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小传(4)东西突厥的灭亡
2018-04-23 17:24 浏览:216
死灰复燃与灭亡
任何一个游牧民族的南北分化,都是指一部分南附中原,另一部分游离于北方。而其先导就是,汗国内部的民众—部落的南附,继之才是汗国的贵族开始率众南附,最后才是汗国的主体部分降伏中原帝国。
到公元600年的时候,事实上东突厥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南附,而突厥的主要力量集中在以达头为首的西突厥方面。此时隋朝随着国力的增强,对突厥的手段,也从“伐交”转成了“伐兵”——这一年杨广(后来的隋炀帝)北征达头。
在隋朝的打击下,突厥南北分裂的先导部分,开始顺利进行。601年就有9万人降隋,603年又出现个更大规模的叛乱,达头属下的部落大规模降隋。由于人数众多,隋为了便于管理,将这一部人“权归”了先前已经投降的启民可汗。——这应当是一个错误。
大规模的叛逃,不仅直接导致了达头可汗的死,还使另一个西突厥重要领导者泥撅处罗可汗的恐慌,为了防止自己属下的民族叛乱,他将各部的酋长集中起来,一起杀掉。——这个情节,在电影《勇敢的心》中也有。结果当然是引发了更大规模的叛乱,最终导致他,只能投降了隋朝。
至此,西突厥两大可汗中,阿波一支彻底退出,剩下的达头一支的传人射匮可汗,继而统一了西突厥。但是其实力显然大不如前。
如果此时的隋朝能够高歌猛进,那么突厥的问题,应当很快就可以彻底解决。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总是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转折——隋朝出现了众所周知的国内动荡。姑且不论隋炀帝的是非,有一个事实却出现了:突厥这一堆死灰又复燃了。而这一燃,彻底改变了中原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
突厥的死灰复燃,也是东西并进的。
首先是被隋朝养肥了的启民可汗,在609年去世,继位的是始毕可汗。由于常年的没有战乱,和不断的有南附的部落加入,此时的东突厥可谓兵强马悍。面对其迅速膨胀的实力,隋炀帝准备故技重施——通过与其弟弟结成姻亲关系,来分化其势力。结果这一招,用得太频,以至于显得太没有技术含量,而被始毕识破。这一次外交失误,直接导致了始毕可汗的反叛。而在615年,当隋炀帝在雁门巡视的时候,被始毕可汗率兵包围,最后还是通过先前嫁给启民的那个隋朝公主,才得以逃脱——与刘邦的白登之围如出一辙。从此,东突厥声威大振,据说兵力达到1百万!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东突厥再度崛起的同一年(615)年,西突厥的射匮可汗死,其弟统叶护可汗继位。这是一个颇有才干的角色,趁着中原内乱,他用4年时间,重新征服了西域,成为西域霸主。
而此时的中原,正是隋末唐初,群雄逐鹿的时候。新兴的军阀们,为了能够在争霸中占得先机,纷纷无耻的向始毕可汗摇尾乞怜。从臭名昭著的,到后来金光四射的,几乎无一例外的投向了始毕的怀抱——唐朝的开创者李渊,也是其中之一。
至于,那些在连番征战中,逐渐败下阵来的“英雄们”,就更是处于不甘,纷纷向突厥借兵、给突厥带路,向新建的唐王朝反扑。
好在老天有眼,619年,始毕可汗死在南下的军中。
620年,继承始毕衣钵的处罗可汗,梁师都、窦建德的鼓捣下,准备攻唐,也是兵未发而亡。
因此始毕的第三个儿子,处罗可汗的弟弟咄苾继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颉利可汗。就是那个曾经陈兵渭水河畔的“大侠”。应当说,确确实实是曾经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摆在他面前——当时的唐,在战乱之后,根本无力再战。而突厥已经拥有了自立国以来,数十年的经验,应当可以构建起一个相对成型的国家机器。可惜这位不仅对外侵掠唐朝的边境,对内又喜欢重用一帮来自中亚的粟特商人。这些国际游商制定出来的政策,显然把突厥治下的,大部分还处于半原始,或者奴隶社会状态的下部众们,搞得晕头转向——这些人看种地的中原人,都觉得狡诈,更别说让他们去对付这帮做买卖的了。
不满使这些部落,纷纷开始又南下投降,一部分故土难离的,就寻求独立——著名的薛延陀国就是这个时候组建起来的。
到了629年,颉利可汗改变自己和突厥汗国命运的时间,用完了——唐朝经过修养生息之后,开始进攻颉利可汗率领的东突厥。
630年,颉利可汗被部下所擒,押送长安。东突厥灭亡。
东突厥灭亡之后,西突厥的灭亡就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了。
在东突厥灭亡之前的628年,统叶护可汗在送走了西去的玄奘之后,不久就被其伯父所杀。从此西突厥失去了强大的领导,而陷入内部混乱。
同时东突厥的灭亡,又等于是打开了西突厥的东大门,唐军随之蚕食渐进,最终随着659年,西突厥最后的一个可汗——真珠可汗的脑袋被唐刀砍落。西突厥也灭亡了。
突厥的残部,大部分归附了唐朝,少部分游离于北方。而其中的主体部分——东突厥,更是自630年以后,就成了唐的属国。为唐朝戍边,并讨伐北方的反叛民族,诸如契丹、高丽之流。
其首领阿史那思摩,曾有一句名言,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当时突厥与唐朝之间的关系——世世为国一犬,守吠天子北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