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
清明时节游法兰西赏历史文化之一:蔚蓝海岸上的摩纳哥
2018-04-22 00:36  浏览:185
法国是我一直想去看看的地方。国内旅行社举行的法国游通常都要再走几其它个地方,叫做法意瑞什么什么的。而我是希望来一个法国一地深度游,因为那里的历史文化一定要深入地看,那些旅行社的肤浅游都满足不了我的需要。今年太太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法国一地十二天深度游,甚合吾意,便拉着箱子跟着去了。这个团人数并不多,十四条好汉(包括女好汉),外加一位女团长。
旅游团去法国一定不坐法航班机,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乘坐的是德国汉莎的空客380,因为飞机太大,所以发动机的马力也大,还是用过去的隔音技术就力有不逮,机舱里噪音明显比其它飞机要大。不过,这大飞机有一个大便利:我们在慕尼黑转机,北京和慕尼黑之间的客流不是很大,即使在经济舱也有相当多的卧铺。从慕尼黑换一架320,越过阿尔卑斯山的皑皑白雪向法国最南部的地中海滨飞去。




法国地图的形状有点像一个五边形,东南是意大利;东面是瑞士;东北是德国和卢森堡;北面是比利时;南面是地中海;西南是西班牙和安道尔;西面和西北是北大西洋、英吉利海峡和北海。法国南临地中海北岸,这里是法国最温暖的地区,也是欧洲很吸引人的度假地区。像我们的东北人喜欢去海南过冬一样,过去的欧洲贵族和有钱人冬天很喜欢去法国南方过冬,因为那里暖和。法国把这一带叫做蔚蓝海岸,就是这片地中海沿岸。蔚蓝海岸最方便的机场是尼斯机场,我们就在这里降落。尼斯机场的名字就叫“蔚蓝海岸机场”,这个机场是填海造出来的,飞机的降落进场航道是在海上,眼看着飞机向海水飞去,然后“哐当”一下落在跑道上,还是挺吓人的。下了飞机第一件事肯定是到外面去抽烟,打火机在北京都被没收了,到了这里还需要找火。去小卖部买火,没买到,不是人家不卖,而是没有。旁边几个法国小伙子见我含着烟找不到火,就把他们的一只打火机送给我了,说应该够我旅途用的。我问他多少钱买的,他说一个优柔,他不要我给钱,说“no扑拉扑拉”。
第二天一早,穿上衣服下楼吃第一顿法餐。遇到一点文化交流方面的小麻烦,就是看不懂咖啡机上面的法国字,搞不懂我要喝的那款咖啡在哪个按键里面藏着。只好把女招待请来,这个问题就一下迎刃而解了,清咖啡在法文里写成Cafe Long,就是“咖啡龙”,拿铁一定是“咖啡凤”。其实“拿铁”本身就是法语“牛奶咖啡”的读音,拿铁就是牛奶。早晨的法餐里没有煎鸡蛋,只有煮鸡蛋和炒鸡蛋,不过他们的炒鸡蛋不是用油炒,而是用水炒,不怎么样。
我们的法国深度游是从摩纳哥(Monaco)开始的,这个摩纳哥是除了梵蒂冈以外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国土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人口却有七万多人。所以,它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每平方公里三万多人。为什么这么多人?因为这里不收个人所得税,所以吸引了很多外国大款加入他们的国籍,特别是邻近的法国和意大利。从古罗马时期,欧洲经常是一盘散沙,国家只是一个概念,实体则是一个一个城邦。到现在,这样的城邦还有四个在残喘下苟延了下来,就是卢森堡、摩纳哥、安道尔和列支敦士登。这几个叫做公国的城邦国家现在也都是君主立宪制,大公或者亲王只是一个名誉。在摩纳哥,现任亲王阿尔贝二世仍然有一半立法权, 要亲王提议,起草,国民议会审议,最后由亲王签字颁发。这个是宪法流程,实际执行中估计还是亲王听国会的。国家日常事务由秘书长负责,相当于总理大臣。
摩纳哥这个地方最早是腓尼基人的据点,腓尼基人的祖籍是在地中海东岸,就是现在黎巴嫩、叙利亚一带。那一带的土人叫做迦南人,他们那块地方就是圣经里说“流着奶和蜜”的迦南地。后来的强人腓尼基人占了这块地方,而且还占领了摩纳哥这么远的地方,并且在摩纳哥建了城。摩纳哥既然离意大利不远,那在古罗马时代肯定是古罗马的地盘呀,但也是以城邦的形式存在的。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带四分五裂,摩纳哥城曾经很长时间归属热那亚。到公元十三世纪末,也就是1297年,来了一个弗朗索瓦·格里马尔迪(Francois Grimaldi )。史上没说这个格里马尔迪的籍贯,但是看名字像是加泰罗尼亚人,就是现在西班牙的东北人。这个格里马尔迪假装成巫师混进了摩纳哥城,然后不知道他给城长老大施了什么巫师大法,就花了一笔钱买下了城长的椅子。然后把原来的城长给旅行社报名拉去做肤浅游去了,自己任命自己成为兰尼埃尔一世大公(Rainier I),这就占据了摩纳哥。虽然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大浪淘尽千古英雄,可是长江前浪后浪推来推去到现在,摩纳哥亲王的王位都一直在兰尼埃尔家族手里,七百多年了。噢,对了,长江流不到摩纳哥去,摩纳哥境内也没有大江大河。摩纳哥虽然在地中海岸边,但是它没有领海。原来摩纳哥没有江河湖海,所以这么多年从不经受大风大浪。不过,这块土地上老是有更狠的大王来来往往,这摩纳哥在历史上就不断地投靠这个投靠那个,他在十六世纪投靠了西班牙,十七世纪改投靠了法国,后来虽然有一些变化,但基本上都是和法国调整关系。摩纳哥虽然是城邦国家,但是也有一些领地,类似于法国的采邑。1861年,摩纳哥放弃大部分领地,换取从法国独立出来,成为法国的结盟国,国土面积从20平方公里减小到现在的2平方公里。1918年,摩纳哥和法国签订了一项条约,法国负责摩纳哥的国防,摩纳哥按照法国的、军事和经济利益行事,摩纳哥成了法国的藩属国。1993年,摩纳哥才以独立国家的名义加入联合国。一直到了2002年,他俩才变更条约,使得摩纳哥有了更多的独立自主权利。摩纳哥除了南面靠着地中海以外,其它方面都被法国包围。
摩纳哥的工农业都出产有限,主要是靠旅游业来钱。摩纳哥最著名的是蒙特卡罗赌场,它实行会员制,一般人不让进,游客需要买票。这个景点不在我们行程深度范围之内,太深了,下不去。另外一项大名气是F1一级方程式大奖赛蒙特卡罗站,这是方程式大奖赛里唯一的城市赛道,十三世纪的古城街道上跑方程式赛车,速度跑不快而且很难超车。历史上最牛的赛车手是巴西的埃尔顿·塞纳,他曾经从1989年到1993年连续五次获得冠军,1994年在一次比赛中死于事故。德国的舒马赫曾于1997年和1999年在这里获得冠军。摩纳哥是富豪的选地之一,海湾里有很多游艇。




