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一直被的母亲河,它孕育了辉煌的5000年中华文明。在抗战时期的1939年,有八百多条稚嫩的生命,在被日军重重包围之下,宁死不降转身投入了黄河母亲的怀抱。青山处处埋英烈,黄河奔腾泣忠魂。八百多个十六、七的少年,集体殉国是何等的壮烈!但是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让他们做出了如此悲壮的决定呢?
黄河!一直被的母亲河,它孕育了辉煌的5000年中华文明。在抗战时期的1939年,有八百多条稚嫩的生命,在被日军重重包围之下,宁死不降转身投入了黄河母亲的怀抱。青山处处埋英烈,黄河奔腾泣忠魂。八百多个十六、七的少年,集体殉国是何等的壮烈!但是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让他们做出了如此悲壮的决定呢?
1937年卢沟桥打响了全民抗战的第一枪,战争初期,日军依仗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中华大地上疯狂肆掠。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中心南京就相继陷落。日本人叫嚣着“三个月灭亡中国”,继续在华北大地上大举进攻。1938年初,蒋介石在洛阳召开了中国第一、二战区的高级将领会议,会上蒋介石决定,黄河以北的国军部队,绝不能再退过黄河半步。于是将近80万的国军部队,集结在了黄河以北,国军最后一块军事要地上——中条山。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因居于太行山和华山之间,故名中条山。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在集结于中条山的部队中,也包括孙蔚如率领的31军团。而31军团前身,第17路军军在当时并不是一支国民看好的部队,不因为别的,正因为这支部队的前任将领杨虎城,带领这支部队参加了“西安事变”。事变以后,杨虎城远走国外,国民把这支部队交到了孙蔚如的手上,并且经过一再扩编才形成了此时的31军团。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直“叛军”,在后来却被称为“中条山的铁柱子”。也就是在这支“叛军”中,出现了让国人无比敬佩的“八百冷娃”。
“冷娃”是西北的方言,意思是很“酷”的小伙子。1939年又一批酷小伙来到了31军团 。国军在中条山地区坚守了一年多了,由于双方的巨大的装备落差,中国军队的伤亡比日军要大的多,往往是中国军队死5个士兵,才能换来一个日本士兵的命。好在自古中国都不缺热血报国的少年,看着这批少年稚嫩的脸孔,指挥官孙蔚如不免有点心酸,他曾经叹息道: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要不是日本的侵略,像这样的年纪应该还在学堂,应该还是父母膝下的娇儿。而今天他们却拿起了杀人的刀枪,直接面对淋漓的鲜血,面对残酷的死亡。按规矩,所有的新兵编成了新兵团,战争时期,战场就是他们的训练场。一场惨烈的战斗,也是在这批新兵来到后不久就不期而至了。
1939年初,日军在中条山地区的攻击早已不像前一年那么顺利了。在接连几次受挫以后,日军第20师团和第35师团的指挥官受到了上司严厉的斥责,命令他们发动一起意在攻占茅津渡的战斗。茅津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人们形容茅津渡是“一锁扣三省”,一锁既开,三省门户皆开,足见其战略位置的重要!而驻守茅津渡的恰恰是31军团下辖的38军和96军各一部。6月开始,日军两个师团共三万余人,在日军一个飞行大队共38架战机的掩护下,向茅津渡发起了猛攻。日军携带有远程山炮50门,战车30辆。而中国守军有什么呢?空中没有自己的飞机,地上我军的火力根本无法和日军相比。那我军又有多少人呢?据后来解密的日军作战命令来看,中国军队只有不足两万人守在茅津渡渡口。这是一场从人数到装备都是一边倒的战斗,战场的结果当然也是一边倒。日军强大的火力让国军很快退守到了陌南镇外。情急时刻,师长陈硕儒组织40机枪手向日军包围圈猛冲,为大部队打开了突围的缺口。可是陈硕儒带出来的只是177师的主力部队,离师部较远的新兵团官兵还是被困在了日军的包围圈里。
177师的新兵团,一共有1000多名新兵。面对装备和数量都明显优于自己的日本军队。这1000多名新兵没有放下武器甘当俘虏,而是在黄河河滩上展开了激烈的拼杀。200多名新兵在河滩的战斗中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剩下的八百多人,被日军逐渐缩小的包围圈逼到了黄河岸边的悬崖上。脚下是波涛汹涌的黄河,面前是磨刀霍霍步步紧逼的日本侵略者。一个断臂的战士,突然冲到了队伍的前面,面朝自己故乡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然后他高喊着陕西的特有的秦腔跳入了滔滔的黄河水中。他这个举动仿佛是一声号令,八百多名战士,一起朝着自己故乡陕西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然后纷纷一起跳入了黄河。据说八百壮士集体投河的这一幕,曾被山里的村民们看见了。后来,据村民讲,他们至今还记得最后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那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他的部队的军旗。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他仍然双手高擎军旗。几乎是在八百壮士投河的同时,同样是被围但是距离八百壮士有十多里的二百多名工兵营将士,也选择了同样的方式以身殉国了。
6月11日,陈硕儒师长率177师杀回陌南镇,击溃了日军;孔从洲的46旅从夏县折回,封锁了平陆境内的南北要道——茅津渡大道;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应31军团军团长孙蔚如的请求,命令黄河南岸的友军用炮火封锁了黄河河道,骄狂一时的日军终于被中国军队四面围住。6月12日,中国军队从东、西、北三面向被日军占领的茅津渡发起全面攻势。战至黄昏,日军全线崩溃,我38军、96军胜利会师,战斗取得胜利,八百壮士的英灵得到了慰藉。孙蔚如曾经在祭奠这八百位英灵的时候说过,如不报此仇,他孙蔚如当举枪自戕,短短几天孙蔚如就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八百冷娃”的故事激励了许多的年轻人,有不少的青年学生,特别是军校生在毕业以后都主动要求到中条山地区参加抗战,中条山地区也因为有这样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少年,整整和日军相持了三年之久,为抗战进入战略反攻乃至最后取得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