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津浦路东根据地是淮南抗日根据地组成部分,其范围是:西起津浦铁路,东至运河,北迤淮河,南抵长江;辖天长、嘉山、来安、盱眙、六合、仪征等县和高邮、宝应、扬州等县的部分地区。 新四军五支队在津浦路东组建的游击队,大大小小有四十多支,急需加强整顿。罗炳辉和郭述申在整顿时,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加以对待。对于基础较好的,逐步编入主力部队;对于人数不多,不便于集中的,交各地民运干部领导,后来都逐步改编为地方武装;对于成分复杂又不易控制,带有危险性的部分,则采取断然措施,缴械遣散。 来安位于津浦铁路南段的东侧,是苏皖边境上敌我争夺的一个军事要点,屡被日军侵占,城里老百姓受尽蹂躏,听说新四军来到江北,都悄悄议论:抗日的新四军怎么不快点冲到来安城里?狠狠地打这帮敌寇!罗炳辉也在寻找打来安城的战机。 来安城里有一支打着“忠义救国军”旗号的韩德勤顽军。大队长暗中和日军勾结,副大队长叶品山和他有矛盾,受不了他的气,就偷偷派人找到新四军。表示想弃暗投明,拉队伍过来加入新四军。 罗炳辉派程启文去执行收编任务。 程启文当时是新四军第四支队总务科科长,成立五支队后到罗炳辉身边工作,他是老红军,长征路上就是红四方面军七十三师二一七团总支书记,而且是直接安排到新四军四支队的,程启文在《从延安到七里坪》中回忆赴大别山前,找他和郑位三、张体学、肖望东等四人谈话。 程启文带着新四军五支队委任“叶品山为新四军游击第二大队大队长”的委任状,找到叶品山时,叶品山接过盖着物质对关防的委任状,咧着嘴笑得合不拢,说:“程长官,我把弟兄们全叫来交给你。”接着,出来三十来个兵,十几条枪。 程启文心中那个火呀,直往上窜:“不是说有几百支好枪,百十号人吗?怎么就这么点毛人破枪?叶品山为了骗官做,竟不说实话。罗司令员居然还相信他,委任他当什么大队长!” 回来后,程启文对着罗炳辉司令员生了好一会儿闷气。 不曾想,罗司令员不气不恼,还笑咪咪地拍着程启文的肩膀,叫他坐下来谈:“叶品山不讲真话,这是我早就料到的。” “既然料到,你还给他当大队长?”程启文更生气了。 “但是,他愿意来接受我们的收编,这就是可利用的条件。我们争取他过来,是要分化瓦解来安城里的敌人。不是在乎他的枪多少、人多少,瓦解一部分顽固势力,就减少一部分摩擦,减少一份抗日的阻力么。” 程启文听了这话,气也消了。 罗炳辉告诉程启文:“再说,我们把他的这点人争取过来,改造过来,还可以用他们做火种,打游击,搞扩军,小队伍也可以发展成大队伍呀!” 程启文来到叶品山游击队,首先成立党支部,在班排发展党员,建立党小组;组织大家进行纪律教育,进行军事训练,提高了战斗力。很快,一批批青年参加了游击队,队伍发展很快。 1939年8月,叶品三组织的游击队经过教育改造后,改编成来安第一游击大队,叶品三为大队长,曾任红二十五军便衣队长的夏云廷为副大队长,程启文为教导员,活动于来安、六合县境。 程启文领导来安县第一游击大队去消灭土匪,打了几个胜仗,消灭好几股土匪,缴获了一批武器,光是轻机枪都缴获了好几挺,部队发展到三百余人。 1940年1月,新四军五支队决定组建特务营,负责保卫支队司令部。为此,罗炳辉、郭述申决定把来安第一游击大队等改编为五支队特务营,营长李世安,政委程启文;除了第二连、第四连不变之外,来安第一游击大队改编为第一连和第三连。 能打硬仗恶仗的李世安任特务营营长,教导员由程启文担任。 1939年6月24日,新四军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被错杀,四支队教导大队长李世安也因此受到牵连,说他参与高敬亭“反党”、“闹独立性”,被撤职反省、关禁闭。 