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做人莫学康有为
2018-04-26 00:59  浏览:206

 

巧合的是,123年前的今天,当时大清帝国头等全权大臣、实际上的总理兼外长李鸿章,也在日本。就是这一天,他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在此之前,李鸿章和100多名随员已经在日本谈了一个多月,日本人的胃口大得惊人,让李鸿章感到难以接受。其间,李鸿章还挨了刺客一枪,日本因此才勉强下调了一点要价。

 


李鸿章面对虎狼一般新崛起的日本,他的背后,是孱弱腐朽行将没落的大清。日本刚在前一年的甲午海战中,击败了北洋海军。李鸿章签署卖国条约,在当时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李鸿章要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两天前,也就是1895年4月15日,就传到了北京。当时全国各地的举子云集京城,等待朝廷发榜。清朝不但赔银两亿两,还要割让台湾和辽东的消息,让举子们群情激愤——搞出一件大事,史称“公车上书”。

 

好啦,说到这里,今天补壹刀的主角要登场啦。他的名字叫康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自称是“公车上书”的核心人物,并在随后的很多年里,保持着高度的活跃。但随着更多历史细节公之于众,他的形象逐渐发生了逆转。

 


高晓松专门做了一期谈康有为的晓说节目,把康称为“妄人”、中国公知的鼻祖。虽然高晓松喜欢夸大其词,讲的更多是段子,不能当做史实。但康有为获得这样的评价并不冤枉,他不仅能算中国公知的鼻祖,还是史上最成功的公知。

 

 

想成大“公知”,包装是至关重要的。康有为深谙此道。

 

康有为连考三次都没考中一个秀才,后来不得不花钱买了个“秀才同等学力”——监生。科举这条路是不通了,康有为只能另辟蹊径。1891年和1898年,康秀才先后出版两本大作,一是《新学伪经考》,二是《孔子改制考》。两书在当时算得上惊世骇俗,让康有为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极高知名度。

 


在《新学伪经考》中,他论证说,被历代帝王奉为神圣的儒家古文经书,如《周礼》、《左传》、《易经》等,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目的是为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提供理论依据。当时,古文经学是大清学界主流学派,康秀才把古文经传一概斥为伪造,一下就把“恪守祖训”的思想界震了。

 

1892年开写、1898年才写完的《孔子改制考》,延续这种标新立异的“畅销”路线。书中说,孔子以前的历史无据可考,孔子是假借尧舜等远古先贤的言行,创作“六经”,借以宣传他自己的一整套政教礼法,于是,孔子成了一个“托古改制”的变法先驱。

 


这两本书,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当时思想界的一股泥石流,对传统知识分子是猛烈的冲击。这在客观上,有助于社会思想解放,为变法维新做理论上的铺垫。从这个角度说,是康有为的一个贡献。他自己因此博得大名。

 

虽然学历很低,但康有为的学术功底,得到一致认可,他对此也毫不谦虚。没有一点真学问,全靠包装,也不能成事。康有为不仅精通中国传统文化,还对西学颇有研究,也可以说是“学贯中西”吧。

 

在自编年谱中,他说自己数次从老家广州乘船北上,途径上海、天津等地租界,还专程去过香港,所到之处,只见“西人宫室之华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钦佩之余,康秀才大量购买汉译西学之书,潜心研读。

 

相对于他的学问,康有为的煽动能力更是高超。在《三十自述》中,梁启超曾写下初见康大师时的场景。

 


那是1890年,“大师”32岁(比刀哥年纪还小),启超18岁(00后)。梁启超说,他向大师介绍自己学的东西,结果被斥为“数百年无用旧学”。经过从早8点至晚7点的长谈,启超顿觉“冷水浇背,当头一棒”,甚至当晚都睡不着觉了。变成大师铁杆粉后,梁举人干脆尽弃前学,跟康秀才从头学起。

 

梁启超不是一般人,能对他“当头一棒”,并死心塌地跟随那么多年的人,没有几把刷子,可能吗?

 

这是说,包装也得有基础。不过,对康有为的两本成名之作,不断有人说是抄袭。不少有关晚清历史的书中都提到,康氏两“考”,很可能是剽窃了清朝另一位经学名家廖平的学术成果。廖平先于康有为,写就《辟刘篇》《知圣篇》,主要观点与两“考”相似,只是没及时出版。

 

1890年,廖平在见康有为时,给他看了《辟刘篇》手稿。当时还在力挺古文经学的康有为,一年后就写出《新学伪经考》,而且短短时间内,他的观点180度大转弯,猛批古文经学,这确实蹊跷。

 

廖平曾公开指责康大师剽窃,但大师从没正面反击,有人说大师不屑反驳,但更多人觉得他“做贼心虚”。到底剽没剽窃,也成了晚清学界一大公案。

 


另外,康有为言常称西方,以此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还曾在万木草堂中大讲西学精要。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对此曾有分析。他说,康有为不会外语,当时大清朝的汉译西学书记又极为有限,而且内容也都很初级。那些书中的西方社会知识,大致相当于五四运动后“高级中学教科书”的程度,也就是高中水平,而生光电气等自然学科,就更在“初中”之下了。

