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砖专藏
两位先生又把我等三人带入了另一间藏室,这里面的藏品也很独特:此处摆放的是一架架的古砖。细看这些古砖,每一块上面都带有铭文和图案,看来是精心挑选之后而留下者。
永和九年
我问方先生,为什么要收藏古砖。他说也没有特殊的原因,因为古砖上的文字古人也制作成拓片,这就等于是砖头上的历史。方先生告诉我,古砖在当地也有大量的出土,但藏砖者有自己独特的玩法,比如说会收藏一些特殊年号的砖,例如跟《兰亭序》有关的永和九年,这一年的砖就特别抢手。而在收藏上,则会把某一年的年号凑齐,比如把永和元年到永和十二年的砖凑成完整的一套,其实这种收藏也很有难度。近几年,很多古砖被制成砖砚拿到了拍卖会上,成交价格大约在2000到4000元之间,也有一些在1000元左右。方先生说,这都是当今的价格,他刚开始买古砖的时候很便宜,最初的时候一块砖仅50块钱,这些年价格一路上涨,他现在的收购价钱也在几百元一块了,不过他会挑选年号的特殊性以及砖体的完整性。看来在古砖收藏上面,方、汪二人也同样是先行者。
花砖
在这间古砖室里,我还看到了特殊形制的花砖,这些砖制作的确实是精美,真不知道为什么到今天,反而难以制作出这等精美并且有这等质量的砖块了。
在古砖室的旁边,还有一间古籍修补室。我细看这块牌子,终于看清楚,书楼所有悬挂的铭牌都是变形的古琴,这间修补室里摆放着一些工具,而地上则放着一些古砖,看来正在这里制作古砖拓片。
工作室
参观到了这里,两位主人认为转累了,于是把我们带到了接待室兼办公室去暂做休息。进入这间办公室,我还是被窗外的景色所吸引。打开通向楼顶的门,看到的个百十平米人工制作的空中花园,我对这人造景色没有太大兴趣,只是贪婪地盯着远方的湖山美景。
远眺
方先生告诉我,祁彪佳当年藏书的云门寺,就在山的那一边。闻其所言,又让我感叹起来,因为上一次寻访的时候,我就来到了云门寺,没想到在他的旁边竟然建起了这么一所漂亮的书楼。于是我向方先生感慨,自己虽然找到了祁彪佳的墓,但他在绍兴内的藏书楼却已经完全没有了痕迹。方先生马上更正我说,其实藏书楼今天还是有痕迹在。
这块石头来自澹生堂遗址
说话间,他从办公桌抽屉内拿出了一块石头。他告诉我说,这块石头就是祁氏藏书楼院中假山上的太湖石,他几经寻找,终于找到了祁氏藏书楼的旧址,他从土里面刨出了残破的太湖石,然后想办法从上面敲下了一小块。闻听方先生的介绍,让我大感惊喜,没想到澹生堂这个著名的藏书楼,竟然还有遗物在。我马上说,自己很想前往一看。但在此时,永康的胡关妙先生已经开车来到了书楼,准备饭后接我前往永康。他说再到绍兴市内转悠,恐怕到永康的时间就太晚了。于是我跟方俞明先生约定,过一段我还会再来,请他专门带我到绍兴内寻访我未曾找到的藏书楼。方先生高兴地说,这当然是彼此欢喜之事。
办公场所
坐在汪先生的办公室里,众人吃着西瓜和荔枝,同时听着他二人讲述着自己的藏书史。方先生说,他从1990年开始喜欢上了收藏线装书,那个时候,绍兴城内卖线装书的书店仅有墨润堂书院。他说,这个墨润堂本是一家老店,最初是由徐友兰所办,徐友兰的堂号就是铸学斋。这个堂号本是由蔡元培所写。到了九十年代,铸学斋的一位后人又重新开起了墨润堂,并且找人重新刊刻了墨润堂的牌匾,找人重新挂了起来,于是方先生就经常到这家店去买线装书。过了许多年,方先生才了解到墨润堂所卖的线装书,都是从杭州古籍书店买来者。他打听到了源头,当然要以那里去购买。于是他来到了杭州古籍书店,由此认识了店里的严宝善老先生。方俞明说,以他这么多年的观察,他认为全国的古籍书店定价最便宜者,就是严宝善。于是他就开始从严宝善手中大量买书,后来了解到了国内其他古籍书店,再后来又参加了古籍拍卖会,才使自己的得书渠道多了起来。但是后来渐渐感觉到,古书其实是收不完的,于是他转而开始专门收藏跟绍兴有关的历史文献。
书楼内景
