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日前发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这是一次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和整个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程的综合评估。”三江源国家公园局长李晓南说,借助中期评估工作,将进一步优化工程布局,按照工程治理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原则,提升保护的水平和质量,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贡献。退化草地面积减少约2300平方公里三江源头,世界屋脊,孕育和保留了大面积的原始高寒生态系统,维系着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命脉。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高原腹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奔涌东去,每年向下游供应水资源达600亿立方米,被誉为“中华水塔”。上世纪80年代,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鼠害猖獗,草原变成了黑土滩,继而恶化成大面积的沙丘。“每到冬春季节,常常风沙漫天。”黄河源园区管委会执法大队队长仁青多杰说。退牧还草、禁牧封育、黑土滩治理……2005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青海决定对三江源地区不再考核GDP;2014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启动。二期工程范围从15.2万平方公里扩展到39.5万平方公里,工程区划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承接转移发展区。借助这一工程,到2020年,三江源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要提高0.7个百分点,草地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25—30个百分点,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50%,湿地保护面积达20万公顷。“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最明显的感受是草场好了,风沙少了。”仁青多杰说,玛多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和受益地区,过去,绵沙岭一眼看去只有黄沙,经过10多年的治理,终于可以放牧了。“截至目前,三江源地区草地植被覆盖度提高约2个百分点,退化草地面积减少约2300平方公里,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提高到47%。”青海省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规划监审处处长杜国平说,不仅流沙侵害公路等现象大大减少,而且大多数地区的草原鼠害也由重度转为中轻度。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人均年增加收入5000多元三江源地区,冰川雪山、江源河流、高寒草甸等生态系统遍布,因此,特别要抓好源头水环境的根本性治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工程推进过程中,在源头地区采取围栏、设立封育警示牌等措施,减少人为干扰,湿地面积显著增加,功能逐步增强。“与工程实施前相比,三江源出境水量年均增加59.67亿立方米,监测断面水质在Ⅱ类以上。”李晓南说,生态环境改善,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藏羚羊更是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了7万多只。要实现更好的保护,离不开科技支撑。整合先进监测手段,将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相结合,实现了三江源地区环境、生态、资源等各类数据全天候、全自动采集,初步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和数据集成共享机制。李晓南告诉记者,三江源地区科研基础薄弱、人才队伍匮乏,结合工程实际需要,培训管理干部6000多人次、农牧民5万余人次,建立科技示范户1700多户,黑土滩综合治理、人工造林等近百项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生态健康、生活富裕,是三江源生态保护的重要目标。对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农牧民来说,江源就是家园。搭建平台,群众积极参与,才能实现生态和民生的双赢。为此,在三江源保护中,管理部门特别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劳务报酬。据介绍,全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11.7万个,并全面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开展湿地生态补偿试点,成立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对生态移民群众大力扶持。目前已安排项目16个,吸纳搬迁劳动力1683名,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 2018年05月12日 10 版)
好政策帮找好工作 据教育部消息,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毕业人数达到历史新高,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各级人社部门有哪些促就业政策?各地如何吸引人才?目前就业市场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破解?本报记者采访相关负责人,梳理促就业相关政策。【详细】成都 搭好创业大舞台|上海 营造引才强磁场人脑疾病 电脑诊断 人工智能应用在神经疾病预防、诊疗、预后和康复等阶段,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未来将在神经疾病医疗领域带来一场颠覆性的技术革命。通过运用大数据智慧,以及对人脑经验(临床顶级专家的技术和经验)的高效、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有望解决人脑难以解决的疾病,人脑疾病电脑诊断将成现实。【详细】九价宫颈癌疫苗要来了!接种前这些问题要弄明白|首款国产数字PET进入临床试验
好了生态鼓了钱袋
2018-05-12 16:38 浏览: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