 

说句公道话,在这一点上,康有为比不上今天那些“言必称西方”的现代公知。

 

 

想成大“公知”,还要对舆情高度敏感,善于抓住公共事件发声,塑造自己的形象。见效最快的,莫过于批判现实和现行体制。为了批判而批判,也是古今中外历代公知们的通行做法。

 

甲午战败后签定《马关条约》,就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公共事件”。康有为不仅在自编年谱中,说自己是“公车上书”发起人,还专门撰写《公车上书记》,进一步坐实自己领导者的名分。

 


问题是,“公车上书”跟他到底有多大关系,这也是为很多历史学者怀疑的。

 

按照康氏自述,当时各省1300多举子齐聚松筠庵,商议联名请愿,并公推他写请愿书。康圣人“欣然应命”,挥毫写成洋洋洒洒万余字的《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这些主张,倒确实都是康有为喊了半辈子的口号,也是康氏维新思想的精髓。他一生先后七次上书光绪,都一以贯之的浸透了这些主张。但对所谓“公车上书”的一些细节,比如举子人数、是否大家公推他写折子等,至今都没公论。康大师的描述,只是他的一面之词。

 

到了1898年,光绪帝最终决定维新变法。康有为对与他有关的历史情节又极尽夸大,突出了自己的历史作用。他一生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被光绪帝接见。按照康有为自己的描述,1895年6月15日,光绪帝召见,并和他谈了足足4个钟头,赏识之情可见一斑。

 


但实际情况呢?当天排在康有为后面受接见的张元济,也是维新派的一个人物,在日记中说,光绪见康有为不过一刻钟左右。15分钟和4个小时,这差别也太大了。

 

爱吹牛算不上什么大过,康有为后来最被人诟病的,是戊戌变法夭折后,康有为一拍屁股,跑得比兔子还快。他把年轻人煽忽起来,自己却在危急关头马上开溜。这算是历代公知深入基因的一个本事。被康有为煽乎起来,并英勇就义的,就有他的亲弟弟康广仁。

 

而最有名的则是谭嗣同。谭嗣同和康有为,是中国历史捧出来的一个鲜明对比。

 


网上有一段子很生动,跟大家分享一下:

 

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为变法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康有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为变法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get到了吗?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展现出欺世盗名者和真正志士仁人的天渊之别。

 

 

要成为大“公知”,还得有一个本事,就是脸皮一定要厚。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就充分展示了这种特质。亲兄弟和弟子们“血祭”变法,连光绪帝都被囚灜台,而康圣人不但干净利落跑了,还借维新领袖之名聚富敛财。

 

流亡海外后,康有为组织了保皇会,四处筹措经费,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海外华侨们对“康圣人”仰慕有加,积极捐赠。但康有为没把钱用在“保皇救国”上,而是用这些钱四处避居,养尊处优。他还到处购置房产,甚至在瑞典买了一座小岛,“盖豪宅以寓居”,一住就是4年。


 

忽悠别人捐钱时,除了依靠自己的名头和口号,康有为还编造出一个“衣带诏”的大谎言。他说,自己逃亡,是因为光绪帝托人给了他一份密诏,命他暂避一时保留希望,以后再想办法勤王。

 

这份“衣带诏”,成了康有为以后十多年合法性的唯一凭证,海外华侨之所以踊跃捐款,很大程度上也是信了这个密诏。

 


“衣带诏”有吗?确实有,但不是给了康有为,而是给了“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康有为本以为杨锐被杀,他把“衣带诏”的事窃为己用,死无对证。但想不到,杨锐得到的密诏,被他儿子设法带回老家,日后还公布了出来。

 

铁证一出,康有为欺世盗名的把戏立刻被戳穿了。但在此之前,他已经借此敛了大笔钱财。


这人品,也是没谁了。而要再细究起来,真正的“康有为”,在私德上,也是槽点多的像筛子。


比如他天天嚷嚷妇女解放、一夫一妻,自己却娶了6个老婆。而且大师对“十七岁花季”,好像有特殊的迷恋,5名小妾进门时,都只有17岁上下。

 

 

康有为所处的时代,是最危险、最困惑、最自卑的时候。病急乱投医,康有为一介书生(或者狂生),得以登上舞台,留下了他不算光彩的印记,成为书生误国(或者说公知误国)的典型案例。

 

我们不能说,康有为就完全没有报国之心。他满腹学识,好大言不惭,在上毫无经验和智慧,也没有根基。在巨大的权力面前,在巨大的责任面前,在巨大的危险面前,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康有为所表现出的操守,甚至还不如一个普通人。虽然饱读圣贤书,但人品却如此低劣。康有为的表现,也是对整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种羞辱。

 


康有为在他的一生中,所暴露出的虚伪、贪婪、怯懦、自私,都是人性常见的阴暗面。但康有为的危险在于,他学问大,名气大,煽动性强,又始终打着公义的旗号,将私心和私利藏在里面,具有很高的隐蔽性,直到今天也不能完全将他识别。

 

设想一下,假如让康有为掌握了国家权力,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场景呢?

 

幸好,这只是一种假设!


幸好,中国不只有康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