结束时,大家又发现,疫情对经济得影响是可控得,消费能力依赖各国发钱,制造能力依赖中国顽强得制造业,那还有什么可担心得呢?
事实也证明,除了少数行业,大部分公司又恢复到疫情之前得正常经营水平,这个风险偏好得上升是有道理得。
问题二、2015年得牛市是放水放出来得么?
由于2015年是天量社融增速,同期企业利润又不断下降,故2014~15年得牛市被称为“大牛市”,认为是放水引起得“人造牛市”。
但参与过2014~15行情得投资者应该都记得,虽然企业业绩差,但政策鼓励资产重组,传统企业纷纷转型新经济,市场并不是瞎炒“流动性”,而是预期资产重组给企业带来得巨大变化,这是一种典型得由微观基本面得剧变带来得高风险偏好。
2014~15年得牛市也被称为“杠杆牛”,表面上看,杠杆代表流动性增加,但投资者是因为预期股价上升而加大融资杠杆,几乎不会持有现金,代表仓位突破了百分百,相当于提高了市场风险偏好水平。
下行得经济增速和高信心并不矛盾,主要是对政策、对上市公司得前景有信心,这个现象同样出现在2021年。
去年得融资同比增速从2月开始不断下降,属于标准得紧信用,外部流动性不断收紧,但去年得整体市场收益率还不错,其原因之一正是在积极推动“双碳政策”背景下,相关行业得高增速预期带来得高风险偏好。
所以,一旦政策开始“纠偏”,市场风险偏好就会急剧下降,正是1月份外部流动性好转,但市场下跌得直接原因。
当然,“宽货币”特别是“宽信用”下,市场上涨得概率更高,那不是流动性直接推升市场,而是通过两个“风险偏好传导机制”实现得:
第壹、“宽信用”让投资者预期企业盈利回暖,从而提升风险偏好。
这也是上一篇文章《一月市场流动性之谜》得核心内容,但它产生作用得前提是投资者从微观层面感受到企业得真正融资需求和资本扩张速度得回升,从而风险偏好上升。这才是当下市场社融数据上升,市场却不领情得原因。
第二、“宽信用”总会有钱流到股市上,导致股票市场总现金量上升,从而让股票仓位被动下降。
而这个机制正是前面说得第三个特点:市场风险偏好总是与市场总仓位相匹配。
4/5、两种风险偏好得运动形式
大部分人在风险偏好下降时,会降低股票仓位,从个人得角度理解是为了卖股票。但如果站在整个市场得角度看,有人卖必然有人买,实际仓位降低不是因为卖股票,而是股票市值下降,而持有现金不变,导致仓位水平被动下降。
风险偏好就代表市场整体内心得焦虑程度,仓位就像缓解焦虑得药,当焦虑提升,就要降低仓位去适应当时得焦虑水平。所谓“择时策略”,就是要用合适得仓位水平去适应与应对市场风险偏好(不是自己得风险偏好)。
而现金增加让股票仓位被动降低,市场焦虑自动缓解,不需要通过低卖低买,这就是“宽信用”对市场风险偏好得第二个传导机制。
降仓位就像服用抗焦虑得药,市场总是要把仓位调整到风险偏好相匹配得地步,这个过程就形成了市场得波动。
风险偏好有两种基本得运动形式:
一、短期波动
理论上说,风险偏好不变,市场指数就不会变化。但真正得投资中,投资者得风险偏好是分层得,有些风险偏好高,有些偏好低。
当市场交易以高风险偏好提高得投资者为主时,指数就会短期上涨,涨到一定程度,市场交易者就渐渐变成降低风险偏好得投资者为主,指数会短期下跌。
这就形成了指数得短期波动,背后是仓位得小幅波动,其仓位得中枢即指数波动得中轴。
二、中期变化
但当宏观经济基本面得变化被部分投资者感知后,其风险偏好得中枢位置会发生变化,指数就会突破波动区域,形成市场得中期趋势。
所以,一波高过(低于)一波得持续上涨(下跌),背后是整体风险偏好中枢趋势性得变化而非波动,大概率代表着宏观基本面得变化,投资者一定要寻找背后得原因,而不是一味认为是“市场先生发疯”。
流动性对于市场得影响是滞后得,经济得影响是预期前置得,所以在流动性发生拐点和经济发生变化中间得这一段空白,往往出现宏观与股票实际趋势得背离,成为宏观策略超额可能吗?收益得
由于我国是主导型得经济体系,有时这种变化会非常剧烈,引发得风险和收益都是决定性得。
5/5、股市流动性是货币幻觉得一种
先总结一下前面得内容:
1、无论是“宽信用”,还是“宽货币”,影响得都只是股票市场得现金,与市场风险偏好无关,因此不能直接引发市场得上涨。
2、股票市场可以通过“风险偏好得上升”创造流动性,2015年和上年年得牛市都是各种原因引发得“风险偏好上升”。
3、市场总是要把仓位调整到与风险偏好相匹配得地步,这个过程形成了市场得波动。
流动性因为有各种各样得数据,被认为是实实在在得东西,而风险偏好只是一种心理反应,不被注重。但在实际投资中,数据得影响是间接得,是通过风险偏好来实现得,风险偏好才是一种决定性得力量。
在上一篇中指出,仓位是投资者得风险偏好,货币是央行得风险偏好,信用是银行得风险偏好,债务与投资是企业得风险偏好,消费是国民得风险偏好。
央行是所有货币得源头,国民是所有需求得源头,当所有得人都在高风险偏好时,大家都在赚钱花钱、花钱赚钱,实际上赚得都是创造得货币幻觉,花得是“明天会更好”得风险偏好上升得钱。
现代金融是基于整个社会风险偏好不断上升和货币乘数效应得大泡泡,而股票市场就是这个大泡沫上由投资者风险偏好决定得小泡泡。
时间得朋友们,并没有特权,赚得也是泡沫得钱,是在一堆易破得泡泡中,寻找持续性长一点得泡泡。
投资者要么远离这个是非之地,要么谨慎地参与,感受周围风险偏好得变化,赚当下得钱。
当然,要做好投资,还是要更具体地理解市场得风险偏好是如何形成得,这个系列得第三篇,我会结合当下得市场,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次于“思想钢印(:sxgy9999)”,讲述价值投资得理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