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张衡一号”背后的研发故事
2018-02-02 19:48  浏览:256

工作现场。

北京2月2日电(赵竹青)张衡是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发明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为地震学、天文学和机械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两千年后的今天,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被命名为“张衡一号”,我国从此具备了从太空中监测地震的能力。

卫星经历了十年艰苦攻关、五年工程研制,终于闪亮登场。记者从卫星抓中研制单位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了解到,卫星共搭载了九个科学探测载荷,均为新研产品,技术指标均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

面对这样难度系数高,充满挑战的研制任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张衡一号研制团队是如何一步步把它变成现实的?

“非主流”的设计需求成就“创新巧匠”

张衡一号研制难度大、结构复杂,区别于其他卫星,它在设计上有很多“非主流”的需求,研制团队迎难而上,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攻坚工作。

首先,张衡一号的载荷非常复杂,九个载荷状态和苛刻的要求给卫星构型布局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为了解决星表可用安装面积小、安装设备多的突出矛盾,研制团队一遍又一遍地与各载荷分系统深入沟通、迭代,理解各个载荷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意图,提出既有利于载荷单机又适用于卫星总体总装的设计修改和总装方案;另一方面,一轮又一轮地优化整星布局方案,仿真每一台设备、每一块结构、每一根电缆的拆装,最终提出的卫星构型布局结构紧凑、总装便捷。

再有,张衡一号的空间等离子环境和电位要求,首次对卫星多层隔热组件表面提出了等电位的要求。为了尽快设计出一个最优的工艺实施方法,青年设计师们挑灯夜读相关理论,充分进行技术调研,与研制团队的专家们一同建模、分析、计算、反复试验,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