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暖花开的马拉松赛季即将进入高潮。作为上马系列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上海国际半程马拉松也于今天下午正式开发报名。上半马跑浦东,感受高楼林立;下全马跑浦西,感受海派气息。
当大家准备踊跃报名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理性看待“半马”?
全马与半马在生理上的区别
全马与半马都是是以接近或低于无氧阈值(在有氧状态下的最大运动强度)的强度持续1小时以上奔跑,这就决定了它的供能特点类似,绝大部分是有氧代谢(90%以上),只有少部分的无氧代谢。训练模式也是以大量有氧训练作为基础,但全马与半马生理上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
全马的特点主要在于,30-35公里是身体代谢的一个极限点。超过这个极限点,很多跑者就可能产生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等反应,俗称“撞墙”,训练基础越不扎实、比赛配速越快,反应越剧烈。
撞墙不仅业余跑者会遇到,专业选手也会遇到,而且有时候可能反应比业余跑者还要剧烈一些。氧化应激对心血管和肌肉都有一定的弊端,这也是专业运动员一般每年只跑两个全马的原因之一。
所以频繁参赛的业余跑者要注意了,要避免连续跑很多个全马,这样的危害远大于连续多场半马。而半马虽然距离是全马的一半、入门门槛较低,跑得快也不容易。

如果半马要出成绩拿名次,那么对速度水平(主要是1500米、5000米、10000米中长跑的速度耐力)要求更高一些。另外,半马跑得好对无氧要求更高(当然这是建立在坚实的有氧基础上的)。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跑半马90%有氧、10%无氧,全马95%有氧、5%无氧,虽然都是有氧代谢为主,但半马中无氧代谢产生乳酸的量就是全马的两倍,这对耐乳酸能力和速度耐力就提出更高要求。
说到“撞墙”,其实不仅是全马,任何距离的项目如果全力跑,都会有“撞墙”的极限点,包括半马、10000米、5000米、1500米、800米,只是生理机制有所区别。1500米后程跑不动主要是因为肌肉中乳酸过多;而马拉松可能更多是脂肪、蛋白质氧化不完全的残留物质堆积。
换句话说,跑半马不撞墙,很可能是你没尽力跑。半马也并不是“全马的前半程”这么简单。

“半马不等于全马的一半”
完成全马甚至超马、百公里,固然艰巨、值得敬佩,但是“以距离论英雄”,产生“距离歧视”就不应该了。所有距离、所有项目都应该是公平的。每个项目要练好,都不容易,都要付出过人的汗水和心血。
水平比较高的跑者可能也有体会,国内半马赛场竞争可能比全马还要激烈,赛事遍地开花的同时,也有很多“专业的业余跑者”、业余高手都在争抢名次和奖金。因此,从这个“精神和道德”的角度看,半马显然不等于全马的一半,而应该不分伯仲。
有些跑者觉得半马距离是全马的一半,所以难度也是全马的一半,于是参加半马的时候完全换了一种心态,简直拿半马当“儿戏”,或起跑时猛冲,或中途随意加速,甚至“蹦蹦跳跳、手舞足蹈”的也有。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半马也同样危险。最近两年来,在中国大陆发生的马拉松跑者猝死事件,多数都倒在半马终点线前。
对于业余选手来说,无论参加半马还是全马,特别是要出成绩,都是在挑战身体极限,需要平时扎实的训练与积累,比赛中合理掌控,时刻都要记住“半马不等于全马的一半”。

无论距离长短,都应理性对待
虽然业余跑友基本都有自己独特的跑步梦想和追求,但是有一点,也就是对跑步本身都应该有个理性与客观的认识,不要带着自己的情绪和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个圈子。我们要清楚的是,不跑全马并不意味着付出少或者不努力。
如果从完赛角度看,当然距离越短参赛门槛就越低;距离越长完赛难度就越大,也更值得“炫耀”。不过,仅仅以“完赛”对待每一个比赛项目,就很容易让这个项目的本身意义变得黯然失色。因为不同的距离和项目都有他们的难点所在,想要实现突破都一样需要大量的付出。
当你懂了什么叫体育精神,如果你认真去对待一个比赛项目,并把“完赛即可”的态度当成一种耻辱,那么你会发现:无论多少公里,跑出成绩都不容易!无论多少公里,拼尽全力都是英雄!
当你懂了什么叫科学训练,如果你认真去安排每一次训练,那么你会发现:盲目瞎堆跑量、延长距离其实很容易,所谓的“坚持”也很容易。
而始终系统、科学、扎实的训练,才会让你体会到最大程度的艰辛,才是真正的坚持!
最后祝大家报名全部中签,比赛跑出好成绩!
(98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