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资讯
从制造到精造,隔着一个“工匠精神”
2018-04-20 16:11  浏览:190
《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 曹顺妮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社科

中国有句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暗含着对能工巧匠的认可和肯定。回溯中国历史不难发现,正是无数默默无闻且技能高超的工匠和知识分子一起携手,书写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然而近些年来,工匠群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一度成为社会“边缘人”。现在,当“中国制造”的集结号吹响之时,工匠群体及工匠精神,重返大众视野。《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一书,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工匠及工匠精神的魅力,提供了新视角。

本书作者曹顺妮,曾供职于时政与财经媒体,并从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本书首先从“中国制造”话题入手,分析了当前“中国制造”中存在工艺粗糙的问题,并以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为例,分析这些国家制造业由弱到强的过程,从而揭示出工匠精神在“中国制造”中的重要意义。书名副题“开启中国精造时代”,揭示精造正是制造的升级版,是更高层次的发展愿景。

中国历史上的能工巧匠,曾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故宫建筑群、敦煌雕塑壁画、苏州私家园林、景德镇陶瓷……古代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工匠大国,工匠受到普遍尊崇,不仅工匠从事技能性的劳动,一些读书人也探索工匠世界的奥秘。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的鲁班,发明地动仪的张衡,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沈括撰写《梦溪笔谈》、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等,中国自古以来并不缺少“技近乎道”的源流。《增广贤文》有言:“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然而,这些都是属于过去的荣光,曹顺妮认为:古代工匠创造了中国工匠精神的1.0时代,在今天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中国工匠要博采众长,赋予工匠精神新的寓意,从而开启中国工匠精神2.0时代的到来。

现实生活中却充满对工匠的偏见,认为工匠所从事的劳动,是苦活、累活,是枯燥无味的重复。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工匠群体人数锐减。另外一方面,在制造业领域,工匠的职级和待遇普遍偏低,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有一个现象尤其值得关注:凡是制造业强劲的国家,往往拥有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并且工匠精神深深地扎根于企业文化,形成一种鲜明的工业价值观。曹顺妮在本书中,对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与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像德国制造业的繁荣,无数工匠们是当之无愧的“隐性功臣”。邻国日本,如果一个人被称为工匠,这意味着受到了极大的尊重。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曾说:“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 

当前,中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需大力培育和发扬工匠精神,有助于产品品质的提升。全社会亦需转变观念,对工匠予以人文关怀,只有全社会尊重工匠和工匠精神,“中国制造”才具备广泛的民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