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蔡
最近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愈演愈烈,大有憾动的势头,中美都选择双方的重点行业作出精准打击。贸易战对我国民众似乎是一个新词汇、新事物,但纵观世界历史,贸易战早已司空见惯。
今天,笔者先谈谈上世纪最轰动的日美贸易战,再分析中美贸易战的走向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贸易战之后,日本经济失去了二十年
日本的奇迹
作为二战战败国,日本在冷战时期成为了美国抵御苏联、中国和朝鲜的桥头堡,美国早在五十年代就提供给日本大量的经济援助,比如将美元和日元挂勾、美国承担日本国防开支、介绍日本进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等。
在这种大环境下,日本工业得到了重生。日本又不用负担军费开支,所以日本拥有大量的财政盈余去支援本土的工农业发展。
在1958年后,日本企业开始推出价廉物美的汽车丶彩色电视机和钢铁等高端产物,全国各地的大型基建如新干线等相继落成,国民收入大幅提高,日本在六十年代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日本新干线
如果当年你在东京夜晚的街头走着,会看到一个个喝醉了酒、挥舞着一捆捆钞票等计程车的的白领男子。你走进夜总会和舞厅,你会看到刚进门的男子二话不说地就往桌上扔下一堆钞票。
这种暴发户行为和生活是七八十年代日本人的生动写照。
贸易逆差沉重打击美国
日本的各样产品迅速占领世界各地的市场,日本的老大哥美国也不例外。
日本产的电视机
根据统计,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就达到了500亿美元。美国中西部、东北部都深受日美贸易逆差的影响,甚至有部份城市濒临破产边缘。
一个最主要的例子是美国「汽车城」底特律。
人口萎缩与产业衰落的底特律
在日本汽车业的竞争下,底特律因为生产成本高、质量低,大量汽车企业倒闭。底特律亦因为这种不景气而成为了全美第一个破产的城市。
经济学家将美国东北部-五大湖附近经济不景气的地区称为「铁锈地带」。这一地区部分城市的衰败,一定程度上源于与日本工业的竞争,它们的地方已破产或面临破产、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铁锈地带」的地方官员对美国的自由贸易政策极为不满,在国会大肆鼓动对日本实施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的铁锈地带(黄色部分)
美国究竟为何发动贸易战?
二战后美国扶植日本是基于防共和制造业分工的考虑。最初这种停留在低技术层面的合作相当顺利,又为两国带来可观的经济利润。
但到了七、八十年代,因为美元过于强势,美国生产的成本愈来愈高,有不少美国军工企业将部分工序和产品外包给日本企业。
结果日本的高技术企业出现军工化倾向,因而换来美国的担忧,认为日本会「盗取」美国技术。美国既害怕自己的军事机密泄漏,又担心日本复辟军国主义,开始了对日本发动贸易战的考量。
1987年,美国发现有日本企业一直向苏联非法销售高技术的军工部件,认为这当中美国的损失达300亿美元。
因为美国一直都帮日本承担军费和能源保障的支出,不少国会议员认为日本此举是「搭便车」和背叛,结果引爆了国会的反日情绪。在1988年,美国国会以压倒性票数通过向日本实施「超级301」条款法案,贸易战正式打响。
重点战场:汇率战和出口战
最初美国认为美日之间的贸易逆差是由于美元强势。
1985年,美国与日本、英国、法国和西德订立广场协议,一同干预外汇市场,大量投资者放弃美元,又跟日元脱勾,美元贬值10-12%,以此为美国产品换得价格上的优势。
广场协议的签订者
另一边,外汇投资者将目光转向同样强势的日元。大量的资金涌入日元市场,日元汇率大幅上涨,由最初的234日元:1美元,升至120日元:1美元。
结果,日本产品的成本和售价愈来愈贵,最终令很多国家削减日本产品进口,日本制造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美国对日本的超级301条款更是将日本的制造业打得体无完肤。1989年,美国对日本24项产品展开301条款调查,以限制对美出口额的报复手段对付日本。
日产汽车
作为对美最大出口商,日本最终在超级301条款下屈服,同意对本国实施出口额限制并扩大对美国产品的进口。此外,日本又答应将本土的生产线转向中国和东南亚,日本的工业出现萎缩趋势,制造业雪上加霜。
直至到现在,日本经济依然走不出当年贸易战后的余波,以日本股市的日经平均指数为例,当年日本经济最强时为3万3千点,现在只有1万8千左右。
当然日本经济低迷二十多年的原因很复杂,贸易战只是其中一个触发因素。
东京
日美贸易战对我国的启示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我国目前面临的形势跟当年日本何其相似,比如美国对中国有巨大的贸易逆差、认为中国「盗取」技术、指控中兴跟伊朗交易、认为中国在搭美国的便车等等,这些指控不就是当年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借口吗?
不过,中美贸易战的背景和日美贸易战还是有明显的不同。
第一,美国现在的民意基础跟当年不同。1980年代,美国不少工业城市因为日本产品的倾销而破产、工人失业,民间出现了对日本实施制裁的巨大声音,最终在国会形成压力,里根也是借着民意跟日本大打贸易战。
里根
但现在美国的劳动力没有出现当年那样的大量失业,美国企业更在日美贸易战后从制造业转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与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并不存在严重的产业摩擦和冲突。
第二,中美之间的贸易是偏向共生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
中国企业需要从美国企业买进关键技术或零件,而美国企业也需要中国企业的订单或制成品,两国是彼此合作互利互惠的平等地位。
以中兴为例,中兴要采购美国高通公司的芯片,而高通也需要中兴这个大客户,所以中兴被制裁,高通亦面临客户流失的窘境。高通更打算以裁员来维持利润,可见中美企业更像是唇亡齿寒的共生关系。
高通总部
正因为美国不存在严重失业和产业冲突问题,美国民众对中国没有贸易报复的想法。所以美国发动贸易战,其民众和资本家反应冷淡,后者甚至忧心忡忡。
而且,中国与日本的形势及体制也有根本不同。美国与日本有特殊的同盟关系,日本国防依赖美国,所以美国在对日贸易战中能采取主动,而中国与美国是两个地位对等的国家。
此外,中国拥有产能巨大的国企和宏观调控能力,贸易战掀起的市场波动未必能给中国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害。
中兴总部大楼
结语
在笔者看来,中美之间打起全面贸易战的机率不大,超级301条款等手段已经违反了世贸组织的规则,而中美两国的现况跟当年日美贸易战的一面倒大有分别。
所以这场贸易冲突更像是小风波、小闹剧。但是,我国企业也应该借这次机会反省不足,比如加强自主研发、进入产业链高端等已是刻不容缓。另一个可能被制裁的对象华为在自主研发上已经是中国企业的表率了。
华为
中国要想拥有世界级的品牌,最终还是要立足于产业链上游,掌握核心技术,这样才能拥有足够话语权,不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