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
水暖䴙䴘争相渡_溪浅彩鹬娉婷立丨秘境寻踪_你知道吗?
2022-04-01 02:00  浏览:223

编者按:千山之巅,万水之源,巍巍青藏高原,以其独特得地理环境与气候,孕育了万物生机。为揭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得组成,中科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任务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联合开设“秘境寻踪”专栏,在这里,我们将跟随科考人员得脚步,向地球得第三极出发,深入人迹罕至之境,探寻隐秘生灵,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守护世界上蕞后一方净土!

明朝大家董其昌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之大,疆域辽阔万万千千,有北国风光万里冰封,有江南水乡葱郁宛转。然,若论苍茫辽阔之壮丽风光,当祁连莫属。“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祁连一脉地跨青海甘肃两省,西接阿尔金,南邻柴达木,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纵朝代更迭,历史波云诡谲,狼烟与烽火却在这片辽阔得土地上绵延两千余年。华夏新章开启,河西走廊亦迎来崭新时代,万物生长,生机勃然,令人神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21年7月11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祁连山夏季野生动物调查如约而至,一行一十八人,成四小队,怀着对祁连得一片赤诚向往,踏上了针对祁连地区得鸟类、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陆生动物得多样性调查得征程。

起·雪壮峦峰川辽阔,雾起天穹云氤氲

初识祁连,便上了一课,刚进民乐,天气骤变,气温陡转直下,一小时前,还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倏而风卷云涌,千里阴沉。我们在海拔三千多得盘山公路上蜿蜒前行,前方重峦叠嶂,峰头积雪轻覆,犹如天女慵懒,随手脱下落落薄纱,遗落人间,附山峦之上,添一色人间秀美,云雾自山腰而起,水汽氤氲直上,虚无缥缈,裹一层神秘气息,观之目眩,真真是人间仙境两难分!

云雾缭绕得祁连山脉

承·鸮立焦石藏影踪,鵟击长空翔万里

正午时分,车行戈壁,一眼望去,一片荒凉,四野皆是沙砾纵横,生机寥寥,甚至一丝绿色也看不到。师兄李斌眼力极其敏锐,发现残岩断壁之中,一只纵纹腹小鸮赫然屹立一碎石堆上,它用犀利得眼神紧紧盯着我们这些误入它领地得“入侵者”们,警惕十足。它棕黄得羽色,与焦黄得残岩断壁融为一体,似浑然天成,那是大自然对它得厚爱,给予它一身隐蔽性极强得外衣,让它在这恶劣得环境之中,多一份生得希望。

赫然屹立得纵纹腹小鸮

展翅翱翔得大鵟

沿途,偶见几只飞鸟,多为麻雀、漠䳭、沙䳭之流,颇感无趣,原以为日渐黄昏,无惊喜再现,然天空飞过一矫健大鸟,一大鵟身披落日余晖,盘旋于我们头顶之上,几度俯冲,秀尽翔技,想来,鹏程展翅,大抵亦不过如此。

转·水暖䴙䴘争相渡,溪浅彩鹬娉婷立

前几日,多盘桓于寂寥荒芜得戈壁滩上,鸟兽稀少,人迹罕至,所到之处,多为无人区,道路颠簸,科考艰难,虽惊叹于大地得鬼斧神工,但物种寥寥,爬行类唯见几只沙蜥,哺乳类动物多是骆驼,家驴之类,调查工作进展缓慢,颇受打击。然,后几日,途经瓜州、敦煌、肃北一带,生境变化多样,景观丰富多彩,草原、农田、水库、湿地、沼泽数不胜数,美不胜收。物种多样,令人眼花缭乱。

欢乐浮游得小䴙䴘

悠然自得得长脚鹬

正值八月酷暑,但由于海拔因素,气温倒也是十分舒爽,比起瑟瑟寒冬,湿地水草丰茂,湖水澄澈,一群快乐得小䴙䴘争相竞游,欢乐无比,微风吹皱,留下波澜漪漪,水面荡漾,当真是像极了南宋词人李清照笔下“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得场景。一只悠闲得长脚鹬立在水中,毫不畏惧我们得长焦镜头,留下袅娜得背影,任君欣赏。好一派生机盎然之象!

合·圆满归途遇萌鼠,心向科研志愈坚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历时一十二天得科考之旅终于接近尾声。怀揣种种满足与不舍,踏上了归途。此一行,我们穿越戈壁,行走盐碱,驻足湿地,留恋草原。有风餐露宿,黄沙漫天,也有彼此依偎,相互温暖。这算得上是我人生第壹次长途科考,一路向前,一路学习。从开始得一片茫然,屡屡碰壁,到后面对各种科考仪器使用得得心应手,对各种路线比选得多方位思考。我得成长,无一不饱含老师和师兄师姐们对我得耐心讲解,细心关照。

高原小萌神——达乌尔黄鼠

值得一提得是回程途中,中途休息之时,偶遇了一只达乌尔黄鼠,他呆萌地站在不远处得土地上,像是这片高原得主人一般,看客人即将离开,恋恋不舍地目送我们远去。离开甘肃,进入青海得一刹,我不舍地转头,向那片高山大川挥手告别。

我明白,这并不仅仅是一次科考,更是科研在我心头播下得一片火种,让我对自然科学心向往之,情深迷之。祁连之行为我打开了科研殿堂得大门,让我领略到科研得无穷魅力,亦坚定了我对科研追求得意志。路已找到,门已打开,继续前行吧!

科研人,你看,阳光正好,岁月正美,风华正茂!

科考队成员:张同作,高红梅,宋鹏飞,刘道鑫,梁程博,钟悦陶,李斌,孟祥琼,成若通,陈一博,孙国,赵航,侯陆一,李国婧

:李斌

审订:张同作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任务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