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其位于复兴门外大街16号,展馆有地上五层、地下二层。先后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首都博物馆自然无法与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相抗衡,所以他要有自己的特色还可以,那就是经常有很厉害的特展。
博物馆右手边是方厅,左手边是圆厅~
排了将近一小时才进去,前几天就在网上预约了这个特展~
本次展览汇集北京、西藏、河北、重庆、青海五省市21家文物收藏单位,共221组件文物。其中,西藏参展文物中,大昭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夏鲁寺、敏珠林寺、丹萨梯寺、故如甲寺等寺庙提供的文物均为首次与公众见面。
看画要排队,看的时间长了工作人员就开始催,后面的人也开始催,这个心情我理解,看前面墨迹的,希望他们赶紧走,自己能早点排到,等到了自己就想多看一会!
工作人员催促大家,说拍好照的回家再好好看,却被排队的一位男士给怼了!那位男士说:“你这么说就不对了,如果看照片网上有的是,都是清晰的,到了这里就是为了看真迹的,要不我们排队为了什么?”工作人员无言以对,不过她也没错,这是她分内的工作。
《步辇图》还原了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会见松赞干布派来迎娶文成公主的使者禄东赞的情景,这次接见是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这部分保存完好~
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这部分有地方少许破损~
此图虽署名在阎立本名下,也有研究认为是北宋初期的摹本,但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其上有北宋章伯益用篆书记录下的文字:“贞观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使者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禄东赞是吐蕃之相也。太宗既许降文成公主于吐蕃,其赞普遣禄东赞来逆,召见顾问,进对皆合旨,诏以琅琊长公主外孙女妻之……”
藏于故宫博物院、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著名历史画卷《步辇图》,由于画作年代久远,出于对保护文物的考虑,仅展出两个月。要看的抓紧了,还有一个月的展出时间~
进入展馆,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这颗天珠~最早的天珠为象雄天珠。象雄天珠是目前有实物见证的最古老、至纯的天珠,是极为稀有难得的珍宝。
象雄天珠诞生于古代横跨中亚及青藏高原最强大的文明古国--古象雄王国,它是雍仲本教的圣物,是藏族七宝之首”。
归类起来天珠来源的传说有十几种:
1.天珠是古生物化石,喜马拉雅山滚落的螺化石,这种远古海螺化石在滚落中得见天日来到人间。
2.天珠是沉积在地下神灵的眼睛。
3.天珠是由外太空掉落的陨石制成。
4.天珠是成串像蛇一样的生物死后所诞生。
5.天珠在田野间捡获或在牛羊群的排泄物中发现。
6.天珠是干僵的虫尸体,是昆虫的化石,或是大鹏金翅鸟结晶的化石。
7.天珠是会飞、会跑、会爬动的虫类。
8.天珠可在西藏的天珠草原捕捉。
9.天珠是阿修罗制造的武器,用以对付帝释天(婆罗门与佛教中的最高统治者)。
10.天珠是天神的珍贵饰物。
11.发现天珠穴或天珠巢而获得天珠。
12.阿里天珠泉流出的天珠。
13.智尊金刚亥母降下法宝天珠,拯救藏区灾民脱离苦难,消除病灾。
14.文珠菩萨的前身撒下的天宝。
15.天珠是大食国(即波斯)国库里的宝石之一。
16.天珠是玛瑙国的宝物。
人好多,太挤了去看真么意思。
感谢楼主这个搬运工,让我们坐在家中就能舒舒服服感受到首博的氛围。
天珠的后面就是神秘古象雄王国的黄金面具,出土于2009年,当时以黄金面具作为随葬品,这一文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当时的欧亚大陆范围,迄今为止,西藏阿里地区出土了数件黄金面具,这是保存相对完整的一件。研究认为,早在距今2000-1800年前,西藏西部地区已经与新疆、南亚次大陆联系紧密。
此次展览主办单位是北京和西藏自治区,协办单位是北京市文物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西藏多家博物馆都拿出了自己的镇馆之宝~
展览第一部分首先溯源文明, 孕育了古老东方文明的几条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滔滔河水蜿蜒流淌,也为雪域孕育了生命和文明。细小的石叶,质朴的陶器,透着神秘色彩的金器,默默地诉说着一个民族的由来。
黄金面具出土的地区是西藏阿里地区,在当时属于名作“象雄国”的地方,是早期势力比较大的部落。后来崛起的则是“雅砻部落”,这个雅砻则被称作是我们熟知的吐蕃的前身,叫作“前吐蕃时期”。展览中展出了部分金饰和陶器,金器饰品是以墓葬出土为主。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藏博物馆~清*藏族起源唐卡
