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ina
配图|Sveta Dorosheva
最近讨论了性侵的话题,发现需要再写篇文,帮助有需要的人们,提升自我防卫的意识,以及提供相关的知识。
我在深圳一直做志愿者的“春风网”,是10多年前,中国第一个对性侵犯的受害者们,提供心理援助的公益平台,并在后期发展到其它领域包括突发公众危机事件、灾难、压力、残疾人等的心理创伤公益援助。但平台还是定期及不定期地,在学校及其它场所宣传性侵害的自我防卫知识等,我也作为当时的项目负责人参与了儿童宣传绘本《我是自己的好主人》的审稿。
儿童性侵离我们有多远?
住在深圳时,也是因为作为项目负责人时,每次出现学校性侵事件,《南都时报》和其它报纸的记者都会电话给我,询问可以给到受害者的建议及可能的心理干预。事件发生的频率,真的很高,拿2014年作为例子,通过媒体曝光的平均每天1.38起,而且,记者知晓的,都还是已经被发现,被公开了的。很多时候,儿童根本没有防范意识,或者因为害怕,性侵会持续好几年,甚至几届学生后,才被发现,有些,甚至就一直被埋藏了起来。
学校,还算是一个相对稳定、公开的场所,而儿童性侵最常发生的,是家庭的熟人对儿童的侵犯。性侵离我们不远,就在学校,就在熟人中间。
因此,为自己的孩子做性教育,是每一位父母必须、必定要做的事情。同时,作为家长,与儿童建立足够信任和健康沟通,也会减少儿童被侵犯的几率。试想,如果父母整天呵斥指责的话,儿童即使受到侵犯,也是很少会有胆量告知父母的。
在此继续之前,需要纠正一个错误的常识概念:性侵对象只是女孩子,男孩不用担心。
错!我被采访的几次学校事件,就有几起男老师侵犯男学生的,而且涉及人数很多,时间的跨度也很长。
儿童性侵自我防卫内容
父母需要用一种健康、正面及严肃的态度,与孩子讨论性的问题,包括性侵问题。这是学校心理卫生课没有触及的内容。
“我的身体,是我的私人领域,任何人不得随便触摸及用其它方式接近。”特别是穿游泳衣的地方,是包括父母在内的人,都不可以触碰的。
如果有人触碰,一定要记得告知父母,如果是父母,一定要告知学校,或是其他除触碰人之外的自己信任的人。
如果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记住不是你的错,因此一定不要听信恶意触碰你的人,要你保守秘密或是威胁等,一定要告知自己信任的人,这样你才会得到保护。
在有熟人人触碰自己的身体的私人区域时,一定要记得坚定地说“不”,然后找机会逃出那个场景,并在第一时间告知自己信任的人。
对于陌生人没有理由的搭讪及给礼物的诱惑,一定记得拒绝。在公共车上遇到有人碰蹭自己的私人区域,也需要及时保护自己。
成人性侵防范内容
儿童是性侵事件发生的主要受害群体,但这并不代表,其他年龄的人群,就可以幸免于难。
成人人群的受侵害主体是女性。
形式有:
1、暴力型性侵害。暴力型性侵害,也就是用暴力的手段胁迫女生就范。
2、胁迫型性侵害。胁迫型性侵害,是指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职务之便,对有求于自己的受害人加以利诱或威胁,从而强迫受害人与其发生非暴力型的性行为。
3、社交型性侵害。社交型性侵害是指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发生的性侵害,受害人身心受到伤害以后,往往出于各种考虑而不敢加以揭发。
4、诱惑型性侵害。诱惑型性侵害,是指利用受害人追求享乐、贪图钱财的心理,诱惑受害人而使其受到的性侵害。
5、滋扰型性侵害。靠近女生,有意识地接触女生的私人区域,地点多为公共汽车、商店等也有在公共场暴露生殖器等变态式性滋扰;然后就是向女生寻衅滋事、无理纠缠,用污言秽语进行挑逗等。
因此,女生要有意识地避免夜间独自行走,以及避开僻静处所。即使是熟人,也避免在封闭的空间单独相处的机会。
遭遇侵害,请不要沉默
公共场所遇到骚扰:直接警告。 若有陌生的男性搭讪,不要理睬,及时避开,换个位置,可以的话立刻抽身离。如在公交车里遇到咸猪手,可以大声斥责,必要时报警。
在遭遇暴力型侵犯时,首先记得保证自己生命安全,如果有可能,要记得呼救及求救,然后在第一可能的时间赶紧报警。
如果穿了高跟鞋,记得可以脱下来,作为攻击武器,也可机智周旋,还应设法保留证据,及时向有关部门求助和告发。
受到伤害后,应尽快去医院检查,以防止内伤、怀孕或感染性病等,并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医治精神创伤。
性侵后的心理援助
遭受性侵后,受害人会觉得自己的安全感大大降低,并觉得自己身体很脏,责怪自己不小心运气差等。同时也会觉得性很脏,对他人的信任感全无,会选择远离他人,在有限的领域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不再受伤害。这样的方式,会很容易陷入抑郁及孤立。
也会在被侵害后的愤怒,向内爆发,对自己进行攻击和惩罚,用自残的方式轻率地对待性,放纵自己。
再严重一点的,是发展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会在事件发生后一个月,持续有场景的闪回,失眠,过度警觉,噩梦,恐惧,回避社交等症状。
作为受害者身边的人,一定要记得首要任务是不要有任何责怪,发生这样不幸的事,绝然不是受害者的错!
其次是要给于足够的支持与陪伴,帮助受害者再次建立起安全感。
最后,所有的灾难性伤害,请一定找专业心理人员进行处理,不是看起来没事了,就真没事了。很多创伤,也许数年,甚至数十年后,遇到激发事件,才会显现出来。所以一定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作者:Lina W. Nielsen
丹麦华人/二级心理咨询师/广播电台心理节目嘉宾/职业经理人,曾就职于可口可乐与诺基亚网络等跨国公司。 现专注于心理咨询及写作,主要领域为情感,情绪处理,跨国文化适应,自我发展,在华外国人的英文心理咨询以及在国外的华人心理咨询等。 自2014年担任广播电台每周五心理节目“阳光心灵”的心理专家嘉宾。并一直在深圳心理危机干预领域作为志愿者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心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