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
门头沟老矿工一家的“三盆火”
2017-08-07 22:18  浏览:253
时间:2017-08-07 16:14:02 来源:京郊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开栏的话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在北京的浅山区,一出靠山不“吃”山,靠水不“吃”水,而是要借绿水青山堆起金山银山的大戏正在上演,并将永不落幕。

对被燕山山脉半包围的北京而言,平原与山地交错处的浅山区,承载着水源的涵养,风沙的屏障,空气的净化,植被的繁育等诸多功能,其生态价值就如同骨骼间的韧带,既娇贵又重要。而浅山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星罗棋布的人文古迹、红色景点,不仅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这里亲近自然、陶冶情操,更成了一条彰显北京古都风貌的文化飘带。

浅山区的风景是迷人的,比风景更迷人的是祖祖辈辈生长在这里的山区居民们。他们勤劳、朴实、智慧,从来都是浅山区的守护者和建设者。如今,在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进程中,浅山区的人们在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浅山区这个大舞台上,当仁不让地成了唱响首都生态文明大戏的主角。

从今天起,就请您和我们一起走进迷人的浅山区,当一回这出精彩大戏的追剧人吧!

昨天,记者沿石担路、109国道一路盘山西行,只见路两侧山林染翠,不时有河水在山间潺潺流过。转过十多道山岭,车停在了门头沟区王平镇东马各庄村。

一座新建的村宅里,77岁的高永珍和老伴儿正坐在客厅里悠闲地看着电视,阵阵凉风从天花板的两个通风口徐徐送出。墙壁上的温控器显示,室温是27℃。而记者刚才仅仅在室外步行了5分钟,后背就已经湿透。

“空气源热泵。”一个对很多人来说还有些陌生的词语,从高永珍口中说出,“这风比空调吹出来的舒服,省钱又节能。”高永珍说,村里像他们这一代人,年轻时大都在当地当过煤矿工,常年井下作业。高永珍因此落下了“老寒腿”的毛病,如今走路颇为吃力。

这空气源热泵夏天能制冷,到了冬季,就成了村民过冬的“一盆火”。最让高永珍高兴的是,寒冬腊月她不用再半夜下炕,拖着“老寒腿”去添煤、添柴了。

门头沟曾是北京重要的煤炭主产区,早在300多年前,东马各庄村就有了人工开采的小煤窑。当年,收工后每人可分一篓煤,用于家里生火做饭、冬季取暖。这是包括高永珍老两口在内的矿工家的“第一盆火”。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东马各庄村产煤达到高峰期,山间的煤窑口越来越多,村里人发现,村里大部分泉眼干了,许多京白梨减产甚至旱死。山上到处裸露着石头,被满天飞的煤渣染成了黑色。

这时,在煤窑干了30多年的老两口干不动了,拖着伤病回家养老。可家里没了收入来源,一家老小生活靠积蓄维持,做饭、取暖用的火怎么办?

无奈之下,高永珍拿起镰刀,进山砍柴。后来,门头沟关停小煤窑,包括东马各庄在内的许多矿工,选择了上山砍柴烧火取暖。这是当地矿工的“第二盆火”。

经历转型初期的阵痛后,高永珍一家惊喜地发现,染黑的大山又穿上了绿衣,山间的泉眼又“活”了,山路重新整修,村口的老三孔桥经鉴定,属京西古道上一处百年遗存。之后便是游客进村,东马各庄成为全区首批煤改空气源热泵试点,村民不仅搬迁住进了新宅,新宅里还安装了空气源热泵,成了高永珍家更新换代的“第三盆火”。

记者了解,在门头沟区,包括东马各庄在内,随着煤改清洁能源工程的推进,已有189个村实现炊事燃气化,共削减燃煤14万吨。 本报记者 高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