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
武夷山“坑爹”,我们泡完再去漂
2018-05-24 08:23  浏览:280

所以说,什么今天看着日本女孩长相甜美,明天吹捧韩国或者欧美女孩丰满,玩笑一下就过去了! 真正的对于华人审美还是自家妹子漂亮,高矮胖瘦不一而足,但是这就是典型的东方美,柔美养眼,温婉宜人
一、陶然有山,何处医情殇?


“这是新开的客栈吧?连我这个本地人都不知道。”出租车开过了头,又返回来,司机有点不服气,还在自言自语地辩解。但我不再回应他,拿起行李,自顾沿着竹林里的石阶往里走。

我的房间叫“有忆”,四层最后一间。其实,有些人比较介意走廊尽头,疑神疑鬼,认为不吉利,我倒不以为然。房间呈淡蓝色,算是“自然乡土风”,床头写着“淡蓝,炊烟,讲故事”,旁边的竹竿上还挑着一盏圆形的灯,如一轮明月。窗外呢,有片竹林,翠色袭人,许多夏虫正在鸣唱,此起彼伏,仿佛在欢迎我的到来。我便不由得欢喜起来,人嘛,就应该诗意的栖居。

二楼走廊尽头可以爬到后山。半坡是一片茶园,周围种满竹子。我摘片茶叶放在嘴里,入口清香,回味略苦,让人想起旅程。再往上行,山腰有座小亭子,里面坐着一位白衣姑娘,低眉顺眼,似乎正在摆弄茶具。

刚过立夏,天气有点闷热。茶田如画,竹影摇风,姑娘的长发如瀑布般垂落下来,画面很美,我便举起相机想拍下来。她似乎发现了我的举动,有意摆正姿势,配合我拍摄。相机真是个好拍挡,能找到最合理的借口搭讪。我走过去,给她看我拍到的画面。她笑着说,眼袋太大。我解释,是拍摄的角度问题。

这是一座四角凉亭,里面布置得像茶室,有水有电有茶具。

就算不喝茶,坐在这里发会儿呆也不错。” 她说话云淡风轻,似乎不食人间烟火。
“敢情专程来发呆吗?”我调侃道。
“也算是吧。你是摄影师?怎么也来到这里?”
“我呀,来看武夷山的岩茶,顺便排遣无聊。”

一个喜欢写作的人,通常殚思竭虑,也写不出几行字,这种感觉很可怕。有时出去兜一圈,大概能找到新的灵感。看似虚无的方法,对我很有效。当然,我没好意思这样说,便和她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起来。原来,她是位画家,遇到不顺时,就会来武夷山看风景。女人所谓的不顺,无非是男女感情纠葛,所谓“为情所困”,我这样猜测着。

“忘记那些该死的往事吧,这地方应该清空所有内容,就像相机里的记忆卡,彻底格式化了才好。”
“我是不是有点犯二?不开心时总喜欢来这里小住,我喜欢她家的风格。”眼波流转,巧笑倩兮,模样极为撩人,这那里像个伤感的人?

她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边说边拿起茶台上的本子给我看。一幅尚未完成的漫画,题材是酒店吧台旁边一扇古色古香的月亮门。重点在于门上的对联:“有山寻戴故知雪,无菊寄陶然信茶。”适才路过这里,所以记得,现在细品,才发现这幅对联借用“雪夜访戴”与陶渊明“采菊东篱”典故,而且嵌入酒店的名字,甚为高妙,体现出主人“心远地自偏”的思想境界。

难得遇见女文艺青年,我笑道:“你得将我画进去。”
“好啊,这门上贴着我的姓氏,所以我就画下来。”
“姓戴?”
“陶。”
“不会叫陶然吧?”我有些惊讶,“怪不得你喜欢这里。”
“你可以这样称呼我啊。”她调皮地说。

一只长尾雀从竹林里蹦达出来,探头探脑,毫不掩饰地卖弄身上华丽的羽毛,憨态可掬。我悄悄指给她看,她“哇”地一声,急忙去抓相机,结果长尾雀“扑楞”一声,羽翎像花儿一样绽开,眨眼飞得无影无踪。我说你可以将这景象画出来,她抱怨道,真不是什么好鸟,飞那么快,都没看清模样。

