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记者探访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感受军事医学研究“强国为民、姓军为战”的炽热气息——
与蚊虫共舞,寒冬也是夏
■解放军报记者邵龙飞 特约记者庄颖娜
2月2日晚,赵彤言与团队成员在实验室作实验。熊垒摄
早就听说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是个常年与蚊虫共舞的科研单位。
寒冬腊月万物蛰伏,他们如何开展工作?
2月2日晚,记者带着疑问来到这个研究所的媒介生物学实验室一探究竟。
步入科研大楼,记者的直观感受就俩字:繁忙。
身穿白大衣的科研人员或坐或立,在实验台前忙碌着。离心机、电泳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满负荷运转。每隔一会儿就能听到计时器“滴滴”的提示声。
恒温26摄氏度,恒湿75%。养虫室里,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十来个蚊笼内,成百上千只蚊虫不停飞舞,让现场气氛更显紧张。
“研究蚊虫的地理分布、活动规律以及传播疾病机理,拿出有效防治措施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媒介生物学学科带头人、研究员赵彤言介绍说。
实验台前,两名科研人员正解剖蚊虫,只见他们将解剖出的中肠、唾液腺和卵巢分别放入离心管中备用。透过体视显微镜,记者看到蚊虫唾液腺就像一个充满水的气球。
赵彤言检查测试结果。熊垒摄
赵彤言告诉记者,通过检测不同组织携带病原体的情况,可以了解这种蚊虫对特定病原体的传播能力。比如会不会通过蚊虫叮咬传给人类,病原体能不能经卵传给下一代蚊虫,这对于科学制定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另一间稍小的实验室里,副研究员郭晓霞向记者展示了一次定量PCR仪检测结果。
定量PCR是一种广泛应用的DNA快速扩增技术,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和效率。
显示器上,几十条不同颜色的曲线交叠在一起,看上去像一朵绽放在夜空的烟花。
“每条曲线代表一个样本,反映的是蚊虫组织中的病毒载量高低,一般每只蚊虫要做16次定量分析。做寨卡病毒媒介传播效能研究时,我们实验用掉的蚊虫有上千只,连续的高强度测试把定量PCR仪都用罢工了。”郭晓霞笑着说。
2015年,寨卡病毒感染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新生儿小头畸形发病率急剧上升,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16年春节前夕,我国确诊首例输入性寨卡病例,立即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警觉。
疫情就是命令!该研究所科研人员闻讯而动,在国内率先成功分离出病毒毒株,随即,多个课题组针对寨卡病毒的传播媒介及规律、致病分子机制、有效防控措施等紧前开展科研攻关。
赵彤言团队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在世界上首次证明致倦库蚊可以传播寨卡病毒、率先证实寨卡病毒可在伊蚊体内经卵传递。这些发现引起全球高度关注。2016年9月,赵彤言在国际昆虫学大会上报告了研究成果。
多功能喷雾杀虫全域地形车(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