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职场上快速进阶的底层算法
2018-04-26 00:56  浏览:198



海豚原创 



01


我第一次感受到在职场上,人有“底层算法”这个事情,是我进公司后第一次做presentation的时候。


那时候我刚进公司一个月,老板让我分析一下公司开业以来,所有客户的属性,还给我提供了几个视角,比如不同年份客户属性的变迁、客户属性各个因子和所购商品的关系等等。他希望我从中有所发现,并提出新的想法。


我从IT部要来原始数据,他们很support我,给了我所有我想要的数据。我花了好几天来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还熬了几个通宵,最后,终于完成了我的分析,汇总到一份30多页的PPT上。


当我在大家面前做完这个presentation的时候,老板给我的一句话是,


“柯南,你的分析太干,缺乏底层逻辑。”


我当时并没有太理解老板的这句话。我想,我做了那么严密而完整的分析,我尽管不是理工科出生,但也是商科硕士,各类论文和小报告也经历过不少……


我还缺乏底层逻辑?!



02


从那以后,老板就没让我再做过完整的PPT材料,只是让我经常帮他完成PPT中间的某一部分,比如一个数据表格的数据收集和整理、一些周边信息的调研和汇总、一个图表的制图和呈现等等,剩下的,就是让我帮他做完稿后的PPT的翻译……


这样的工作,我大概做了3个月。这期间,我不断去琢磨他最后完工的PPT,去听他拿着这些PPT在公司经营会议上的presentation,终于在某一天,我忽然觉得我明白老板之前那句话的意思了。


在我们新的分工中,


我,在做分析的事情,


他,在做底层逻辑的事情。



03


我们通常认为的“逻辑”是什么?是有条理地、理性地看待问题,比如,对问题做归类、整理,并建立体系化的系统。


事实上,这只是逻辑思维的一部分,还远远不够。


在职场上,我们面临更多的问题,不是干巴巴的分析(即便你分析得再对、再无懈可击),而是:


直面工作中每天都会碰到的问题,并制定可以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


制定方案后,在别人面前展示,并说服他人;


面对他人不同的想法,能有理有据地回应;


基于双赢的原则,开展策略性的取舍谈判,并达成一致意见;


…… 等等


这些,是更“湿”的东西,也是职场上真正刀光剑影的部分。



04


所以,在现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尤其是信息不断被“结构化”存储的社会,获取信息和知识并加以条理化,并不是难事。


但是,如何把一些相互独立的,甚至有些是碎片化的信息、知识,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加以整合,并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还需要让周围的人理解、信服,并愿意加入进来,跟你合作、提供资源和支持,这就要建立更底层的算法。



那些在职场获得快速发展进阶的人,通常都是擅长这种底层算法的高手。


底层错了,上面的东西也就没有意义了。



05


底层算法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决策判断,要解决问题,有一种方式是:凭“直觉”。


我们经常会说,


“这事情,我感觉这么做是对的……”


“也说不清为什么,总觉得这事情就是这么回事儿……”


有时候,直觉也会正确。


但是,在职场上,就很难使用“直觉”这种底层算法。因为,在一个组织里,要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向别人做解释说明,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这个时候,需要的底层算法是:


用语言或文字来呈现一件事情的逻辑,并加以客观的检验验证,以此,来找到事物的本质,并做出合理的决策。



不会这套底层算法,你调动不了任何人。



06


建立了某种底层算法的能力,就能在它的基础上,生发出其他上层建筑能力。


在我刚刚作为小白进入公司的时候,显然,我还没有建立起这种逻辑思维型的底层算法。


所以,我做的presentation,味如嚼蜡;基于我的分析,提出的建议,也很难打动人;我也无法提高我的思维层次,能够接近或者站到老板的高度……


这本身就是一个系统。



幸好,我当时发现了这中间的关系。


我去琢磨老板的PPT,去钻研他的每次presentation,去细听他在会上和听众的互动,解析他怎么面对不同的声音和质疑……


下了会,我还跟老板探讨复盘,模拟和探寻各种新的可能性……


后来,慢慢地变成,他会在上会之前,就让我和他一起看他的材料,让我帮他设想各种不同的场景,和他模拟一些质疑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甚至开始一起辩论,争到面红耳赤……


大概半年后,他又重新扔给我一个case,跟我说:


“柯南,这次,你应该可以了。”


——是他帮我建立了职场发展的底层算法。


至今,我都很感谢这位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