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0月5日,母亲病逝,赶回韶山,跪守慈母灵前,悲痛至极,挥笔写下了他一生中最长的诗作《四言诗·祭母文》。“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这是一篇念颂母亲的绝唱,字里行间浸透着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眷恋和失去母爱的痛惜。还含泪写了两副挽联,其中一副写道:“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在写给新民学会老同学的信中,曾说:“这是人生一个痛苦之关,像吾等长日在外未能略尽奉养之力的人,尤其生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痛!”
四言诗·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擘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赍。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辉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图为《祭母文》抄件。▼
对母亲有很深的感情。1918年,文氏在娘家养病,十分挂念病中的母亲,奔赴北京前夕,亲自请郎中开了一个药方,寄给舅父。1919年春,他刚从北京返回长沙,就将母亲接去就医。1919年10月,文氏不幸逝世,日夜兼程,从长沙返回韶山为母亲守灵,面对暗淡的油灯,回想起慈母的桩桩往事,他悲伤不能自禁,席地而就,写下了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祭母文》。
这篇《祭母文》以恳挚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地追述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和美德,表达了一个儿子爱母、念母、思母、报母的一腔挚情,具有撼人心魄之艺术感染力。
“祭文”就是祭奠亲人和好友而写的押韵的文辞。明代徐师曾在《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中说:“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语之中,又有散文、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的这篇《祭母文》采用四言韵语,可说是一首四言诗。它重在叙事和抒情,歌颂了母亲的盛德和养育之恩,表达了自己对母亲逝世的无限悲痛之情。
全文分五部分来表述:此诗前16句总略叙述母亲生平及养育儿子们所备受的艰辛磨难。尤其是“中间万万,皆伤心史”这二句读来令人耸然震动,母 亲一生所经历的一切全都是一部伤心史,这些伤心事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呵!连作者自己都不忍心全部将其写出来,而是尽力使自己心 里平静,待慢慢缓和地吐露。
接下来的30句述说母亲的“盛德”,对母亲的博爱、慈祥、爱心,对母亲的仁、义、礼、 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五德”予以高度赞美。
再接下来22句讲说母亲的隐痛及抱恨方面。劈头二句:“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已说得很明白了,母亲的憾恨就是因为处于三纲的最后。我们知道在一个“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的封建社会里,母亲(也可引申为广大女性)一直都处于受压迫、受统治的地位。处于如此地位,母亲怎能施展她自身的抱负呢,这就是母亲的“恨偏”,她精神上的痛苦在这一点上极为突出。母亲除了有精神上的憾恨以外,还有对儿子及亲朋好友们的回肠百结的 牵挂。这也是一种憾恨,因为不能再抚育儿子们了,不能再报答“好亲至爱”了,也不能关心那贫困的亲戚邻里了,这一切她只能交 待家人去作。而其中她最关切的是儿子们今后一生定要好自为之,做好人,行善事。
再接下来的8句,收束前面母亲的“盛德”与“恨偏”,勉励自己一定禀承母亲的德行,而且还要努力弥补母亲的“恨偏”,要牢记 于心,念念不忘。
最后9句写在家中祭奠母亲的情况,并收束全文。同时,再次表达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很多,但可惜时间苦短,只能提纲挈领式地 从大方面来陈说母亲的伟大与仁爱。告诉母亲,儿子今后对你有说不完的话,日子有多长,儿子的话就有多长。 此刻敬上一杯酒。安息吧,母亲。
这篇《祭母文》虽用的旧体,但其中有新意。一方面对母亲颂扬,一方面指出母亲的隐恨(即:“恨偏”)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造成的。 而且文中叙述与抒情配合妥贴,读来令人感到言真意切而又文情俱佳。全章文法也极考究,层层递进,回肠荡气,同时也写得端庄 大方。
的启蒙老师毛宇居评价说:“此文脱尽凡俗,语句沉着,笔力矫健,皆至情留露 ,故为之留存,以为吾宗后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