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德山 据《中医中药秘方网》文 整理编辑 2013-06-29
中医肺胀治方:皂荚丸
张某,男,70岁。2009年12月9日初诊。间断性咳嗽,胸闷20余年。咳喘呈持续性,每逢冬季加重,多次住院治疗,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10天前因受凉咳嗽加重。胸部憋胀,不能平卧,咯痰白黏胶固,难以咯出。伴心悸,下肢水肿。经某医院门诊治疗,诊为“肺心病合并急性感染”,经西药对症治疗,效果不显,要求中医治疗。刻诊:患者呈半坐位,喘息抬肩,喉中痰鸣,口唇紫绀,颈部青筋暴张。胸呈桶状,四肢不温,下肢水肿,按之凹陷不起,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滑无力。中医诊断:肺胀,证属痰浊内壅,阻塞气道,气体易入而难出,致肺脏气胀。急宜涤痰逐饮,豁通气道。予皂荚丸:取皂荚250克,刮去黑皮,涂以芝麻油,置火上烤焦黄,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以枣膏和汤送服。每次1丸,每日4次口服。
药后次日早晨,痰液变稀,咯出大量稀痰,自觉胸部宽畅,咳喘胸憋续减,至晚已能平卧,紫绀消失,喘咳已平,连服5日,诸症平稳,继以健脾养心,固肾纳气之法巩固。随访一年,病情较稳定。
按:肺胀是因咳嗽、哮喘等症,日久不愈,肺脾肾虚损,气道滞塞不利,出现以胸中胀满,痰涎壅盛,上气咳嗽,动后尤显,甚则面色晦暗,唇舌发绀,颜面四肢浮肿,病程缠绵,经久难愈为特征的疾病,属西医慢性阻塞性肺病范畴。
皂荚丸以皂荚为主药,味辛性温,入肺与大肠二经,功专涤痰开窍,且有通便之能,使表里通畅,肺气得降。《本草求真》谓:“其力能涤垢除腻,洁净脏腑,故痰浊胶黏,缓药性之烈以护胃。”因药性峻烈,必须掌握以下指征,方可应用,否则不宜轻投。1.喘咳胸憋,不能平卧为主证。2.痰浊胶黏难咯,或咯出大量痰后喘息减轻。3.胸廓圆隆如桶状。
皂荚丸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而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系涤痰峻剂,疗效确切,价廉易得,使用方便。病人服皂荚丸后,痰液变稀易咯,大便溏,日2~4次不等。病人往往因之而喘憋减,腹胀纳差等证亦随之而除,全身情况好转,除个别病人有咽痒或轻度恶心外,未见损伤正气之弊病。
肺胀为本虚标实之证,皂荚丸只治痰浊阻塞而致喘憋之标。证情缓解后需调补肺、脾、肾以固本善后,可选用参蛤散、麦门冬汤、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麦味地黄丸等。
老年性肺气肿体疗与食疗
梁安荣教授正在为患者辨证施治。
老年性肺气肿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因机体组织退化所致。一般70岁以上的人,差不多都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但大多数都没有症状出现,患有支气管炎和哮喘的老人,很容易继发成肺气肿。肺气肿患者,易患呼吸道感染而经常哮喘,容易出现肺性心脏病并导致心力衰竭。前不久,记者采访了北京朝阳医院中医专家梁安荣教授,请他讲一讲老年人如何防治肺气肿的问题。
