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
千碉之国——丹巴碉楼(转载)
2018-03-17 05:48  浏览:231


这里是历史上的东女国,这里有最美丽的村寨,有古老的碉楼,有貌美如花的女子,有最灿烂的笑容。
所有到过丹巴的人都会惊叹丹巴的“三绝”:甲居藏寨、碉楼群、美女。今天,给大家讲一讲这“三绝”之一的:碉楼。


丹巴碉楼,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丹巴县河谷两岸,以三五个一组相互呼应居多,也有像梭坡十三角碉这样独于山头的。在碉楼集中的地方,数十座碉楼连绵起伏,形成蔚为壮观的碉楼群。
丹巴是我国古石碉楼数量最多、外观造型最美、碉楼功能最丰富的地方,素有“千碉古国”的美称。遍布于境内的石雕楼便是这里世居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数千年来这些古石雕无声地挺立于祖国西南的山野,托立起一段段沉沉的历史……
被遗忘在横断山脉中的古石雕,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极为珍贵的建筑文化艺术遗存。与西方国家古代建筑的砖石结构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便是采用木结构体系。因此在距今2000年以前,在横断山脉中就有其存在的古石雕就显得弥足珍贵。


丹巴的古碉楼均为石木结构建筑,现存的古碉楼最早建于汉代,至迟为清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时所建。丹巴的古石碉楼尤以梭坡,中路,蒲角顶三处的古碉楼群为最。
在丹巴,碉楼被称为“K’a”。很多碉楼都有拟人化的名字。在蒲角顶,我们发现了一个“聪明的小碉楼”和一个“可爱的碉楼”。在中路,当地人告诉我们一座名为“Ka Pi”(祖母碉)的典范碉楼。人们认为它是最古老的碉楼。
碉楼历史发展



据史书记载,丹巴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一个多部落的民族长期生存繁衍于此。遍布于丹巴境内的古碉便是这里世居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
碉楼远在汉代就开始在羌族地区发展盛行,至迟为清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时所建。在南北朝时期,丹巴就已经碉楼林立到五代以后,碉楼建筑技术就已经成熟。丹巴碉楼现有260座,据说全盛时有近万座之多,这没有大量的人力、财力是无法完成的。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语称碉楼为"邓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碉楼技术工艺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挂骼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绿岩凿孔,插木为挢。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


走进藏民家中,说起碉楼,他们无不露出自豪的神情。许多村民在规划着,让更多的人走进碉楼,体验嘉绒藏民的生活,来追寻古老碉楼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