五月的武夷山,天气有点儿怪哉,一霎儿晴,一霎儿阴。刚才还艳阳高照,这会儿居然下起雨来。

回到酒店,正好碰到古琴演奏。琴师身着汉服,边弹边唱。闻声而来的客人们列坐四围,神严肃,好像都是小学生,正在听老师讲课。陶姑娘小声说,现在弹奏的是《平沙落雁》,自己最爱听。我想起兰州市区有“平沙落雁”雕塑,但如果和古琴曲对照,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雨点儿打在竹叶间,飒然作响,与琴声和鸣,营造出一种高古旷远的气氛。于是,我们就这样品茶、听琴、观雨。如果心灵受到创受,这里就是最好的疗养圣地,至少暂时可以忘却那些俗事的纠缠。可惜我不是钟子期,即使有高山流水,也只能当作竹林里的雨声来听了。好在这女琴师断然不会摔琴,因为这古琴金贵呀,据说价值20万呢。哎呀,瞧我这思想,俗气得冒泡泡。

陶姑娘显然是行家,她纤细的手指轻叩茶杯,估计在应和古琴曲的节拍。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只见她的眼角挂着两滴晶莹的泪珠,如梨花带雨,人见犹怜。我自觉无从搭话,更无从安慰,便悄然离去。

雨断云停,窗外的竹叶愈加青翠。青蛙就像起哄似的,鸣声一阵高过一阵。相对蚊蝇袭扰,蛙声简直就是自然赠送的催眠曲。打电话给前台,让他们送盒蚊香,前台说不需要,因为种有什么专门的驱蚊树,周围不会有蚊蝇,我便释然。

陶然,有山;陶然,有忆。今夜,我要枕着蛙声入眠,或许能做个好梦罢?

二、最是“坑爹”,一泡价值两千块


少年时曾读过一篇描摹武夷山的风景游记,里面写道:“轻盈的白云骤然变色、加重,风从毛竹林中扇起,直上山坡,云在万籁的啸声中逐渐聚合,有如胡笳中千军万马在统一的将令中即将出击。”于是,我的记忆里便储存了一道风景,武夷山的云雨、武夷山的山水、武夷山的人们,如诗如画,令人无限神往。

后来,终于有机会探访武夷山,登上天游峰,漂过九曲溪,感知武夷山的雄奇与灵秀,但还是觉得不够,意犹未尽。

幸运得很,今年立夏,我再次来到武夷山。既然是重访,就不走寻常路,在当地朋友的建议下,来一个“岩茶之旅”。岩茶者,因“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而得名,以“岩骨花香”而著称,是中国名茶,也是乌龙茶中的极品。岩茶主产于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根据生长条件不同,分正岩、半岩与洲茶。顾名思义,正岩品质最好,产于海拔高的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和流香涧、悟源涧,也就是当地所称的“三坑两涧”。正岩以下低海拨区及周围所产,品质渐次,称为半岩、洲茶。

我们这次主要游览正岩核心区“牛栏坑”。牛栏坑位于武夷山景区内,土质肥沃,日照时短。据说以前因农户养牛而设置围栏,所以叫“牛栏坑”。斗转星移,如今谁还会在这么金贵的地方养牛?

沿着简朴的台阶路往里,见溪流潺潺,茶田丛丛。陆羽《茶经》中说:“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山多风化岩,最适宜茶树生长。牛栏坑“肉桂”为正岩主要品种,当地简称“牛肉”,马头岩、天心岩等处所产简称“马肉”“心头肉”,听起来奇哉怪也。“三坑两涧”除肉桂,还有半天妖、水金龟、老君眉、北斗、佛手、水仙等多达800余个茶叶品种。

牛栏坑其实是东西走向的河谷洼地,沿涧有石砌磴道,南侧岩壁多摩崖石刻,如“虎”、“寿”及“红军经过此山”等。“三坑两涧”留下许多与茶有关的传说故事,就像“水金龟”,原产天心岩,一场大雨将其冲到牛栏坑,双方就归属问题提起诉讼,耗费千金,是以声名远播。

岩茶于四五月的晴天采摘,通常取“一芽三叶”。虽然刚过立夏,但采茶人丝毫不见懈怠,各家各户茶园里都有戴着斗笠、挎着竹篓的采茶人。沿途遇见挑着竹筐麻袋的汉子迎面而来,我们便侧身靠边,让他们先行。一担少说也过百斤,山路崎岖,步履蹒跚,足见茶事之劳心劳力。

当然,辛劳总会换来回报。牛栏坑肉桂的市场售价令人乍舌,在岩茶市场,最便宜的“牛肉”,每斤也在8000元以上,精品售价超过10万元人民币。实际上,最昂贵的岩茶不是牛栏坑的肉桂,而是比牛栏坑稍高点儿的九龙窠母树大红袍,只有六株,早已停止采摘,所以有价无市。母树大红袍现被列为武夷山“主要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存与景观”,当作武夷山岩茶的精神与象征被“供奉”起来。

