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壁垒”是怎样打破的?
——第83集团军某旅装备部门与军工企业的一场思想碰撞
■胡瑞智 任顺垒
周树阳,第83集团军某旅二级军士长,旅里公认的技术“大拿”,雷达专业修理样样精通,怪脾气,工作上喜欢与人较真、抬杠。周熊,湖北某军工企业高级工程师,善攻关爱钻研,个性强、有点“傲”、比较倔。因为一个叫雷达的“孩子”,两个人在演习场上没少“拌嘴”,也是因为“拌嘴”让他俩成为最亲密的伙伴。
军地联合研制新装备。
总的来说,这两个人很有个性,又想干事业。他俩凑在一起,合作的“初体验”并不是太好。后来,他们又经历了什么事,遭遇了一场怎样的思想碰撞,让他们冰释前嫌,成为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下面,我们来听听他俩的故事吧。
平时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战时就少不了流血牺牲
技术不应是自私自利的独享,什么时候都只考虑“我”,就没有了“我们”
抚摸着训练场上一字排开的某新型雷达,周树阳心里五味杂陈。当了21年的兵,雷达专业他一干就是19年,是全旅官兵心中的雷达“神医”。
然而,“神医”也有不“神”的时候。在一场实兵对抗演习中,雷达突然报警,目标方位迟迟不能传送给作战单元,官兵们眼睁睁看着“敌”机从眼底下溜走,只能望“机”兴叹。
和周树阳同样苦恼的还有周熊。接到装备故障的电话后,周熊迅速奔赴演习场。等他到达演习场时,演习早已结束,茫茫荒原只剩下几部雷达,和一群打了“败仗”的士兵。周熊满脸尴尬地登上车,快速修改了几组参数后,雷达“满血复活”。
雷达是修好了,周熊明显感觉到战士们没有以往那么热情。一旁的周树阳气得直咬牙:“那么简单的操作,就不能教给我们?如果是在战场,我们早就没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