海边悬崖上立着一尊美人鱼雕像,手里拽着一条假的鱼网,头上顶着一只真的海鸥。




悬崖下面还有小花园,绿意盎然。北京清明下大雪,这里已是到初夏。




美人鱼雕像旁边就是现在阿尔贝二世亲王的王宫。




这里是1297年那个假装巫师的格里马尔迪来之前就已经有的,就是原来的摩纳哥城长的城堡,大约建于1215年,相当于中国的南宋嘉定八年,这一年元世祖忽必烈出生。这个王宫每年夏季向游客开放,6月1日到10月31日。我们来的时候有士兵站岗,不让进。
十三世纪的地中海沿岸建筑应该是罗马式的晚期,哥特式还没有传过来,另外还可能有穆斯林摩尔人文化的影响。这个王宫的大门带有罗马门的风格,二根粗壮的立柱,上面的门楣很接近三角的,门楣弧形上的涡卷也有罗马建筑的痕迹。门券的形状虽然不是马蹄形的,却很有摩尔人痕迹。三楼窗户外框两边的爱奥尼克柱装饰就是典型的罗马式样了。据说现在的阿尔贝二世亲王还住在这里,他只住了王宫的一半,在另一半办了一座博物馆,里面有古代文物,甚至有一些拿破仑的遗物。
除了这座博物馆,摩纳哥还有一座博物馆,就是在海岸悬崖上的海洋博物馆。看看它的大门。