这是一个在西藏地方流传了几千年的猴子与魔岩女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观世音菩萨派一有神变示现的猕猴到西藏雪国的地方修行。这个猕猴来到了一个黑色山岩上,潜心修习菩提慈悲心,对于佛法有了很深的领悟。就在这时,有一个住在邻近地方的岩魔女来到他面前,用非常爱慕的口气说:“让我们结成夫妻吧!”猕猴与魔女结为眷属以后,生下了六只小猴,他们生性爱好各不相同,在树林里各自寻找生活。过了三年,父猴再去探望时,小猴已繁衍到500多个,此时树上的果实已经吃完,又别无可吃的食物。父猴于是返回神界,取来青稞、小麦、豆子、荞麦、大麦芽,撒到大地上,使那里长满不种自生的谷物,猴子们因得到充足的食物,身上的毛和尾巴都变短了,又慢慢懂得使用语言,这样变成了人,成为雪域高原的先民。来源: 《中国西藏基本情况丛书—西藏的故事》
西藏博物馆~清*藏族起源唐卡
西藏博物馆~新石器晚期*双体陶罐,被誉为西藏博物馆的馆标和镇馆之宝。西藏博物馆2014年曾举行观众最喜爱的文物评选活动,从馆藏数万件藏品中选取了“十大精品文物”,这十件文物分属于各个历史时期,双体陶罐是其中年代最早的一件精品文物。
双体陶罐出土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卡若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因器形为两件完全相同的袋形陶罐连接而成,故名“双体陶罐”。在卡若遗址出土的陶器(片)中,双体陶罐造型的器物也只有这一件。专家认为,新石器时代人类生产水平低下,人们不大可能花费大量人力制造那些造型和工艺都较为复杂的非实用器,因而推测双体陶罐绝非一件普通生活用具,很有可能是在当时氏族部落举行重大庆典活动时使用的礼器。
第二部分是高原天路,自然环境的阻隔挡不住的是人们交往的脚步。青藏高原北接河西走廊与新疆,西南连接中亚、南亚,东与巴蜀为邻,那些高山峡谷、河道山口自古是人们活动的重要通道。中印之间,西藏地方与内地乃至周边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高原天路源远绵长。
西藏博物馆藏~清*银质龙纹八宝盖盒
收藏于大昭寺的吐蕃时期的《兽首胡人纹鎏金银瓶》是这一部分的代表展品,不过此次展出的是复制品。
大昭寺~唐(吐蕃时期,约7世纪)*兽首胡人纹鎏金银瓶
兽首胡人纹鎏金银瓶身上錾刻有一组生动活泼的图像其中两人与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如出一辙。
文献记述,松赞干布在大昭寺秘藏了10个壶,其中3个为骆驼首。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记述了大昭寺内所有的文物图像,这件银瓶被记为“马头圣银壶”。
此瓶供奉于大昭寺松赞干布修行殿,内装青稞酒供信徒们盛接。一直在使用,只能在首都博物馆展出一个月,过几天就看不到了,要去只能去大昭寺看了!
2005年的一天,一辆载重卡车从 阿里地区噶尔县现代苯教寺院故如甲木寺门前经过,正专心开车的司机师傅突然意识到后轮剧烈颠了一下,他有种不祥的预感——好像压塌了什么东西。下车后发现车轮碾过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洞,随后寺院的僧人赶来极其慎重地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抢救性发掘。虽然没有正式的考古队参与,但此次的发掘揭开了西藏故如甲木高等级墓葬的一角。目前,小小的故如甲木寺只有7名僧人,现存经典超过2万册,其中苯教经卷大约为50%,其他则囊括了藏传佛教格鲁、噶举、宁玛等派的重要典籍。
这批文物的所有权归属的是这座寺庙,丝绸是在故如甲寺僧人第一次打开墓葬时就发现的,尤其是一块带有“王侯”铭文和复杂的鸟兽图案的丝绸,是青藏高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丝绸。长44,宽25厘米。
故如甲寺~ 3世纪*“王侯”汉字织锦
2012年出土于阿里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发现时包裹在墓主人的头骨部位。此件丝织品为平纹经锦,藏青色地上织黄褐色纹饰,因织有鸟兽纹和汉字“王侯”而得名,墓葬的年代相当于中原的东汉西晋时期,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丝织品,同样纹饰的丝绸在新疆地区也有出土。考古学者推测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这类丝织品应为中原内地制造,为研究当时西藏西部地区与中原内地的经济文化交通路线提供了实物证据。
同时还在其中一个青铜茶锅里发现了两块茶叶,这次展览就展出了一块。通过碳年龄测定,其距今约1800年。科学证据显示,1800年前西藏古象雄王国时期,茶叶已经被输送到海拔4500米的阿里地区。当时,西藏王室显贵尚茶,他们不仅在生前喜欢喝茶,死后还喜欢将茶作为随葬品。
在以往的史料和记载中,认为吐蕃地区开始有茶叶是文成公主之后,如今这两块茶叶的出土将吐蕃地区有茶文化的历史往前推进了千年。
故如甲寺~ 3世纪*茶叶、青铜茶锅
宝藏(二)之北京首都博物馆藏品
2018-03-22 19:53 浏览: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