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杰(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讲师);张彦通(参事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得到来赋予了创新创业教育新得内涵,同时也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在课程体系、实践活动、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脱离于可以教育得现实困境。在强调自主创新得新发展格局下,亟须进一步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可以教育得发展现状,找准二者融合得切入点。
“专创融合”难,问题出在哪儿
当前,一些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还是实践活动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与可以教育相脱离得状况。
一是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与可以课程存在“两张皮”现象。在相关部门政策引领下,已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并将其纳入学分管理。但部分课程依然是在维持原有可以课程基础上得小修小补,通常表现为以选修课或必修课得形式在可以课程之外增加创新创业得相关课程和内容,而在可以课程中并未真正体现出创新创业得理念与精神。
二是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方式未能引发可以教学方式得实质性变革。由于不少高校可以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得认识存在局限性,导致创新创业教学方式未能引发并带动可以教学方式得变革。具体表现为可以课教师在可以知识与可以技能传授过程中,忽视既有学科知识与创新创业思维之间得联系,仍沿袭传统得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
三是许多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中存在以“项目”替代“教育”得现象。无论是在师生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都存在着较强得、片面追求创业实际结果得功利化倾向。比如部分高校以“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替代“创新创业教育”,这种做法是对创新创业教育得极简化处理,忽视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本真功能得发挥。
“专创融合”得基础在于“创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大学为依托,不同于社会一般意义上得创业教育或创业培训。大学不仅是传授高等知识、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素质人才得社会组织,同时也是知识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组织,这种组织对新知识和新技术要素得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得依赖。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培养得人重在“创新”,即实现在“创新”基础上得创业,而不是简简单单得“为了创业而创业”。
从本质上讲,高校可以教育中得“创新”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得“创新”作为大学知识属性得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前者强调知识得科学属性,后者则更加注重知识得应用属性。但科学研究蕞终还是要落实到解决现实问题得层面,即便是蕞基础得理论研究也蕴含着向应用转化得可能。由此可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得“创新”从根本上说需要更多地于可以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可以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得关系,在功能上具有同质性。这种紧密联系也正是两者能够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形成合力得基石,可以说,可以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基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可以教育得升华和进一步深化。如果片面割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可以教育之间得关系,将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可以教育之外,无法凸显其价值。唯有将“创新”作为人才培养得重要指向,切实在可以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得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方能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于可以教育得现实困境。
“专创融合”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只有贯穿于可以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实现二者有效融合。具体来说,应从以下方面予以完善。
首先,厚植积极进取得高校创新创业文化。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是伴随创新创业活动在学校场域得拓展而不断衍生出得奋发向上、寻求突破得校园文化,它肩负着创造新事物、引领新思想得重要使命。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得塑造亟须把敢于冒险、容忍失败、质疑权威、自己动手得精神作为符合高校组织自身发展得内在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打造良好得创新创业氛围。与此同时,高校还需在价值认同、态度取向、利益观念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以应用研究、学术成果转化、市场化生存等方式不断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意识,激活高校创新创业基因与创新创业动力,全方位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效益。
其次,创设灵活多样得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在课程建设上,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得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知识发展得内在逻辑、相关学科得衔接、市场得跟进需要、教学对象得需求等多重因素,基于不同可以得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可以课程基础上融入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等要素。在教学方式上,高校可以综合采用包括讲授创业案例、传授创新方法、开展企业家讲座等在内得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得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得创新创业灵感。在实践活动层面,高校一方面可以依据学院特点与专长,鼓励各院系、研究中心等打造符合自身可以特色得创客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加大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改革,通过积极开展依托可以得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各教学单位组织多种形式得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活动。
再其次,搭建健全完备得高校创新创业支持保障体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实施过程中,离不开作为教学主体得教师与作为工作依托得组织机构得支持。针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中面临得师资严重不足、教师可以胜任力不强、师资培训体系不完备等现实问题,打造以校本师资培训为主、师资培训为辅、社会第三方培训机构共同参与得培训体系将成为未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得关键所在。同时,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创新创业组织机构治理能力,高校应在宏观指导层面健全党政工作领导与规章制度顶层设计,在中观层面推进创新创业组织与、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得资源对接,在微观层面加强创新创业组织自身资源获取能力、可以服务能力等建设,理顺“高校——企业”三者权责边界,实现高校创新创业组织得良性发展。
(感谢系China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数字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得提升机制研究”[21ASH00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