趁着说话的功夫,我问方俞明,为什么在前来此地的路上一定要拐出去那么远去买西瓜。方先生笑着说,没有别的,就是因为信任,因为当地的许多农产品都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农药,而他认识的这位种西瓜者,却一直坚持用传统的农家肥,所以他觉得吃着放心,因此不论走多远,他都会跑到这家去买西瓜。方先生同时告诉我,只要来书楼参观的朋友,中午在这里吃饭的时候,所有的食材,除了自己的种植,另外一些就是他能从其他地方买到没有农药残留的食材。由此可见,方、汪二人对养生确实是关注。想到这一层,我马上联想到他们为什么要在这山明水秀之地建书楼了,这可是真正的天然大氧吧。
摆放方式
说到了建书楼,汪柏江先生告诉我,他原本做县委书记,后来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毅然决然地在2006年辞职下海了。他明确地说,自己无论是藏书还是建书楼,都没有考虑名利问题,原本他就喜欢乡贤著作,在浙江师大中文系毕业后,曾经做过老师,后来转而去研究古籍文学,为此,书越买越多,并且在这个时候认识了方俞明,于是两人开始共同去参加拍卖会。汪先生说,他的第一次参加拍卖会,就是在天津的今古斋。那场拍卖会他没有买到几件拍品,就把身上的钱花光了,由此他觉得,要藏书,必须要赚钱。辞职之后,他觉得在当地赚钱,别人会有说法,他为了避嫌,于是就跑到了广西柳州市去搞房地产。那个时候搞房地产,基本上等于就地捡钱,很快就让他有了钱,这对买书也就变得从容了很多。但书越买越多,他觉得应当有一个好的存放之所,于是就在绍兴地区选址。跑了半年的时间,也没能找到合适的地方。然而在某次选址的路上,无意间发现了这个地块,他们觉得这里太美了,于是想办法跟商谈,最终以土地出让的形式,拿下了这块地。之后又请人设计,终于建起了这座书楼。
手卷一册页
汪先生讲述这些经过,虽然语调轻松,但我知道这个过程必须有许多难以讲述的曲折。我自己也想建独立的书楼,为此事也动了不少脑筋,但至今也没能弄成。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听了马未都先生的劝告:一定要拿下自己的土地,否则永远受制于人。可惜,北京土地转让太难了。听到了我的感慨,励双杰笑着起哄说:“那你通过汪先生的关系,也在这里建书楼吧。”这句话说起来容易,我当然明白建一座书楼以及后期的管理,有太多的现实并不那么容易解决。
原签摆放
聊到近况,汪先生说,现在国内的房地产经营环境已大不如前。前几年,他跑到了非洲和东欧几国做起了生意,感觉到那边赚钱比现在国内要容易一些。近两年,他又准备转战大洋洲的岛国斐济,在那里他跟朋友共同买下了1800亩地,准备开工大兴土木。而我们见面后的转天,他双将前往斐济去操作此事。如此看来,身在绍兴,心怀全球,并不因地方小而局域住自己的眼光,这真是个放眼量的人。汪先生也说,眼前的这个巨大湖泊因为绍兴市的缺水,已经将此列为了饮用水源地,所有在此湖边上建造的没有手续的房屋,基本上都被拆掉了。而他当年为了手续的合法,做了许多的工作,现在则没有拆迁之虞,这反而更加突显出了书楼的价值所在。
书根
聊天之后,才等到了我要看书的正题。在三楼的整个层面,则全是书库。进入书库里面,看到里面摆着一排排的红木书架。励双杰很是细心,他竟然计算了一下,这里面的书架有96组。汪先生介绍说,这些书架是他找朋友制作者,当年因为很便宜,所以做的数量要比摆放出来的大的多,现在多余的书架则存放到了其他的房间内。沿着书架一排排的看过去,因为房屋的进身大,使得里面的灯光不够明亮,于是我请方先生挑选一些有意思的藏品放到办公室里去拍照。
《买地莂》
《买地莂》王国维跋
