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 徐熙 雪竹图
151.1x99.2cm 上海博物馆藏
徐熙是南唐宫廷画家,擅长的表现手法是以水墨钩染,略敷淡彩,不遮轮廓。与以西蜀黄筌为代表的“黄家富贵”相对,有“徐熙野逸”之称。
《雪竹图》描绘的是竹林积雪的场景。一竿竿细竹拔地而起,倾斜直上,打破环境的平板单调,在平逸安静中产生了动感。竹竿和枝叶都各具姿态,穿插有致,层次分明。
此图描写江南雪后严寒中的竹石。以墨色奠定基调,运笔粗细结合,遒劲有力,用墨更是浓淡兼施、华腴滋润。积雪不用白粉,都用墨色留白渲染出。构图新颖,画法别致,富有变化,层次井然。
雪竹图 局部
雪竹图 局部
北宋 文同 墨竹图
105.4x113.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一枝低垂而又“S”形倔曲向上的墨竹。用凝重圆浑的中锋画竿,节与节虽断而意连;小枝用笔迅疾坚挺,左右顾盼;竹叶则八面出锋,挥洒自如,浓淡相间,在叶尾折转处提笔露白,以示向背之势,聚散无定,疏密有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力。
(传)北宋 赵昌 竹虫图
54.2x99.4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赵昌,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公元11世纪,字昌之,北宋画家,广汉剑南(今四川剑阁之南)人。工书法、绘画,擅画花果,多作折枝花,兼工草虫。没骨花鸟自成一派,是宋代花鸟画坛的杰出画家。
南宋 梁楷 六祖斫竹图
31.8x73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梁楷 ,生卒年不详,南宋人,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杭州) ,活动于13世纪初期。曾于南宋宁宗时担任画院待诏。皇帝为表扬他的画技,曾特别赏赐他金带,但梁楷却不接受,把金带挂在院中,飘然而去 。梁楷生活放纵,号称梁疯子。
此图描绘禅宗六祖惠能蹲踞执刀斫竹时的情景。惠能是佛教禅宗的南宗开创者,提倡顿悟法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句即为惠能的作品。
画家绘人物衣纹用笔爽劲简洁而形神毕现,且仅略勾眉目、鼻耳,人物虽为侧影,而专注、自如的神情跃然纸上。
人物身后的树干直接用间有飞白的淡墨皴出,不事勾染,竹子亦不双钩。全图用笔率性,这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手法,对后世的人物画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赵氏一门三竹图(赵孟頫绘画部分)
赵氏一门三竹图(管道昇绘画部分)
赵氏一门三竹图(赵雍绘画部分)
《赵氏一门三竹图》,37.5x63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该卷为赵孟頫与妻管道升、子赵雍的画竹合裱卷。
赵孟頫画竹,以淡墨画出,浓墨加点,笔法温雅厚重,墨色变化细腻丰富;管道昇画竹,笔法文秀,墨色温润,颇见女性娴淑气质;赵雍画竹,以重墨写出,枝干多见干笔,更有一种生机勃勃之势。
元 李衎 新篁图轴
李衎(1245-1320年),字仲宾,号息斋道人,晚年号醉车先生,蓟丘(今北京市)人,晚年寓居维扬(今江苏扬州)。皇庆元年为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卒年七十五,追封蓟国公,谥文简。
李衎尤善画枯木竹石,双钩竹尤佳,和赵孟頫、高克恭并称为元初画竹三大家,著有《竹谱详录》,对于竹子的形态、性质、画法有详细的论述。
元 李衎 沐雨图
55x111.5cm 故宫博物院藏
李衎为了画竹,曾遍游东南山川林薮,后出使交趾(今越南),深入竹乡,于竹之形色情状,辨析精到,是一位既具有深厚的绘画基本功,又注意师法自然的画家。
沐雨图 局部
沐雨图 局部
图中画坡石上雨竹四竿,下生兰草数丛。竹叶繁茂下垂,将细雨淋洒下的雨竹风姿表现得十分自然。竹的枝叶用双钩法,笔法劲健工细,以汁绿敷染,叶尖略施赭色,青翠欲滴。利用留白表现雨后竹叶上的水珠。
元 高克恭 墨竹坡石图
42.1x121.6cm 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典型的元代文人墨竹画,是元初画家高克恭的代表作。图绘秀石一块,竹二株生于石后,一浓一淡,笔法沉厚挺劲,墨气清润,结构谨严。竹叶自然下垂,生动地写出了竹子在烟雨中挺秀潇洒的姿态。
墨竹坡石图 局部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色目人,占籍大同(今属山西),其父徙居燕京(今北京),祖籍西域(今新疆)。由京师贡补工部令史,选充行台掾,擢山东西道按察司经历,历河南道按察司判官,大中时,官至刑部尚书。画山水初学二米,后学董源、李成笔法,专取写意气韵,亦擅长墨竹。
元 倪瓒 竹枝图卷
33.8x75.8cm 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常州无锡梅里(今江苏无锡)人。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等,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三人并称为“元四家”。
倪瓒的墨竹以萧爽清丽著称,他论画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竹枝图》卷画一枝新竹,枝、干细而挺,稍带弧曲,竹叶细、短而上挺,至梢头略有低垂,疏密有致,优美地展现新篁的秀嫩而生机勃勃。此图用笔劲峭,布置停匀,枝叶勃发,生意盎然。
竹枝图卷 局部
竹枝图卷 局部
元 吴镇 墨竹坡石图
33x103.4cm 故宫博物院藏
墨竹坡石图 局部
吴镇(1280-1354)元代杰出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道人、梅沙弥、梅花和尚等。嘉兴魏塘桥(今属浙江)人。与黄公望、王蒙、倪瓒齐名,并称“元四家”。精于画竹,师李衎,晚年则专写墨竹。
明 徐渭 竹石牡丹图
38.7x137.1cm 上海博物馆藏
徐渭(1521-1593),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
清 吴历 竹石图
48.7x95.4cm 上海博物馆藏
吴历(1632—1718),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等,江苏常熟(今属江苏省)人。少年时遭遇明亡,信佛教,后转为信基督教。曾赴澳门,并受洗礼、学习西文。原计划去欧洲,因故未果,后回内地,在上海、嘉定、苏州一带活动。
西方文化对吴历山水画风的形成有潜在影响。他喜用干笔焦墨,笔墨细腻,注重画面的纵深感,并略微注意到透视法的运用。
竹石图 局部
吴历笔下的竹枝挺劲,枝叶多用浓墨,不取浓淡相间画法,仅在左边有一簇竹叶略淡,使全幅显得更加雄浑苍劲。从墨竹的画法看,他笔下的竹叶更接近于真实的竹叶的状态,这或许与他受西洋画法影响有关。
清 郑燮 风竹石图
60x120cm 安徽博物院藏
风竹石图 局部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