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龚贤 山半楼台近夕阳 北京华辰2005秋拍成交价1320万元
【作品鉴赏】
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清凉山。性孤僻,与人落落难合。工诗文、行草。自谓所作山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盖从董源筑基,一变古法,用墨浓厚,自开生面。尝自写小照,作扫叶僧,因名所居曰扫叶楼。所著画诀,言近旨远,精不磨。与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为“金陵八家”。著有《香草堂集》。
龚贤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出色继承者,又是独辟蹊径开发新路的创造者。他的积墨山水画法用笔严谨,笔笔为则,精简清透;而用墨求繁,层层积染,浑沦苍厚。这是龚贤对中国山水画做出的独特贡献。他所创造的积墨画风,是一种独具个性的绘画语言范式,将山水画的明暗表现发挥到极致。
从早年的“白龚”,经过渡阶段,最终发展到晚年的“黑龚”,是龚贤对墨的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揭示了龚贤山水深层的内涵。笔墨的技法由淡到浓,层层叠加,多遍厚积,由黑衬托白的灵动,展现一幅明暗组织的画面,对传统山水画的明暗和灰色层次上做出了的巨大贡献。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他创造了一个以往任何山水画家都不曾有过的苍黑、深沉、浑厚、风郁却寓有奇趣、大方端庄而又难窥其隐秘的山水画新风貌。他的山水画,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意义,对墨法的创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山水画艺术发展的轨迹。龚贤山水画笔墨风格苍黑深沉,这与龚贤的用笔用墨手法有关,特别是墨法的运用,龚贤尤其擅长于积墨作画。所谓积墨,就是墨色的积累层叠、遍遍渍染、层积而厚。龚贤积墨法最大的特点是层层积染,总是前一遍干至七八分后再积下一遍。积墨时笔与笔之间要留出空隙,第二遍第三遍积染时,增加其厚度、华滋感,使之浓郁苍秀,直到积染七八次、十余次,愈积愈厚,所以不能用湿墨,湿墨易死,如果着几遍湿墨,不但不能浓郁苍秀,不能显示山石的体积感,恐怕只剩下一片黑纸了。龚贤的画不用湿墨皴擦,而是最后用淡湿墨渲染,要不急不躁,一笔一层,慢慢的渐次增加,先干后湿,才能有墨色润泽透亮,丰厚华滋的明暗效果。他的积墨画风的苍沉独特,深邃幽黑。
明清画家无人不学倪云林,但能真正上窥堂奥的,不过渐江和龚半千而已。本图在构图、取势上皆规模云林,半千本人对比临本也颇多自矜,故其题诗称“要与先生一并传”,且故意将云林书风融入题款中,以求神似。不过,半千终究不是云林,他早年参加复社、后来为兴复朱明江山奔走呼号,而云林终身都“不染尘火色”,故龚氏临本在很多方面还是出以自身面目,虽得云林天真平淡、萧索寂寞之表,但细读之下,自可发见其中隐藏的坚持和隐忍。
【作品资料】
题识:山半楼台近夕阳,闲凭琴几看湖光。呼笑入市沽村酒,倒载溪翁共一航。为前约道翁画并题,龚贤。
钤印:龚贤印、半千
收藏印:梁子河村人、秦仲文鉴赏印
清龚贤《山半楼台近夕阳》
2018-03-25 23:48 浏览: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