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前辈都会教育我们,职场如战场,需要时时刻刻如履薄冰、察言观色、谨言慎行。虽非绝对,但也确实有很多时候,一个细节不对就毁了一单辛苦几个月的大case,一句话没说对就得罪了某位关键人物,或是一个处理方式不对就把盟友变成了敌人,最重要的是,有些被得罪了的人,还常常不会直说你哪里没对,而是脸上笑嘻嘻,内心MMP,会在你有事情经过他的时候,使点绊子,设点障碍,让你莫名其妙的,煮熟的鸭子就飞走了,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真的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阳光明媚的早晨,肖意跟往常一样,到办公室搞好卫生后,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
肖意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还在试用期内,就因为工作能力突出,从乡镇借调到区级部门来工作。
手机铃声响起,肖意接起来,原来是镇上分管领导徐镇长的电话。
“肖意啊,最近区里要来检查近五年的工作,单位特别忙,你赶快回镇上来哦!”
“徐镇长,之前不是说好的借半年吗?现在就走,有没有关系啊?”
“工作为重啊,这样,你现在就去找林主任(借调单位的主要领导),跟她说你明天就要回镇上。”
“啊?我一个小员,直接去找林主任这么说会不会不太好啊?当时来的时候是温书记(乡镇原来的主要领导)跟林主任说好的,现在可否请柳书记(乡镇现任主要领导)跟林主任打个招呼,我再直接回去呢?”
“傻姑娘,柳书记怎么可能去打这个招呼呢?你直接跟林主任说一声就回来。”
“徐镇长,这样真的不合适啊。”
……
说着说着,电话那头有人大声说了句什么,徐镇长急忙挂了电话。
肖意也莫名其妙地挂了电话,她当时并不知道,就是这个电话,上面这些貌似普通的几句话,她在镇上的地位已经一落千丈。
原来,徐镇长这个电话,是在柳书记的办公室打的,叫她回镇上参与检查工作,也是柳书记的意思,本来柳书记对于借调就颇为不高兴,没想到肖意说了半天都不愿意回来,最后还提出让他亲自给林主任打招呼,柳书记顿时就怒了。
更糟的是,肖意跟原来的办公室同事关系很好,虽然借调到了新单位,也经常在一起聚餐,新单位的种种好处,在新单位工作的种种开心,她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同事,同事也没替她保密,闲聊的时候都讲了出来。当时不少人在柳书记办公室等签字,大家七嘴八舌,说得柳书记怒火更甚。
结果,柳书记当即放话,她要是本周之内不回来,就永远别回来了,转正手续一律暂缓办理。
主要领导一放话,肖意在单位原本是个工作认真踏实、处处与人为善的好青年,一下就变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变成了众矢之的。
从要好的朋友口中听到这个结果,肖意简直是欲哭无泪,她不过就接了一个电话,说了几句自以为没大错的话,哪里料到竟然就变天了。
被单位一把手公然扬言说“转正手续给我暂缓办理”的人,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看看,职场中,是不是处处惊险,步步惊心?
对于肖意来说,她还真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你们觉得,肖意冤吗?
平心而论,挺冤的,如果不是刚好在肖意借调期间换了主要领导,原来的主要领导欣赏她,又是经过他的同意借出去的,也不至于发这么大火。
而如果徐镇长不是在柳书记办公室打那个电话,那么他们私下说几句,也没有大问题。
总之,各种偶然因素的加入,肖意就到了如今的地步。
职场的变幻莫测,职场的残酷,也在于此。
可是,她实在是,也不冤。
她虽然聪明,但毕竟年轻,不懂职场的潜规则,犯了职场大忌,并且一犯就是三个,哪一个都足以让她死翘翘。
首先,领导的face,万万不能伤。
领导的face就跟老虎的屁股一样,是万万不能冒犯的。
柳书记让徐镇长叫肖意回单位,徐镇长当场打电话,肖意居然诸多理由不回来,当着主要领导的面,分管领导说话不好使,这不是打分管领导脸吗?