李世安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我从十四岁参加红军,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几次负伤,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送信,受伤掉队,我没有丝毫的支援,出生入死找红军。因受伤与部队失去联系,找到红军,我不计个人得失,又从战士干起。我把党当作生命的希望,把红军当成自己的家……为了党,为了家人的解放,我连生命都置之度外,为何说我“反党”、与党“闹独立性”呢? 后经审查,江北指挥部认为李世安没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将他放出来安排到四支队当伙夫。五支队政委郭述申认识李世安,说:“李世安能打仗,给地主放过牛,当过长工。” 经过郭述申的推荐,李世安被安排到五支队特务营当第二连长。不久接任特务营长,一到任就参加了解决盛子瑾、半塔集大战。 李世安一到任,就和教导员程启文召集四个连的连长、指导员和所有的班长、排长开会,要求各连认真抓好三项任务: 第一,招兵买马,扩大队伍; 第二,收集民间枪支、截获散兵游勇的枪支,逐步改善部队的武器装备; 第三,不分白天黑夜,抓紧训练,迅速提高战斗力。 3月初,特务营发展到六百多人。 1940年6月,第五支队特务营为基础组成独立第三团,活动于盱眙、嘉山地区,团长杨梅生(兼),委员阮贤榜。 战斗在即 特务营刚刚成立就参与解决盛子瑾部。盛子瑾是安徽六专区专员兼保安司令,活动在泗县一带,同我淮北部队有过统战关系。盛子瑾原是黄埔军校第六期学生,参加过,后被捕叛变。 洪泽湖西岸半城这个地方与日军当时占领区相距稍远一些,暂无大的战斗,也不需要行军转移,相对比较安定。这大片地区,南临淮河,北依海郑公路,东靠大运河。洪泽湖西岸,沃野千里,盛产小麦和水稻,洪泽湖更是“日出斗金”,莲藕、鱼虾取之不竭,自古称为鱼米之乡。民党安徽省军政当局对盛子瑾是不放心的,又委派上反动的许志远、秦庆霖为灵璧、盱眙两县县长,并以许志远兼任第五游击纵队第二支队司令,企图对盛子瑾加以牵制。 1940年1月,桂系马馨亭取代了盛子瑾。金新四军决定“援盛打马”。在大柏圩子战斗胜利后,盛子瑾同桂系方面的矛盾更加激化,表现得更为动摇。蒋介石明令通辑盛子瑾。苏皖区金明到管镇盛子瑾驻地时,发现了两个不正常的情况,一是盛子瑾他们正在集合队伍;二是盛子瑾他们愁眉苦脸,情绪不正常。根据这些情况,金明等判定盛瑾将同我分裂,自行带部逃走。为此,区党委立即向下作紧急动员和部署:凡属我们的一人一枪都不能让他带走。 1940年2月29日,盛子瑾带领陈大瑶、杨子文两个支队两千余人的队伍和大批辎重从淮北南下,突然闯到半塔东北十华里的大田郢村。同时,韩德勤部和桂军都跃跃欲试,突然出现在我军周围,准备向我军进攻。 3月上旬,盛子瑾部从管镇渡淮河后沿盱嘉边境涧溪、仇集一线南下,3月4日到达半塔东北五公里的大田郢村。盛子瑾派赵敏等人到半塔与五支队联络,说是受李明扬之召,想借道半塔,去苏北泰州和李明扬汇合,共同抗日。赵敏是党员,在五支队将盛的真实意图向郭述申、张劲夫作了汇报。 赵敏说,盛尊李明扬命令,把部队移到扬州以西仪征、六合一带驻防,与泰州东西呼应,开创抗日新局面,并说,盛是黄埔军校学生,和戴笠有关系,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 邓子恢、郭述申、周骏鸣、张劲夫等研究了张爱萍的电报和赵敏反映的情况,在征求奔赴路西的罗炳辉的意见后,决定在盛部经过半塔时,约盛谈话,说服盛接受改编,率部参加新四军;同时进行军事准备,如盛不同意改编,就地解除其武装。 