肺气肿是怎么回事?梁教授说,肺气肿是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发展的后果,病人的终末细支气管远端部位过度充气膨胀,并有肺泡壁的损伤或破裂,以致肺组织的弹性减退,肺容积增大,含气量增多,而肺功能下降,故称之为肺气肿。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胸廓、脊柱出现老化,胸廓的前后径增大,胸廓似桶状,维持呼吸功能的胸廓运动出现障碍,再加上肺组织的老化,肺的弹性回缩能力减退,呼吸的潮气量减少,肺泡潴留气增多,因而肺泡腔扩大,形成所谓的?老年性肺气肿”,如果有些老年人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细支气管因慢性疾病的损害,而逐渐变得狭窄,以至于产生不完全阻塞。肺泡内气体的积聚,导致肺泡膨胀或扩大,久而久之,终末支气管的远端部分可能出现过度充气膨胀,并有肺泡壁的损伤或破裂。这样,肺气肿将出现得更早、更快。
肺气肿病人吸气时空气可以进入,而呼气时不能完全排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导致人体相对缺氧。长期缺氧后,可能发生肺心病、肾功能不全;重症缺氧后,可以发生脑功能减退,甚至昏迷,肺气肿很容易导致肺大泡,也容易出现肺泡破裂,可能出现气胸。
对于肺气肿,应采取哪些防治方法?梁教授说,肺气肿一旦形成,其病理改变不太可能复原。但是,如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阻断病情进一步发展。首先,要积极有效地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控制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反复发作;有吸烟嗜好者要戒烟,成功戒烟比药物治疗的效果还好。对于肺气肿病人,除应用必要的药物外,还可采用中医食疗及体育疗法。日常呼吸功能和体质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抓紧体育疗法的锻炼。肺气肿患者主要表现呼气不足,呼气困难,所以,调节呼吸的锻炼,有助于本病肺功能的改善。如果病情允许,还可选择一些耐力性锻炼项目,以增强体质,促进呼吸功能。
如肺气肿的早期就进行体育疗法,疗效会比较显著。早期肺气肿的病变和症状比较轻,体能分类多为一、二级,即日常生活和普通简单活动还可应付,只是步行耐力差,爬山或上楼梯感到气短。在这一阶段进行体疗比较有效,可预防病变继续发展。体能在三、四级的肺气肿患者,谨慎地、系统地进行体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增进体能。因此,只要没有禁忌症(急性感染、心功能严重代偿不全),肺气肿患者都应进行一定的体育疗法锻炼。下面介绍一些体育疗法和中医食疗的方法:
一、体育疗法(着重训练对运动的耐受力,也就是增加体力,增强体质):
步行:每日步行500-1500 米。开始时可用自己能适应的速度走;以后可先用自己能适应的速度走一段,然后用稍快速度走中间一段,冉用慢速走完剩下的一段。
上楼梯练习:可每天一次。体弱者可从最简单开始,第一天上一级,下一级;第二天上二级,下二级;如此逐日增加,最后增至上24级,下24级,上下楼梯的时间亦逐渐缩短;最后争。取能在18~20秒内上完24级。体力稍好的患者,可每天练习上下楼梯5分钟。
广播操、大极拳:适宜于体力中等者练习。太极拳对肺气肿患者是一项很好的放松运动,有助于松弛紧张、焦虑等情绪。
篮球、游泳、爬山、慢跑等运动:适宜于体力较好的、年龄不大的早期患者练习,对肺功能的锻炼很有好处。
呼吸体操:肺气肿呼吸体操的特点是采用腹式呼吸,加强呼气。所谓腹式呼吸,又叫做隔式呼吸,就是主要靠腹肌和隔肌(俗称横隔膜,在胸腔和腹腔之间)收缩而进行的一种呼吸。吸气时,隔肌收缩,位置下移,向腹腔施压,腹壁隆起,同时胸腔体积扩大。呼气时,则正相反,隔肌松弛,回复原位,同时腹肌收缩,腹部凹下。腹式呼吸在外形上表现为腹部有节律地鼓起(吸)、凹下(呼)。