关于大红袍,与当地天心寺有段不得不说的故事。明洪武年间,一位举子进京赶考,结果中暑晕倒在路边,被天心寺方丈以浓茶入药救起。这举子后来蟾宫折桂,回来报恩,将状元大红袍披在茶树上,“大红袍”因此而得名。清顺治时,天心寺茶僧钻研出乌龙茶制作工艺,“大红袍”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人称“乌龙茶至尊”。

明永乐时,朝廷赦封天心永乐禅寺,赐天心寺茶为“大红袍”,现在寺里还有块今人题刻的“大红袍祖庭”石碑,说明天心寺与大红袍的渊源。

“牛肉”为什么这么昂贵?因为肉桂对生长环境要求高,产量少,又采用古法制茶工艺,理论上十斤青叶才能产出一斤成茶,得来不易,所以成为茶中皇族。事实上,武夷山肉桂成品茶总量也不过6000斤,一车就能拉完,能不贵吗?肉桂茶中有个品牌叫“坑爹”,号称“一两黄金一两茶”,2017年每斤市价达13.6万元人民币。只看名字,不禁失笑,其实本意是“牛栏坑茶叶的爹”,即取自牛栏坑最早种植的一批肉桂茶树,并非真要“坑爹”。

在天心寺用过斋饭,便去参观古法制茶工艺。“坑爹”的掌门人叫吴永鹏,专做肉桂,长得精神,人称“肉桂王子”。看似年轻,却是有着十余年制茶经验的“老司机”。

手工茶坊的院子里晾满刚采下来的茶叶,这就是“晾青”,然后“静置”,即均匀薄摊于浅竹盘内,放在恒温室内。接下来还要经过“摇青”、“杀青”、“炒青”、“揉捻”,“烘干”、“复焙”,最后成品。这个流程一气呵成,中途不能停歇,所以院子里坐满制茶师傅,一个工序完成,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制茶流程大同小异,各品牌茶叶间的区别,也就在这些工序细节的处理上。今天参观了前三个工序及有关设备,还体验了一把静置过程中的摇筛。“肉桂王子”说,这个环节能使茶叶出现红边,成品茶所谓“三红七绿”即源于此。

“肉桂王子”还有个得意作品,名叫“三天两夜”,即花费60个小时,3600分钟,正好三天两夜制成一款茶。

参观“坑爹”,当然要“喝上一壶”。 同行几人,喝掉两“泡”,每泡8克,价值4000余元,寻常人家,哪里应付得了? 可惜我是“牛饮”,只能用“其味甚佳”来形容,实在有些“坑爹”。

夜深了,“摇青”开始,武夷山的空气中弥散着浓厚的茶香味儿。想起有部电视剧叫《茶是故乡浓》,不过,北方没有拿得出手的茶叶,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盘腿坐在炕上的老人家,在土火炉上熬煮“罐罐茶”。
上次去武夷山,等九曲溪竹排漂流排队等了2个多小时,听一厦门的妹妹讲,大红袍产量极低的,但是,满大街到处卖大红袍的

应该是周边的岩茶,母树大红袍早已停止摘采,花多少钱都买不到。最后一次采摘是2006年,制成后放在博物馆。
大红袍母树,画圈的地方有四株,旁边还有两株,共六株。最后一次成茶放在博物馆,之后停止采摘,所以现在有钱也买不到。


三、九曲溪漂流,悬棺里到底有啥?


来到武夷山的人,大致都要体验“一爬一漂一泡”,也就是爬山、漂流和泡茶。可以说,没有经历过这三种境界,就不算来过武夷山。

武夷山“奇秀甲于东南”,而天游峰位于景区中心位置,登临则可尽览云海苍茫,九曲回环。徐霞客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五年前我曾登上天游峰,这次重访,因为时间不足,便只作“一漂一泡”。

昨夜雨声淅沥,今晨还不见停歇,但也不妨碍我们往九曲溪。九曲溪漂流起于星村镇,终于一曲溪畔的武夷宫,长约10公里。在门前的小贩处购得一张雨披、一双套鞋,湿腻腻地排队登上竹筏。待我们坐稳,两个汉子挥着竹篙,各自用功,只听“咕”的一声,就出发了。筏尾戴眼镜的汉子推介他的讲解,上次来时收10元,如今翻番,可见物价的涨幅远甚于薪资。

