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诗书
七绝《立春》
淑气今回万象新,东君挥手撒芳芬。
耕牛遍走鱼欢跳,珍爱春光贵在勤。
组诗《二十四节气诗》作者:赵学敏
名家评论:
一曲农耕文明的颂歌——赵学敏自书组诗《二十四节气诗》读后
作者:蒋力馀系湘潭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近读赵学敏先生自书组诗《二十四节气诗》(以下简称《节气诗》),闪烁着智慧之灵光,散发着泥土之芬芳,的确谱写了一曲色彩清丽、辞旨幽远的农耕文明之颂歌。
中华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对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的影响至为深远。二十四节气从生产劳动中获得,为先民的智慧结晶,极为准确,科学实用。先民对节气准确把握,方能不误农时,发展生产。笔者生活在农村,对季节变化亦有敏感,记得在立秋这天插晚稻,在同一坵稻田中,上午与下午所插的秧苗,收获时看到稻杆相距半尺多高。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应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标志之一。
物候之记录。物候观察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兴衰。所谓物候,是指生物的周期性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候鸟迁徒,某些动物的冬眠等)与气候的关系,农民通过物候的观察来确定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准确时间,这对农业生产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甚至与、经济、文化等方面关系密切。《节气诗》所记的物候现象,是诗人亲身经历而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物化为艺术形式,为生态文化的艺术表达,能唤起我们对农耕文明的深远记忆。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温差较大,物候现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节气诗》所记的物候既体现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布谷声声催播种,农夫切切记胸怀”(《芒种》),所记应为温带地区的南方物候;“路遥人迹绝,野旷鸟身藏”(《小雪》),“冰冻长河厚,鱼游深水翔”(《大寒》),所记应为寒带地区的北方物候;“野菜绵芊长,人间美味全”(《小满》),“蟋蟀寻凉憩,萤光照夜明”(《小暑》),所记应为南北大致相同的物候。一些典型性的细节描写既生动准确又富有情趣:“青蛙跃立绿荷裙,蚯蚓耕田格外勤”(《立夏》),“旅雁思归急,蛰虫觅隐藏”(《寒露》),这些物候现象,没有深入的观察是无法描绘出来的。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对物候的描写能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往者追思崇孝悌,人间永远敬清明”(《清明》),“至夜绵长不寐天,黄钟歌舞庆丰年。团圆饺子长寿面,莫忘阳泉寝被寒”(《冬至》),节气形成民风民俗,广大农民在特殊时段从事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活动,如祭奠祖先,缅怀先烈,这与儒家倡导“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因而赋予了《节气诗》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