方先生从库中挑选了几十件藏品拿到了办公室里面,其中有一半是碑帖,而这碑帖里面有一册《晋杨绍买冢地莂》拓片。这册拓片的封面题签是出自罗振玉之后,我看着这册拓片封面很是熟悉,猛然想起七、八年前,上海嘉泰拍卖公司征集到了一批罗继祖的旧藏,这册拓本乃是那一批中的其中一片。方先生夸我记忆力很好,他说那场拍卖会上罗继祖的这个版块,他们都想得到,可惜的是因为价格原因,当时只买到其中的几件,而这个《地莂》是其中之一。汪先生说,罗继祖的那批旧藏中,他喜欢的是是罗继祖的几册稿本,因为他知道罗是研究西北地理的专家,而那册稿本正是这方面的著作,但没想到,现场的价格超过了他的心里价格,于是就放弃了,但现在有钱了,却一直等着那册稿本重新出现在拍场中,他准备再加价多少倍将它买回来。我笑着跟汪先生说,那册稿本现在就躺在自己的书库里。
《兰亭序》拓本
在书库里看书的时候,励双杰特别关注里面所藏的族谱。方先生告诉他,书楼里总计有族谱一百多部。励兄拿下来翻看了一些,然后感慨地跟我说:“我终于明白了自己这些年为什么买不到绍兴地区的族谱,原来都聚集到了这里。”励兄又告诉我,因为他是南方地区主要的买谱人,很多人收到了族谱都会找他来看,如果他认为对方要价贵,就会抻一抻,过一段对方肯定降价之后还是卖给他,但现在就不行了,有些族谱他一说价高,从此就不见了,他当时一直纳闷这些族谱去了哪里,今天终于找到了答案。
我在这里还看到了几部曾经出现在拍卖会上的书,最终因为价高而未能拿到,今天也终于明白了,竟然藏到了这里。看来,藏书的圈子确实不大。如果这些重要买家坐在一起,商量好后,不再彼此竞争,估计中国的书价能够塌下来一半。但问题是,这种假设很难成立:谁肯将心爱之物拱手让他人购买呢?
另一本《兰亭序》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又想起来,在楼下的展板上看到了活字泥板的制作人吕抚的介绍。汪先生介绍说,吕抚是新昌人,他的那部《廿一史通俗衍义》就是在新昌制作者。他说自己特别想恢复一些历史上的记忆。他告诉大家,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位日本人找来问,有没有可以搞古诗吟唱的传人。关于古诗吟唱这件事,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但外国人找来了,国内的相关部门就大为重视,于是就撒开大网在国内寻找,终于找到了一位老妇人。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他说,这就如吕抚的活字泥版,到今天也成了绝唱,他也很想把吕抚发明的这种特殊的制版方式恢复起来。
《麟台故事》缪荃孙、傅增湘递藏
方俞明说,给他们制作展板的这位朋友跟张秀民先生很熟。他的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看来这位摄影者也是位同道人。方先生说,这倒并不如此,因为那位朋友只想留下一些传统的影像,所以那位朋友每年都会到嵊县去给张秀民拍照,为此留下了大量的照片。有些照片是张秀民的一些工作场景,因为有一度张先生在研究活字本,于是他就到处去采访一些老的谱匠。在浙江省内剩下的谱匠人数最多,如此说来,张秀民先生能够写出《中国活字本印刷史》,竟然有这么大的实证调查所支撑。
书楼的背面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又吃到了方先生所说的绿色食品,是一种味道很好的玉米。那一盆玉米端上桌来,瞬间一抢而空。吃饭之余,我又了解着汪柏江与方俞明之间为什么能够搞出这样的合作情事,因为在书楼参观的时候,我曾问过方先生这个问题。他说这里的藏书虽然混放在了一起,但每个人的书仍然归个人所有。我把它理解为一种先进的AA制合作方式。我向方先生证实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他笑了笑说,这些都是无关紧要者,重要的是,要让这些好书聚在一起,还能找到一个好的处所,能让它们得以安放。能做到这一点,他已经觉得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