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为什么粤语朗诵唐宋诗词特别好听?】
(及倡议如何更好地保护和运用粤语)
一说到用粤语念古诗”好听“,很多人的第一直觉就是“因为押韵”,其实,这是搞混淆了一个概念,即古诗词的构成三要素:“押韵、平仄、对仗”,这其中一般人对“平仄“与”对仗”都不太了解,除非是诗词爱好者,而“押韵”是不需要门槛的,因此,大多数粤语人士在说到粤语与古诗词的联系时就会第一时间想到“押韵”,
但是,笔者今天要科普一下,其实粤语朗诵诗词最好听的还不是押韵,而是“韵律”,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些律诗的平仄规则,此前本博录过视频演示过,私下也已经完成了朗诵100首唐诗(宋诗没试,原因下面会讲)的测试,论押韵方面,粤语与客家话(不是我只爱这两种方言,而是我只会这两种方言,请其它方言不要对号入座)的押韵概率是差不多的,反而普通话是最多押韵的。但是若论上述说到的“韵律”,则粤语的表现一枝独秀,普通话与客家话无论如何注入深情去朗诵都比不起粤语的随口一吟,原因很简单,如图:
粤语保留的“9声6调”是它天生的优势,连与它一样最接近唐宋官话的吴语(苏州话)也要逊色一筹,因为苏州话只有7个声调(不确定,欢迎补充指正),所以粤语这方面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但是,笔者依然要温馨提示一下粤语人士,古代的声调是十分多的,以《洪武正韵》为例,明太祖朱元璋与明朝专家花了27年费尽心力从各种古籍只找到22个声调(另外还有10个入声的声调),就这么多,老朱仍不满意,所以你可想而知,古汉语的发音技巧与声调是多么的复杂,也所以:所谓“最接近”都是相对的,事实是差得很远,没有任何一门今天的方言能直接等同于古代的汉语——除了满清官话。
一定要切记:语法接近或相似≠语言相同。
【现在来解释为什么粤语有9声6调就可以把韵律读得更好听】
其实道理十分简单,众所周知,我们的现代汉语只保留了“阴平、阳平、上声与去声”即汉语拼音里的1~4声,所以我们朗诵诗词无论如何包含深情,每个词字我们顶多能读出4个音调,但粤语却有“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9个声调,同时还有6个音调(发音的高你低),懂粤语的人可以试下列这组词:
“诗/史/市/时/事/试/色/锡/食 ”(由高到低),读完后你粤语就满分了,不夸张。
以下为笔者亲自演示的视频:
weibo/tv/v/EuN9BtCnX?fid=1034:7564aa8e30f59a99258c09958e34b037
所以,这里也告诉了我们一些非粤语人士,不要攻击粤语说粤语听不懂或学不来就是不好,这是因为它真的比普通话复杂得多——也同时告诉我们:它今天已经不是适合大众使用的语言,如不能理解请参照中世纪英语与现代英语,人家外国人从来不嫌弃被弱化简化的现代英语,而我们中国总有些人这么热衷“复古”,为何?
再科普一次——
1、古人用雅言交流:一句粗俗的话都不准说,全部是书面语,而且还是很高大上的那种。
2、用“读书音”读书:不会韵律格律,你就别读书了,就是这样,没毛病。
3、用“白话文”与普通人(文化水平较低的人)作书面或口语交流。
至于今天我们动辄就说的“二X、二货,尼玛、滚粗”这些话,你要是在古代在正式场合说这些话,你得进精神病院。
【保护粤语真正该做的】
倡议:所以粤语保护者们要明白,你只知道把无知当个性是没有资格保护好粤语的,你们真正应该做的是把粤语朝着像古代“读书音”那样的方向努力,请注意,我说的不是指用来代替普通话授课,而是指你们最喜欢自诩的“千古唐音问粤韵”的唐诗,我个人觉得可以往这方面推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不准人家用现代语言学习唐诗,只是说你提供多一个选择,这未尝不可。也没有必要要求响应你,因为一个13亿人56个民族的国家,如果去支持一家方言,那其它方言也跟着闹岂不是天下大乱?
所以,推广粤语针对性使用只能在民间,但即使是这样,如果做成功,也为保护并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作出了一些贡献了。
哦~对了,还有宋诗宋词,我个人认为:这方面粤语是不如吴语读得传神的,因为宋词的“吴侬软语”之“神韵”,是保留了南方壮侗语(颜之推说的“南染吴越”)略显粗俗的粤语所体现不出来的,所以宋诗、特别是宋词,应该支持苏州话也朝着上述我个人对粤语的发展建议去努力,不过,苏州话要做的工作比粤语多,至少要恢复几个古声古调(注意,我是指在针对性的实用场合,不是指今天的吴语人群们的日常交流)。
上完课了,不如身体力行起来把粤语用在它正确的场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