五支队还将这一方案报告中原局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 当时半塔集只有教导大队和一个特务营,盛子瑾部如果乘机发难,五支队机关将被置于被动险境。 3月5日,盛子瑾亲赴半塔与五支队领导人见面。郭述申会见了盛子瑾,令其率部接受改编,参加新四军。盛子瑾不同意改编。 五支队果断出击,以特务营为主,教导大队协同,将正在行军途中的盛部包围,迫令其投降。盛子瑾的夫人杨文蔚是戴笠的表妹,很厉害;这时部分没有被解决的部队要打,被杨文蔚果断地制止住住了。盛子瑾看大势已去,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被迫亲自出面向部队喊话,下令缴械。盛部两千余人枪及电台全部为第五支队所获。 第五支队在兵员和武器装备上得到了补充。张劲夫说:“补充了上千枝步枪和几十挺机枪,还补充了相当数量的弹药。”从而增强了第五支队的战斗力。 盛子瑾被缴械后,五支队安排盛子瑾、杨文蔚夫妻住在半塔以西十几公里的高营一户大地主家里。新四军高干多次对其劝说,希望他参加新四军。对盛子瑾本人,五支队一直待之以礼,给他保留了一支数十人的小卫队。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参谋长赖传珠于4月11日上午约见盛子瑾,进行了一次长谈,再次做说服教育工作,挽留盛子瑾,但盛子瑾去意已决,选择了离开半塔的道路。五支队派一个班护送盛子瑾和夫人到滁县乘火车去上海。 张爱萍在《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一文中说,“以后发现盛把赵敏、石青(二人均为员)带走了,我才打电报给张云逸,叫他截住盛的部队,以后盛没有抵抗就令部队交了枪。” 特务营由此得到武器弹药的补充。 特务营在解决盛子瑾之后分部如下: 第二连是张云逸带过江的红军连,一直跟随五支队司令部,作为警戒部队; 特务营营部带领第一连、第四连和五支队司令部机枪连的一个排驻在四十里桥; 特务营第三连驻在高山集。 当时,五支队在路东没有形式上的政权,但是控制的区域不小。自“二七政工会议”之后,五支队又从各团抽调干部和动员轻伤员,充实民运工作的力量。根据“政工会议”的精神,暂不和争区长、乡长的虚名,而是加强掌握群众团体和自卫队。各县自卫队主要是阻击进犯之敌,打击维持会和汉奸活动;组织人民站岗放哨,维持社会治安,打击各种社会犯罪活动等,对保护人民利益与抗战热情起了一定的作用。 这一做法非常重要,后来韩德勤指挥大军向新四军大举进攻后,我大片后方领土基本保持了稳定。 盛子瑾到泰州后,向李明扬哭诉了被新四军五支队包围缴械的经过。李明扬沉默片刻,安慰盛说:事已至此,难以挽救,你辛苦几年拉起的军队及武器已编入新四军,也算你为抗日尽力了,你若想留在这里,我支持你用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第九纵队的番号继续扩编,凭你的才干,不出一年,定能重成大器。 盛子瑾在李明扬处住了几日,经再三思考,决定退出政界。后经李明扬资助赴上海。 日本侵略者投降后,盛子瑾在上海与美国第十五航空大队长陈纳德合股开设“中美棉业公司”,盛子瑾任总经理。1948年,国民军事法庭以“勾结日人走私”罪,判处盛子瑾有期徒刑六个月,因病准予监外执行。 1951年4月27日,盛子瑾被上海市公安局以反革命罪逮捕入狱,1954年12月9日病死狱中。盛子瑾入狱后,其妻杨文蔚曾找过李明扬和张爱萍,二人曾出具过盛子瑾在任皖六区专员、保安司令时对抗日有贡献证明材料。杨文蔚被安排在监狱医疗部门工作,直至退休。 