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
陕西人为何频频吐槽“摔碗酒”?
2018-05-24 08:22  浏览:229
天王盖地虎,小鸡炖蘑菇——抖音。
作为抖音的段友,说出上句必能答出下句。抖音作为短视频APP,只要想火可以有百种方法让你火。随着抖音的传播,在西安永兴坊美食文化街区,游客们排队喝酒摔碗,一饮而尽,用力一摔,一段短视频上传完成“打卡”。西安摔碗酒火了一波又一波,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不远万里、不惜排队等候几小时,只为感受一次摔碗酒……“爆款”摔碗酒吸引了很多人慕名来到西安,但食客、围观者对摔碗酒的来历、寓意,却并不知晓。作为陕西本地人却频频吐槽“摔碗酒”.....



以下是来自陕西本地网友们的“疯狂吐槽”:“所谓陕西特色的摔碗酒纯粹就是一个噱头,“酒”根本不好,谁喝谁知道,还不如自来水……”“摔碗浪费的快,也算陕西特色?感觉更像是碗厂出来高价推销却卖不出去的廉价黑瓷碗……”“摔碗这东西真的与陕西特色无关,陕西人不会这么浪费的,过去在陕西农村,吃完喝完敢摔碗,那肯定会被骂败家……”
“如今全国各地的游客多的地方都有了这所谓“摔碗酒”,打的都是所谓的西安传统特色的牌,然而,这与西安当地的特色并没有关系。甚至连陕西电视台都市频道也报道了,澄清这不是西安特色。”
“摔碗这事情,古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上法场砍头或上战场诀别,喝完摔碗壮胆;另一种种是义结金兰,喝完摔碗结义,摔碗的朋友。
摔碗酒,民间传说是某个时代,土家族的两个族长或是兄弟之间有了恩怨,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两人决定尽释前嫌,于是共饮一碗酒,以示今后的友谊与和谐,饮过之后,将碗摔碎,以泯恩仇,也显示了二人的肚量和豪气。但是从今天的摔碗酒看,已经完全转化为一种友情的表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心与心贴的更近了。
“摔碗酒”这么简单的一项活动,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符号。一是碗,二是陶瓷。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农耕文化为基的民族来说,是重中之重。碗和饮食有天然的关系,中国人自古便非常珍惜碗。在陕西最古老的造碗的地方,千年炉火不灭的陈炉古镇,国家级陶瓷工艺大师孟树峰做了一辈子的碗,他表示,从未听说过有摔碗的习俗。



陶瓷,西行丝路上的重要货物,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中国被赞誉为陶瓷之国,陶瓷技艺便最古老的“硬科技”。在中国三彩大师郭爱和看来,陶土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有限资源,制陶技艺也是异常艰辛。一个好好的碗买来当成娱乐摔了,这是对陶瓷人付出的不甚尊重。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碗在生活中十分重要。碗,代表着饭碗,一只碗甚至可以用上一辈子,古人过年如果不小心打了杯碗,要说一句“岁岁平安”,在心理上图个吉利。
专家普遍认为,摔碗绝非传统民俗,即便在极个别地方存在,也会有特殊原因。将摔碗做为商业景点的一个体验式促销手段,也无不可。但是,把这样的促销行为上升到一个城市和地区文化和传统民俗的高度,则有不妥。城市营销 更要讲好文化故事。任何一种传统民俗,总能在当地寻得根源,如非遗项目,大多有百年历史,并不断传承。这其中,除了手艺,还体现出的价值观。
中国自古就不存在以摔碗为娱乐的文化习俗,即便在商家所称的摔碗酒起源地陕西岚皋县,当地老人也表示没有这种传统。商业行为中的这一“摔”,虽可解释为“摔来好运、摔走霉运”,但不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亦不符合中国传统精神。若将这种商业营销上升为品牌文化,则在创造“伪民俗”。传统文化要引起大众的关注,往往需要“表演化”的手段,这涉及到庞大的游客市场。与固定的本地市场消费需求不同,更大的需要夸大的效果,甚至歪曲文化的价值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文化在流变的过程中,如果以讹传讹而不加以指出,将会出现传统文化的真正流变。



摔碗酒是典型的商业营销手段,有一定借鉴价值,但作为消费者,应当心里有数。虽说把摔碗酒当成陕西的传统民俗尚待商榷,但不可否认,“排队两小时,摔碗五分钟”确实火了,一年摔掉了20万只,并给西安在网络上的走红加了一把柴。但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内涵如何诠释,现代时尚的国际化都市形象如何彰显,“西安故事”还需更多人讲出来,并且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