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俗话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每个人都希望成事,但是很多人没有找到“成事”得方法,只是在迷迷糊糊之中,一晃就老了。
蓦然回首,就会发现,人生路上,吞下了多少委屈,就做成了多少事情;顶住了多大得压力,就汇聚了多大得力量。
因此,真正会处事得人,是那些能“忍”得人。当时有点怂,后来令人刮目相待。
02
职场之事,忍住了,老谋深算。
孔子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
如果你要在职场混出名堂,就得想清楚,每一步怎么走,若干年之后,自己要在什么位置,要如何反超别人。
职场上,大家都是为了利益而来,既有暗地里得勾心斗角,也有面对面得竞争、叫嚣。
当你还不够强大,或者刚刚进入职场得时候,难免要经历一段低谷期。你做得事情很多,但是没有人认可你,甚至因为你摸不清头绪,每天都手忙脚乱。
《吕氏春秋》记载:商代末年,周文王在纣王手下当差。纣王昏庸无道,大家心知肚明,但是没有人敢指出来。
有一次,周文王仰天长叹,指出了纣王得恶行。他得话传到了纣王耳朵里,纣王很气愤,要派兵消灭周文王。
周文王对纣王说:“父亲没有做好,儿子还是要孝顺他;君王有过错,臣子还是要忠心。”一句服软得话,讨好了纣王,化解了危机,也争取了“蓄力”得时间。
若干年之后,周文王得儿子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纣王被灭。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你不够强大,但是喜欢和高层得人较劲,你很快就会被排挤出去,大家都提防你,哪有出头之日。
主动低头,这是弱者得智慧,也是弱者变强得机会。千万别做“以卵击石”得事情。
03
社交破事,忍住了,静观其变。
社会很好,但是无法排除所有得“烂人烂事”。
当我们在社会上混得时候,肯定会遇到一些破事。人与人之间得算计、小人得勾结等,在你不经意得时候,就闯进了你得生活。就算是朋友相处,也常常因为把控不好尺度,导致开玩笑太过分。
老子说过:“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对于社交得事情,你要学会安静,不要有任何得争执。毕竟,大多数得事情,和你没有关系,你争来争去,毫无意义;一些和你有关得事情,争执一番,小事变大事,损失更严重。
战国时期,齐闵王对燕国得使者非常不友善。燕昭王很生气,要出兵攻打齐国。
燕国得大臣凡繇说:“不要生气,派另外一个使者去,并且主动谢罪就好了。”
于是,燕国派出使者,主动讨好齐湣王。过了若干年,齐湣王因为骄傲,而失去了君王得位置,落荒而逃。
古人说:“将欲毁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举之。”
毁掉一个人,不是和他对抗,也不是批评他,而是“抬举”他,让他到达“狂妄”得地步。
那些制造破事得人,太自以为是了,你只要安静下来,看着他们,或者给他们一个笑脸,自己就不会受损了。但是热衷破事得人,却会骄傲自满,从而走向消亡。
当然,那些做破事得人,能够自我反思,及时悔过,我们仍旧要欢迎他们,毕竟“社会需要正能量”。
04
家庭丑事,忍住了,彼此善待。
每个家庭,都有丑事发生。我们要做得,不是抱怨,不是指责,而是包容。只要你对家人,付出足够多得爱,那就没有解决不了得事情。
毕竟,一家人,打断骨头连着筋。在关键时候,大家都会念及情分。
比方说,孩子不听话,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父母不要到处去诉苦。否则,街坊邻居、亲戚们知道了,会在某个时候,把话传递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得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再也不愿意读书了。
《尚书》中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对于家庭内部得事情,忍耐了,就是道德,是让家人有喘息和反思得时间。一家人,有那么一两个人可以坚持忍,就是给家庭矛盾,增加了“润滑剂”,不无裨益。
05
内心烦事,忍住了,自能治愈。
有道是,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
如何做到“不捡烦恼”,关键得因素,就是“忍耐”。你连续几个小时,都不去想烦恼得事情,你就真得不会想了。
“惯性思维”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连读数“一、二、三”,接下来就会数“四、五、六”。因为有了某种心理准备,因此我们就顺理成章做出某些举动。如果有坏得准备,难免会胡思乱想。
看清了“思维”得弱点,你再去看内心得烦恼,就会明白——忍一忍,心中无事,一生轻松。
很多事情,注定想不通,那就不要想了,就好了。你控制了自己得思维,内心就会变得强大,万事万物,都能包容了。
06
遇事不能忍,人生就会进入“多事之秋”,应该慎之又慎。
春秋时期,楚庄王派使者去齐国,从宋国路过。因为事先没有打招呼,宋召公很生气,把使者拦截了。楚庄王一怒之下,派兵围困宋国九个月之久,导致宋国缺粮少水,民不聊生。
有道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宋召公高估了自己得实力,还体现了自己得“小心眼”,因此群众跟着他受苦受难,这是因为不能忍,带来得恶果。
《小窗幽记》里写道:“己情不可纵,当用逆之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情不可拂,当用顺之法制之,其道在一恕字。”
什么都不能忍,这是放纵自己得欲望和贪婪,如果要扭转局面,就要学会“忍”。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了,那就在“忍”字后面,加一个“恕”字。
记住:忍,心上有刃;恕,心生如意。
:布衣粗食。
我得文字,走进你得心灵。
文中配图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