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这样一种植物,地位和种植面积直追稻米和小麦,是中国餐桌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在物资困乏的古代,若是能够捧着热腾腾的它,可谓是一件让人无比幸福的事。
但是它还真不是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它的名字叫番薯,名字中的“番”字很是直接的表达出了它是一位海外来客。
中国古人常自居为世界中心,所以在记录海外之地时常以“番”字开头,表示那里是落后的“蛮夷之地”,相应的“蛮夷之地”出产的东西就该叫“番物”,所以我们中国的食谱里就有了番瓜、番茄。
至于我们为什么能够吃到这甘甜的“番薯”,这就要感谢一对福建父子了。万历年间,福建陈振龙、陈经纶父子为了讨生活,决定趁万历皇帝开放海禁的机会跑海船,搞跨国贸易。
为此他们来到了当时的东南亚贸易中心吕宋进货出货,而也就是在这里二人接触到了西班牙人种植的“甘薯”。二人见此物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茂盛,果实还甘甜可口。
考虑到中国因人口众多,自古就“缺粮”的现状,萌生了将“甘薯”带回中国的想法,认为若将此物带回中国肯定能够大赚一把,同时也能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然而那时的吕宋西班牙殖民将番薯定位为“保护物种”,未经西班牙人的允许“甘薯”不能外传,若有人违反此规将受到重罚,最高能重到“绞刑”。
但两父子并未就此罢休,他们碰头商量数日之后决定“偷”,从当地种植大户口中,陈振龙、陈经纶父子了解到“繁殖”番其实并不难,
只需有番薯滕即可,于是陈振龙、陈经纶父子将番薯滕打结混在海船的绳子中,并涂上掩人耳目的番薯滕。
1593年某日,陈振龙、陈经纶父子怀着忐忑的心过关西班牙人的盘查回国,好在守关的西班牙人并没有查出异常,番薯滕得以顺利跟随陈振龙、陈经纶父子回到了福建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