最重要的是,这是打了主要领导的脸。须知,任何单位,一切对外的大事,都只有一个出口,那就是一把手。让你出去,是一把手同意的,让你回来,也一定是一把手的授意。肖意还提出“让”柳书记给林主任打电话,你以为你算哪根葱?一个小屁孩居然当着一堆人的面安排主要领导做事,这简直就是把领导的脸打得啪啪响啊!
当初,如果人是柳书记开口借出去的那也罢了,可偏偏不是啊。如果让柳书记打电话要人,这不是让柳书记去给林主任陪笑脸么?还是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柳书记一个单位一把手,他的face有这么不值钱么?
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脸都啪啪啪了,还能过得好吗?
其次,立场和站位,万万不能错。
须知,借调是最最敏感和尴尬的事情,在借调单位干得再好,编制和关系也始终在原单位,转正升职加薪也是原单位说了算,比如肖意这个案例,柳书记一生气,就可以放话说“转正手续给我暂缓办理”。
所以,在借调单位和原单位之间,立场和站位一定要稳稳地放在原单位,时时刻刻以原单位的利益为重。比如,为原单位办事行行方便,或是有什么考核或检查,在允许的范围内通风报信。如果一个人对原单位而言没有价值,那又能指望原单位回馈什么呢?
而像肖意这样,因为喜欢借调单位,在原单位需要的时候竟然诸多理由不愿意回去,自然又是犯了大忌啊!
第三,不该说的话,万万不能说。
同事之间,关系再好,也应保持界限。跟前同事说现在的单位如何好,就跟对着现任说前任好一样愚蠢,招嫉妒拉仇恨。就算听到的同事与自己熟,也心胸开阔不予计较,但话传来传去,也有可能在某个特殊时刻,被对手拿来作为攻击手段,到那时同样欲哭无泪,有口难辩。
这一切的犯忌,加上各种偶然因素,肖意就到了如今的局面。
真的不冤。
实在是,一场必然。
其实,在这个故事中,肖意同时也得罪了分管领导徐镇长,她既违逆了他的意思,又让他在柳书记面前丢了颜面,如果柳书记没有动怒,他怕是要在心底记上肖意一笔了。但世事就是这么变幻,正因为柳书记放了狠话,他对肖意的不满反而转化成了对下属的保护。
而肖意也是一个聪明的女子,正是因为这场人生中突发的晴天霹雳,她开始了痛苦而漫长的反思,渐渐打通了职场思维的任督二脉。
首先,转变思维,由“以事为本”转为“以人为本”。从以事为本的思维来看,肖意让两个单位领导协调好自己再走,这没错;但从以人为本的思维来看,现在谁是主宰自己命运的人?不是借调部门的林主任,也不是过去式的温书记,而是,现任的柳书记!理清了这一点,那么就坚持,柳书记的话,大过天!
其次,树立信心。肖意对自己的做事能力本来就是充满信心的,这个信心,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实践中来,对比中来,她肯吃苦,爱动脑,同样的事情,她总是做得比别人又快又好,正是如此,才有借调一事发生。
能干的人,谁不喜欢呢?不喜欢,那一定是不听他的话,不为他所用。
肖意是新人,温书记对她有知遇之恩,但并不是那种深到理不清扯不断的恩情,所以,她和温书记,是可以划分清楚的,她并没有达到“是温书记的人”这个地步。柳书记上任,她完全有条件完成“成为柳书记的人”这个转身。
“柳书记生气,不过是给自己一个下马威,告诉自己谁才是老大。”肖意在心里这么暗示自己。
第三,把坏事化成好事。职场也好比情场,一帆风顺的好不好?好,但总缺点什么,比不上一波三折最终才达到完美境地好,经过波折的关系才更严丝缝合。柳书记大张旗鼓地说要暂缓她的转正,火气很大,但并不严重,真正严重的是不理不睬放任自流。当然,如果不主动去谋求改变,那就严重了;而如果有心,主动去化解,之前的小矛盾化而能成为紧密团结的催化剂。
所以,当理清以上这些后,肖意的心也就悄悄放下了,她决意在一边做好工作的同时,一边瞅机会向柳书记表心迹。
徐镇长曾经断言说她至少需要用一年时间来扭转柳书记对她的坏印象,而她只花了8个月时间,就实现了职场中的完美逆袭,在柳书记的手下连升两级,成为了单位的中层领导干部。
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