鏖战三战场 3月中旬,正在路西定远战斗方酣时,韩德勤乘我军路东兵力空虚之机,调集其第一一七师三四九旅之六九七团、六九八团,独立第六旅的第十六团、十八团,江苏省常备第十旅的十九团、二十团,一一七师直属队,补一旅及盱眙县长兼常备旅长秦庆霖部,嘉山、盱眙、六合、仪征等县常备队共约一万余兵力,向路东半塔集及周围地区进攻,企图配合李品仙东西夹击新四军,扼杀初创不久的皖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一一七师三四九旅六九七团和六九八团约三千人,于3月18日开进到半塔集团东北四十华里的张公铺一带待命;独立六旅十三团、十六团约两千人,驻半塔东南方向约四十余华里的汊涧到东王庙、马集一线;独六旅十八团约一千四百人,驻汊涧及其附近;江苏省常备第十旅十九团、二十团约两千人进至岗村;盱眙县县长兼常备旅旅长秦庆霖部约两千人,驻盱眙县城河稍桥、柘桑、马坝一带;嘉山县周少藩一个中队随秦部行动;六合县常备队约六百余人,驻黄泥坝;仪征、天长等县常备队,各有二百到五百人。 鏖战头道光山 3月21日凌晨5时许,顽军三四九旅六九七团为第一梯队,六九八团为第二梯队,从半塔集的东南、东北、西北三面突然发起进攻。 驻守半塔的五支队教导大队在大队长黄一平、教导员唐克的指挥下,立即投入战斗。从东北方向进攻半塔的六九七团第二营,在炮火的掩护下,向半塔逼近,8时30分,顽军抵达圩外一百米左右。顽军另一路占领半塔集东面约二华里的大高郢。两路顽军同时攻击推进,守军沉着应战,在阵地前一百米以内,以密集火力大量杀伤敌人,顽军受到重创,退了下去。军事队、学生队都投入战斗,女生少年队和民兵参加抢修工事,街上居民也组织起来投入战地服务。 半塔集西南十华里的苏郢、冯郢是五支队司令部和驻地,西北一华里的头道光山是半塔的制高点,背后是二道光山,左侧贾大山,均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冲。半塔镇南面地势较低,自西向南有一条小河,东和东北面是一片乱坟岗和小树林。 中午时分,六九七团一营的两个连抢占半塔西北一里路的制高点头道光山,完成了对半塔的包围。 三十三岁的三四九旅长徐继泰并不是庸才,他看到半塔集西北一华里的头道光山是一个制高点,背后是二道光山,左侧是贾大山,决定夺取头道光山,占领制高点,对半塔集形成合围。 中午时分,徐继泰指挥六九七团一营的两个连抢占半塔西北制高点头道光山。 这一招极为险恶:不但完成对半塔的四面包围,而且居高临下以两挺重机枪封锁了半塔场镇与半塔西南十里的五支队司令部驻地苏郢村之间的道路。 半塔集被全部包围,形势变得极为严峻。 在苏郢村五支队司令部中指挥作战的周骏鸣,用望远镜看到此情此景,心中焦虑万分,甚至一度想到:“半塔集可能守不住了”。 制高点必须夺回来! 周骏鸣看看周围,他知道,五支队司令部附近的战斗部队不多,有特务营二连、机枪连的一个重机枪排、一个通信排、一个骑兵班,有一个三十人的执法队。 周骏鸣暗自庆幸。因为就在几天前解决了盛子瑾,缴获了近一千条步枪和大批弹药。负责保卫五支队司令部的特务营第二连是闽中红军游击队一百六十多人编成,这一次全部换了新枪,每人配发了一百发子弹、四枚手榴弹。 周骏鸣命令重机枪排守卫司令部,其他部队立即集合,由五支队侦察科长娄学政率领,务必夺回头道光山。 周骏鸣安排娄学政担任临时指挥官是有眼光的,三十七岁的娄学政是陕西兴安师范毕业的读书人,在抗大学习后到新四军的,打仗勇敢,头脑灵活,建国之后担任了解放军十二军副军长。 部队集合起来,特务第二连,通信排,骑兵班,执法队,还有五支队司令部抽调出来的参谋干事组成的一个小分队,一共约有二百来人。 周骏鸣蹭蹭几步跨到队伍前头,大声讲了几句,虎着脸下了一道死命令:“哪个敢不前进就枪毙!” 说完,周骏鸣和一个普通士兵一样,端着一支崭新的步枪,随部队一道行动。 二百多人由半塔西北山后,隐蔽接近顽军。周骏鸣告诉大家,已经通知教导大队从下面发起攻击。 ——事实证明,在半塔集的危险时刻,周骏鸣率领特务连和机关等勤杂人员果断出击,是极为重要的一步棋。 