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
邓超不是摩根弗里曼,《心理罪》也不是《七宗罪》
2018-02-04 18:24  浏览:234

一部让人震撼到极点的电影和一部让人不停快进的电影。

——《七宗罪》与《心理罪》

那一抹城市之光和希望之光照耀在两个城市,一个是处处隐藏着险情的正版,让人时刻提着心猜测后面会有什么样的事情等待这我们。一个则像是狂热影迷模仿不成功的翻版,半个小时就能猜出后面的剧情。《心理罪》就是如此。

故事结构大致相同,可所呈现的理念却无一相似

即使是第二次看完《七宗罪》,还是被其精心设计的故事所折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故事发展,妙不可言的人物设计,惊悚得让人窒息的意外结局,再加上导演大卫芬奇独具风格的高超讲故事技巧,《七宗罪》无疑把注重戏剧化的连环杀人狂电影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连环杀人的故事,很多。但是,但要讲好实在是很难。要在两个小时的片长内接连发生七宗命案,一不留神恐怕就会成为流水账。就像《心理罪》。

《心理罪》一直致力于打造“犯罪心理”,试图从犯罪者的心理去剖析更深刻的社会问题。看似在模仿《七宗罪》,但是很可惜它只模仿到了犯罪的外衣,而且还是一件极其单薄的外衣。严格来讲,《心理罪》对犯罪心理的刻画漏洞百出,没有将犯罪心理学真正应用起来,电影里只是最基本的逻辑推断而非心理分析。看似有很多眼花缭乱的心理学专业名词,如“心理画像”、“心理入侵”等,但只是表浅地堆砌,空有驱壳,远远没有达到心理学的推断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