因为下雨,水流浑浊而急速,但两岸丹崖叠翠,云雾缭绕,宛如仙境般奇幻。戴眼镜的汉子身形瘦弱,但嘴上的功夫颇为了得,能将九曲溪的每座山峰、每块石头、每题石刻,都说得活灵活现,如双乳、铁板、巨蚌、仙女、神鳄,再添油加醋地点缀些黄色小笑话,逗得大家开心不已。文化的九曲溪,也需要这样的小俗气。

南宋朱熹作《九曲棹歌》,“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接着,他从“一曲”唱到“九曲”,使得九曲溪声名远播。后来的名士,将九曲溪漂流当成风雅事,在两岸岩壁题诗作赋,以示“到此一游”。今人所唱歌曲,当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最为应景,不过,只有四五十岁以上的官样人物才敢唱出口。

我有“探险欲”,极力搜索九曲溪岩壁上的悬棺。同天葬、水葬、火葬一样,悬棺也是古人对逝者一种安置方式。九曲溪两岸的峭壁上,还存有悬棺遗迹十余处,其中白岩和观音岩的两具船棺保存完好,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最有价值的随葬品是龟形木盘,有商朝青铜时期的文化特征。

武夷曾属瓯地,或许这些悬棺就是“闽瓯”先民最后的归宿?中国古代称东部民族为“夷”,夏商时有“武夷族”,据说可能属马来人种,但不是定论,现统称为“古越人”。悬棺是什么样子?因为架得高,距离远,从江流中只能看到洞口些许散乱的木头。《武夷山志》载:“船长二丈许,中阔首尾渐狭,类梭形,传为圆木刳成,且具棹楫,然遥望之弗能详也。”或者:“长丈余,阔三尺。” 可见悬棺为船形,有大船,也有小船。至于怎么搬到悬崖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再加玄幻故事的点染,变得神秘莫测。

除九曲溪古越人的悬棺,我曾在贵州紫云县的格凸河中游看过苗人悬棺,在重庆郁江和酉水看过仡佬族悬棺。若论年代,武夷山的船棺悬葬最为古老,格凸河苗人悬棺则有不足百年者。相对来说,川滇一带的“僰[bó]人悬棺”最为传奇,始于春秋战国,也是快要化成土的棺材瓤子。

唐张鹜《朝野佥载》云:“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弥高以为至孝。”何谓“五溪蛮”?因其地五条溪流而得名,大抵与今天土家、苗、瑶、侗、仡佬等民族素有渊源,再往前推,与东夷、九黎、蚩尤都能攀上亲戚,可见不论西南还是东南,这悬棺葬俗一脉相承,至少是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结果。

悬葬习俗多出于穷乡僻壤的少数民族。可是,费这么多力气将棺材搬到悬崖峭壁上,到底为什么?《云南志略》云:“人死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堕者为吉。”这理由真让人哭笑不得,不遗余力地放上去只是为了尽快掉下来?还得尽快掉下来。就好比说,人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死亡,真让人“无语竟凝咽”。

想来,从古到今,这悬棺也掉下来不少,不知给他们的子孙是否带来福祉?现在依然稳妥者,眼底经过的云烟和人事,怕也数不清了。今人将这些悬棺当成宝贝,用以推断三千年前的人和事,用以厘清我们自己的来龙去脉。棺中人要是知道,怕也要笑醒。

整个漂流过程约一个半小时,今日因雨后水流急速,则要快十几分钟。到“一曲”后,水流平缓,左岸有株树,居然长得像个“茶”字,引得众人频频按下快门。还有棵大树横亘于江心,说是被雷劈断,工作人员正准备将其拖走,以免影响过往的竹筏。

终点是武夷宫。穿过宋街,迎面为春秋馆,里面陈列着武夷山的“家史和档案”。院内两株桂花树,已近九百岁。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经过千年修行的桂花树,恐怕都是圣贤了。
@都是渣人 2018-05-20 14:20:12
山还是那个山,人已不是那波人矣
-----------------------------
楼上好!
@昆仑子 2018-05-15 11:19:38
大红袍母树,画圈的地方有四株,旁边还有两株,共六株。最后一次成茶放在博物馆,之后停止采摘,所以现在有钱也买不到。

-----------------------------
我也在月初去了武夷山探茶,朋友在正岩有一小块茶园,另外也收一些半岩的鲜叶。我也参与了从采茶到制茶的全过程的体验,感觉茶人们在这个季节真的很辛苦,拼的是体能。
由于时间关系,这次只去了牛栏坑,到了天心寺。本想挤时间去一下红茶的圣地桐木关,但实在没时间了。下次会去一下桐木关。
顶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