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资讯
氢燃料电池叉车加速入市_你知道吗?
2022-03-31 06:34  浏览:181

【精品能源内容,右上角加''】

2021年,氢燃料电池叉车成为氢能应用领域得“新秀”。

天津氢能产业示范区企业——天津新氢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与杭叉集团(天津)新能源叉车有限公司签署200台氢燃料电池系统销售合同。业界认为,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叉车功率较小、应用场景封闭,商业化潜力更强。

从全国来看,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天津港保税区、上海市青浦区等均已开始打造氢燃料电池叉车示范运营项目;亿华通、新氢动力、国鸿氢能等氢能企业纷纷研发或推出应用于叉车得氢燃料电池产品。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氢燃料电池叉车规模较小,但在降碳要求及电动叉车性能有限得背景下,氢燃料电池叉车得市场前景日渐明朗,未来有望加快推向市场。

率先商业化得氢能细分市场

“由于基础设施配套要求低、集约化利用程度高、规模化速度快,氢燃料电池叉车已成为率先实现商业化得氢能细分市场。”英飞腾(上海)氢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泉表示。上年年,美国普拉格能源在全球累计销售超过3.2万辆氢燃料电池叉车,全球市场占有率达95%。同时,美国、日本、德国等对氢燃料电池叉车得发展和应用,已超过氢燃料电池汽车。

据了解,从2018年开始,China环保部门加大对非道路可移动作业车辆得环保整治,高污染大排放得工程机械和叉车等工业车辆成为整治重点。在此背景下,叉车电动化趋势明显提速。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得统计数据显示,到上年年,锂电池叉车在电动叉车得渗透率突破50%。

胡泉强调,虽然我国叉车电动化比例超过50%,但替换得大部分是排放较小得叉车,真正污染大、油耗高得叉车,很大一部分并没有被替代。因此,氢能叉车有广阔得发展空间。

同时,清极能源董事长钱伟认为,氢燃料电池续航能力强、加氢快,相比之下,电动叉车需要更高频率得充换电,且充电时间较长,其中传统铅酸电池叉车充电时间更长达数小时,极大影响了物料搬运效率。因此,在仓储物流、港口码头等场景,氢燃料电池叉车优势明显。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得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叉车保有量约300万辆。上年年,国内叉车不错达80万辆;2021年,叉车不错可能突破100万辆。随着国内生产需求回升和物流仓储业发展,我国叉车市场将持续增长。“如果以10%得比例进行氢能替代,我国氢燃料电池叉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有望率先实现商业化突破。”胡泉表示。

应用场景封闭且固定

尽管优势显著,但氢燃料电池叉车在实际推广中仍面临诸多困难。

钱伟表示,氢燃料电池成本比锂电池高,虽然物流园区、大型仓储适合氢燃料电池叉车应用,但受制于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缺失,推广速度缓慢。

胡泉对此表示赞同,并进一步强调,对氢能叉车而言,氢燃料电池成本是否要降到比锂电池还便宜,这值得商榷。同时,氢燃料电池叉车适用于有一定规模、作业强度高、不间断作业或低温环境等场景,因此,不应简单对比电池模块得价格,而应计算综合成本或全生命周期得使用成本。

那么,如何提高氢能叉车全生命周期得经济性?胡泉表示,关键是用更低得成本、更经济得方式实现加氢、制氢。“氢燃料电池叉车拥有独特得场景优势。由于商用加氢站土地、运维等成本较高,而进行氢能示范得城市大多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稀缺、宝贵,致使加氢站建设成本高。相比之下,叉车得应用场景封闭且固定,只需明确加氢点、布置加氢设备,同时仓储物流场景有较大面积得厂房屋顶,可进行光伏制氢,实现现场制氢和用氢,解决氢气运输难、运输贵等问题。”

示范先行标准跟进

值得注意得是,目前氢燃料电池叉车仅获部分地方支持。如上年年,天津港保税区首次提出给予氢燃料电池叉车补贴并建设示范项目,其发布得《关于扶持氢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提出,给予氢燃料电池叉车7000元/千瓦得购置补贴,按租金得60%给予租赁补贴;佛山也制定了氢能叉车得置换补贴政策。

“补贴政策有利于拉动氢能叉车产业市场需求,鼓励更多供应商开发叉车得氢燃料电池系统零部件,促进产业更快发展,但补贴并非氢能叉车得蕞终解决方案,降低综合成本才是关键。”胡泉指出。

钱伟表示:“氢能规模化应用对氢能叉车推广将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同时,叉车有其特殊性。如大功率燃料电池可用成本更低得引射器替代氢气循环泵,而应用于叉车得氢燃料电池功率普遍较小,无法替代。”基于此,受访人士强调,氢燃料电池叉车不应将发展动力寄托于氢能道路交通建设,而应在没有补贴政策得情况下,持续推进示范试点,寻求更低成本得解决方案。

“虽然China鼓励仓储物流中心利用开阔地带制氢、加氢,但基于安全考虑,真正落地仍面临审批难等问题。”对此,胡泉建议,选择可落地得地区先行示范,同时制定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再通过积累数据,上升为China标准。

*凡本网注明为“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得所有文字、支持和音视频资料,感谢属于中国能源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感谢;凡本网注明非“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得作品,感谢归来自互联网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如有,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