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好书法,必须懂得中国书法史,而一部3000年的书法史怎么去掌握呢?个人体会先熟悉其脉络。
书法具有承上启下的传承特征。它与绘画有所不同,绘画虽然也有这种特点,但它可以“洋为中用”、“中西合璧”,而书法则没有“西法”元素,纯粹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艺术,具有明显的独特的民族传承性。再者,3000多年的中国书法史,就像是一条长河,涉及众多人物,演绎过无数事件,洋洋大观,人文厚重。所以,要熟悉中国书法史,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首先把握其发展的基本脉络。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把握朝代的发展顺序。因为中国书法的历史,是按朝代更替来记述的。的历史纪元应从五帝的黄帝算起,然后是夏、商、周……直至今天。因为夏朝和商朝前期属于断代时期,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一直到商朝的盘庚帝迁都到殷,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后人在这个地方发现了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学界才一致认为,中国书法的历史应该从殷商时期算起,因此殷商便成为中国书法的起源。此后的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也可称之为中国书法史的起始时期。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并推行“书同文”(即小篆登上历史舞台),到了汉朝由于隶书的定型和演变,中国书法进入了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在书法方面却是一个兴旺发达的时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隋朝的38年时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唐代是继魏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个发展高峰。宋朝因为文学和理学的强力影响,成为书法“尚意”的时代,也是中国书法高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到了元、明、清乃至民国,则是中国书法的变化时期,直至今天都可视为这一范畴。如果以朝代为线索,就可清晰地看出,中国书法的历史可分为四个时期,即起始时期(殷商至春秋战国)、发展时期(秦、汉)、高峰时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变化时期(元、明、清至今)。
此外,还有三种方法:一是要注意把握各个朝代具有标志性的书体。如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魏晋的楷、行、草书;唐朝的楷书;宋、元、明朝的行书等。二是要注意把握各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秦朝的李斯,汉代的蔡邕、刘德昇、张芝,魏晋的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怀素,宋代的蔡襄、苏轼、米芾、黄庭坚,元朝的赵孟頫,明朝的文徵明、董其昌,清朝的八大山人、何绍基等。三是要注意把握书法发展的重点年代。如商周是书法的发端之源,应该熟悉。魏晋和唐、宋是最有影响力的年代,应重点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