这是一座仿古罗马建筑,看看它的二楼正立面。




典型的罗马大门,二侧的雕像是对研究海洋有贡献的人和船。海洋馆里面肯定有鱼有虾,团长没有让我们进去看,领着我们一溜烟地跑了。我估计她是怕我们进去看完以后,中午吃饭的时候问她要鱼要虾吃。结果中午吃饭的时候桌上其实有鱼,一盘子豉汁蒸龙利鱼,此是后话,且放下不表。
顺着海洋馆门前的中型马路往前走,就看见一排古建。看看这座新古典式的楼梯。




还有一座教堂,这是摩纳哥大教堂。




这座教堂是天主教摩纳哥大主教的座堂,也叫摩纳哥圣母大教堂。它的前身是建于1252年的圣尼古拉斯大教堂,1874年被毁。1875年开始在原址上重建,1903年建成,1911年祝圣。1875年重建的时候保留了原建筑结构。
这座教堂的整体结构叫做“巴西利卡”,就是一个长方形平面,而不是带侧翼的十字型。最早的巴西利卡是在东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时期,后来在欧洲流行。它的结构是前面有一座大门,然后是三跨的矩形大厅,就是中间较高的正厅和两边低一点的侧厅,后面有一个圆厅。拜占庭时期的教堂外面比较朴素,这座教堂也是这样,它正立面的大门外侧是方柱,内侧的圆柱上并没有凹槽,柱子上部是科林斯柱头。门楣上面是半圆拱,圆拱上是一个尖顶。这个尖顶是拜占庭巴西利卡的标志,说明了这座教堂的建筑风格。古代最早的宗教场所是神庙,神住在里面,宗教活动在外面。后来基督教需要更大的空间举行活动,就利用了当时的公会会堂等公共场所,这些会堂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再后来,修建新教堂的时候在长方形大厅的前面加上了门楼,两侧增加了侧厅,后面再加一个圆厅,这就是巴西利卡。门楣上的那个尖顶装饰就代表了最早公共建筑上的顶棚。巴西利卡的另一个特点是外窗比较小,所以内部采光不好。这座摩纳哥大教堂的前身圣尼古拉斯大教堂在1252年就已经建好,那就已经是拜占庭晚期,已经开始出现罗马式风格。再考虑到这座教堂在1875年重修,它的外观看上去已经比拜占庭朴素的巴西利卡有了更多的装饰。门框上的浮雕是圣母升天图,顺着门楣的尖顶一直向上,最上面是相同的另一个尖顶,上面尖顶下半圆里的浮雕是耶稣和二个天使。这一串尖顶是指向天堂的符号。
进入教堂内部。




正厅的上面是折式摇篮屋顶,这是典型的拜占庭教堂屋顶之一,另一种是摇篮式。看看祭坛上方的穹顶,就是四根柱子支撑的一个八面型穹顶,很朴素,没有装饰。




这个教堂在1875年重建的时候只是恢复了拜占庭的结构,并没有恢复它的内部装饰。其实拜占庭教堂的内部装饰应该是非常华丽的,墙上和穹顶上应该都是漂亮的马赛克壁画,就是所谓的镶嵌画,就像我在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里看见的那样。这座教堂的墙上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更接近重建时的古典主义风格。
我正在观赏之间,发现墙上有一幅绘画,看上去很有特色。




这是一幅经典的《圣母怜子图》,带有明显的早期文艺复兴风格。通常的圣母怜子图中只有一位圣母,或者周围有一些把耶稣的尸体从十字架上抬下来的民众,还有一个经典绘画就是《耶稣下架图》,画的就是那个场景。这幅画里面,有三位圣母,我理解它代表的应该是圣母怜子的三个瞬间:悲伤的圣母、祈祷的圣母和给耶稣擦洗血迹的圣母。我正在这儿琢磨,来了一队英美旅游团,他们的导游把大家招呼到这幅画前。他说这幅画是尼斯画家路易斯·布雷阿在十六世纪初临摹的作品,原作是圣尼古拉斯大教堂里安东尼·特斯特的作品。
这幅画的旁边还有一幅《圣母怜子图》。




这一幅和前面那幅几乎一模一样,这一幅叫做《忏悔者布朗克的圣母怜子图》,弗朗索瓦·布雷阿作于1830年。
下面这是一座圣皮奥彩色大理石雕像,现代雕塑家卡普西纳的作品。




还有其他一些雕像,因为这座教堂是摩纳哥的大教堂,所以兰尼埃尔家族的人死后都葬在这里。








看完教堂出来,我们坐上车开拔到下一个去处。


(zzz_0401原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