特务营二连红军连负责警卫五支队司令部,全连有一百五十多人,一半以上是红军游击队员,全部使用从盛子瑾部队缴获的中正式步枪,连里有六挺轻机枪。战士们军容整齐,斗志昂扬。 第二连由半塔西北山后,利用灌木丛和庄稼地,隐蔽接近顽军。 教导大队从下面发起攻击,二连从山后突然发起冲锋。 周骏鸣身先士卒,冲在前头,一边厉声高喊:“哪个停止不前就枪毙!” 五支队重机枪连的马克沁重机枪从远处朝着山上的顽军猛烈扫射,实行火力压制。 娄学政右手端着驳壳枪,左手拿着左轮枪,带领大家狂打猛冲。 特务营第二连连长、指导员和副连长端着枪冲在前头。 干部带头,战士争先,一百多人犹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周骏鸣看到山坡上顽军在一棵大树下架起一挺机枪不停地扫射,对新四军的冲锋威胁很大,他端起步枪,砰的一枪,把机枪手打倒;看到副射手接过机枪正要射击,周骏鸣又是砰的一枪,击毙了这个家伙。 特务二连的战士们趁机大声喊杀,端起步枪冲上去,雪亮的刺刀明晃晃的,顽军纷纷逃跑,跑慢了的就被刺刀戳死。 教导大队一队排长王英带一个排从正面反击,战士们端着步枪猛扑过来。 顽军被两面夹击,顶不住了,只得往后撤。 一阵猛冲后,顽军被打得四处奔逃,新四军收复头道光山,俘敌排长等数人,缴获机枪一挺、步枪二十几支。 头道光山终于收复。 新四军夺回西北山头,解了半塔之危。 驻守半塔的教导大队,一天之内打退顽军三次进攻,并控制半塔集西北的制高点,打通了与苏郢的通路。 五支队参谋长赵启民后来回忆:“整个路东前线一开战形势就十分险恶。当时支队领导人虽然大多在苏郢驻地,邓子恢主任也在,但郭述申同志作为五支队主要领导,肩负更重的责任。他一面向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报告情况,一面紧急磋商,决定先解除半塔险情,稳住核心阵地。随后周骏鸣副司令员赶往火线,在机枪连火力支援下,亲率特务营第二连奋勇冲杀,夺回了光山制高点。我占据有利地形后,又经过一下午的反复拼夺终于解除了半塔被围之势,主阵地趋于稳定。” 3月21日这一天,新四军击退顽军对半塔集的三次进攻,牢牢地控制了半塔周围所有制高点,保住半塔与苏郢的通路。 鏖战西高庙 在半塔西北方向的四十里桥,五支队特务营两个连遭秦庆霖部的袭击。 经过激战,特务营弃守退至西高庙。 盱眙县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进洪泽湖的入口处。盱眙依山傍水,形势险要,是古战场之一。而西高庙镇地处盱眙、嘉山、来安、天长四县交界的丘陵山区,统称长山地区,西接大别山山脉,北临洪泽湖。 五支队特务营奉命驻在这个重要的制高点。 3月21日黄昏,李世安和程启文率特务营在西高庙,与顽军秦庆霖六个营的兵力展开了激烈的阵地战。 黄昏时,顽军以独六旅两个营、秦庆霖两个营,共四个营的兵力向西高庙猛扑。 为减轻半塔集战场的压力,特务营第一、第四连的战士奋勇抵抗,仅以两个连的兵力将敌四个营的兵力紧紧吸引在西高庙,有力地配合了半塔集的战斗。 3月22日下午,邓子恢、郭述申、周骏鸣等经过研究,认为秦庆霖部正在猛攻西高庙,形势危急,目前只有成钧的第十团编制比较完整,是唯一的机动部队,命令已到达古城的第十团赶至西高庙,接出特务营,再由涧溪、仇集、白沙王向半塔集靠拢,配合古城游击队,击退进攻古城的敌人。 成钧接到命令后,指挥第十团和古城乡游击队当晚从古城出发,去西高庙增援特务营。 坚守到23日清晨,成钧的第十团赶到西高庙,击败了正在围攻的秦庆霖部。 五支队的部署是:第十团接出特务营后,特务营担任机动任务,第十团一部进至半塔集东北的大田营,阻击西高庙的顽军,威胁顽军侧背,并与半塔南第十五团的三营两个连和游击队相呼应,形成南北钳击形势。 3月23日,五支队特务营的第三连、第四连和支队机枪连在成钧的第十团接应下弃守西高庙,赶到半塔西南。 