腹式呼吸最好在仰卧位时进行。两手放在腹部,然后有意识地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凹下。腹式呼吸可穿插在其他体操之间进行,也可通过气功的方式来练习腹式呼吸。在仰卧位时做腹式深呼吸,每天可进行两三次,每次一二十分钟。经过这样的练习,还有助于形成新的呼吸习惯。
二、中医饮食疗法:
.用莱菔子(捣碎)15克粳米100克。将莱菔子与粳米同煮成粥,早晚温热服食。有化痰平喘、行气消食的功效。适用于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
.生萝卜、鲜藕各250克,梨2个,切碎捣汁,加蜂蜜25克调匀后,分2~3次饮服。
.鲜南瓜500克(去皮切片),红枣15—20枚,红糖适量,加水煮20分钟,每日分2次服。
.银杏8枚,红枣10枚,糯米50克,共煮成粥,每日早晚分 2次服。
.生梨1个,挖去核,放入川贝母粉5克,隔水蒸熟,每日服1次。
梁教授最后强调说,对于肺气肿病人,要保证充足的热能供给,保证优质蛋白供给,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每日应有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各种鱼、禽、瘦肉、蛋、奶及豆类食品,应尽可能保证,做到每餐荤素搭配,粮、豆、菜混食;新鲜蔬菜及水果不可少;特别是绿色叶菜类含丰富的维生素及无机盐,对提高细胞免疫力有重要的作用;要鼓励病人多饮水,这有助于排痰。禁忌食用刺激性过强、过冷、过热的食物,如酒、茶、葱、辣椒等。
中医学理沦认为,临床上许多怪病预疾,与人体内的痰湿密切相关、痰饮是体内水液的病理性代谢产物,是引发多种疾病的根源之—。正常的水液代谢途径为:饮食所摄入的水液,进入胃中,经过脾胃的运化,输送到肺而分布全身,输送到膀胱而排出体外。如果水液代谢过程受阻,不能化生成为正常的津液,就会形成痰饮而停留在体内,引发不同的疾病。痰饮停留的部位不同,会造成不同的疾病。比如说,痰饮停留在肺部,会引起咳喘;停留于心窍,会引起癫狂,等神志失常;痰阻于胃肠,会引起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不适;停留于经络、关节,则会引起肢体麻木、关节疼痛;停于咽喉,会导致咽中梗塞不舒。为了消除痰饮,可以对症采用不同的方法。
健脾胃 取白术、姜半夏、枳壳各6克,加水煎煮后取药汁服用。古人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白术调理脾胃,其运化津液功能正常则痰无从生成。半夏通行脾胃气机,使痰饮无停留之所。枳壳辅佐白术、半夏,可促使蓄积的痰饮从体内排出。此法适用于痰饮停留于胃肠而致的恶心、腹胀等病症。
温肺寒 用干姜、桂枝各6 克,细辛1克,大枣50克。将前三种药物研成细末,大枣上锅蒸烂后去皮核捣烂。将药末与枣泥混匀,加入面粉和水揉成团,分成小块在锅中烙熟后即可食用。于姜、细辛温肺除寒,桂枝温通经络.大枣补益气血。做成小饼食用,食助药性,既能减轻药物的副作用,又能帮助药物发挥正常的治疗功效。此法可温肺化痰,防治老年人易患的咳喘、慢支等病症。
清热法 取鱼腥萆、芦根、连翘各15克,加水煎煮之后倒出药汁,加入冰糖调味后饮用。邪热郁滞肺中,会导致咳喘痰黄,胸闷气急等不适。此法所用的鱼腥草、芦根、连翘,具有清肺化痰之效。适用于肺炎、支气管炎等病症的治疗。
豁痰法 取茯神、菖蒲、竹茹、莲子心各10克,加水煎点后服用。痰饮阻塞心窍,往往造成心神不安,甚至精神恍惚,语言错乱等症状,根据痰邪作祟的发病因素,选用茯神、菖蒲来豁痰开窍,竹茹、莲子心清心火,安心神。此法适用于心烦失眠、神志不安等病症的治疗。
益气法 取甘草、浮小麦、人参、橘红各15克,研成细末之后加入蜂蜜,调成药丸服用。每次3克,每天1次。人参、甘草、浮小麦补五脏,安定神志。橘红化痰排浊。此方适用于痰饮停滞而兼有气短乏力、虚烦失眠等病症的治疗。 (林慧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