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春秋战国时期实行郡县制算起,我国的划已有近三千年的漫长历史演变。 它不仅仅是地图上一条细细的、不长的线段相连接的标识,也不仅仅是档案柜中发黄的图纸,它是权力的界线,利益的界线,也是道德的界线……美国的国界线和州界线比较平直,而我国边界线及各省的分界线'犬牙交错'、参差不齐,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州界线平直
美国版图
英国侵略者踏上美洲后,不顾山川走向,而人为以经纬度划分州界,使得大部分州界都是横平竖直的几何线条,就形成了美国一些州界笔直的格局。但即使这样,以山川为界的原则依然没有完全丢弃,美国东部十三州的界线就是明证。非洲有些国家也是一样,是殖民时代的历史遗留问题。
中国:各省犬牙交错
中国版图
中国省份边界曲折交错,是千百年来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妥协的结果。
1)山川形便原则
山川形便,即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域,如黄河、长江、淮河等大江大河,太行山、秦岭等山脉往往成为大的天然界线。秦朝的三十六郡,隋炀帝一百九十郡,郡界基本都是以山川作为划界依据的。唐代开国以后,正式提出山川形便原则。《新唐书》载:唐太宗元年,下令合并各省,依据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宋代的州(府)、元代的路和明清的府的边界,长期稳定达数百上千年之久。因山川形便而成,如秦地,也叫四塞之地,它周围有高山,四个关口把守,易守难攻。诸侯割据的时候也作为防守要塞,很大程度上利用地理优势保全了国土完整。
秦国版图
四川基本上是沿着四川盆地周围的山脉走势划分的,山脉险峻,入口稀少,易守难攻,加上内部为广阔的平原地区,因此被成为'天府之国'。现行省界中,陕西和山西以黄河为界,也是'山川形变'、'划江而治'的典型代表。河南与河北、湖南和湖北等都是按照河流和湖泊来划分界限的。
替换高湖北省
地方割据的隐患
完全以山川作为边界的政区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但对而言,却存在很大的隐患,很容易形成'国中之国'、四塞之国,很可能会出现凭险割据的现象。如,四川自古就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地,四川盆地四周环山,历史上割据林立:有西汉末年的公孙述、三国时期的蜀汉、东晋的谯蜀、五代十国的前蜀等11个割据政权。以汉中为例,刘备之所以要与曹操耗时两年争夺汉中,就是因为汉中是四川的门户,夺得了汉中则保住了四川,否则门户大开,益州(四川)是守不住的;而日后魏国灭蜀,钟会的大军, 也是先取得了汉中,然后再由邓艾从景谷道偷渡进兵绵竹,最终才夺下成都灭亡蜀汉。可见四川盆地的地形是极具凭险割据。秦位于关中之地,东有崤函,西有陇坂,南有秦岭,北有高原,历来称为四塞之国,不利于集权制的统一局面的。
替换高藩镇割据
犬牙交错的运用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元朝为加强集权,防止军阀据险割据,在划分省份的时候会把原本有同一风俗的地区划分为两个省,把实力较强的省份分解成两个省,造成'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为了限制各省的力量也会出现某省地区插入其它省份地区。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剧各省'犬牙交错'的现象。现在各地省份的区域基本上也是按照当时划分来实行的。如,将文化上都明显属于四川的汉中划给了陕西。这样就破坏了政区的地理完整性,从而使得地方割据变得困难,在湖广与贵州间是为了稳定苗族地区的措施。明后期曾经总督湖广四川贵州等地的张岳,在其《小山类稿》中说:'湖贵之苗非有高山大川为之界隔,其田地犬牙相错,贵苗未靖,湖苗未可恃以为安。经过数百年的各朝代的划变迁,于是就形成了如今的犬牙交错的省界。
汉中市
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少数民族聚居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我国犬牙交错的曲折的国界线和犬牙交错的省际线,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底蕴,是漫长历史演变的结果,我们骄傲,我们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