作为五支队的机动部队,特务营入驻高瓦房休整。这样,五支队放弃一下非重点阵地,手里有了第十团和特务营两支机动部队,形势开始好转。 成钧十团进到半塔东北约八华里的大田郢村,阻击占西高庙后企图攻半塔以北地区顽军,同时逼近半塔之敌,威胁其侧后,与在半塔南边敌侧后活动的十五团第三营两个连和汪道涵嘉山游击队相呼应。几天后,新八团也赶到战场。 这样,五支队的第十团、新八团、十五团第三营、五支队特务营和汪道涵嘉山游击队、王麟章古城游击队,大约集中了三个团的兵力,形成了对包围半塔之敌的南北钳击之势。 鏖战高山集 22日,围攻半塔的顽军从东、北两面向半塔进攻数次,均被击退。 高山集在半塔东南十二华里,是半塔集的外围一个很重要的据点。 独六旅旅长翁达命令十八团向高山集的特务营第三连发动猛攻。 独六旅十八团团长石左明出动第二营主攻。 一般来讲,独立编制的部队战斗力相对较弱,但独立第六旅正好相反,是韩德勤的拳头部队。旅长翁达,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韩德勤既是省,又是苏鲁战区副总司令,他的嫡系部队有两支:一是八十九军,辖有一一七、三十三两个师,军长李守维;二是独立第六旅,旅长翁达,这个旅的实力比一个师还强。独立第六旅军官大多经过军校训练,全旅三千多士兵也训练有素,火力很强,所谓“梅兰芳式”部队是指独六旅装备漂亮,清一色的中正式七九步枪,每个步兵连都装备崭新的捷克式机枪九挺。 密集的火力便向我阵地射来,独六旅同时采用人海战术,宽正面波浪式一层层向我阵地推进。 特务营第三连是由叶品山游击队刚刚改编的,虽然使用的是清一色的步枪,但是没有打过硬仗恶仗。 新四军防御工事大部被毁,部队伤亡很大。 三连伤亡较大,突围后向特务营主力靠拢。 高山集阵地失守。 反击之后 半塔守备战路东的固守待援,为我军反顽作战,创造了一经典战例和经验。叶飞同志说苏中的郭村战斗先坚守,后反击,是受到半塔守备战的启示。陈毅同志也说过,先有半塔之战,而后有黄桥之战。半塔守备战的胜利对这次反顽战役的全胜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这次反顽战役的全胜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打开了局面。 反摩擦战斗在淮南津浦路西取得胜利后,扫除了建立巩固根据地的主要障碍。路西首先建立定远县政权,魏文伯同志任县长,是淮南抗日民主政权的第一个县长。接着建立路西,路东两个联防办事处,路西联防办事处主任是黄岩,路东联防办事处主任是邓子恢同志兼任(亦说是贺希明),路东路西各县、区均先后建立,乡政权是逐步改造的,由外来的和本地青年积极分子为骨干,改造了旧政权。 建立路东路西两个联防司令部、加强地方武装的领导。路东联防司令是杨梅生,副司令罗占云,政委刘顺元(兼),参谋长赵诗元(赵俊),主任张树材。路西联防司令是郑抱真,副司令陈庆先,政委谭光廷。 组建地方武装,路东以五支队十五团和五支队特务营编成三个独立团: 以十五团三营编为独一团,活动于盱嘉地区; 以十五团一、二营编为独二团,活动于仪扬东南地区; 以特务营和盱眙县总队部及其所辖的一个连编为独三团,活动于来六地区;半塔保卫战后,李世安被调往江北指挥部津浦铁路东联防司令部独立第三团任副团长,翌年4月升任团长兼委员; 组建独四团,副团长程启文。 由特务营的两个连和第三游击大队改编后的一个连合编组成来安独立营,营长夏云廷,教导员胡炜,直属新四军五支队,担任来安城防。不久,一个连调回特务营,留下两个连在县西南一带活动。
【决胜半塔集的五支队特务营】罗版
2018-05-02 01:08 浏览: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