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论 - 译文 ----文章出自《黄帝内经》的《素问》部分的第四十四篇。
黄帝问道:五脏都能使人发生痿病,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脉,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肾主全身骨髓。所以肺脏有热,灼伤津液,则枯焦,皮毛也呈虚弱、干枯不润的状态,热邪不去,则变生痿?;心脏有热,可使气血上逆,气血上逆就会引起在下的血脉空虚,血脉空虚就会变生脉痿,使关节如折而不能提举,足胫弛缓而不能着地行路;肝脏有热,可使胆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养而干枯,以至筋脉挛缩拘急,变生筋痿;脾有邪热,则灼耗胃津而口渴,肌肉失养而麻木不仁,变生不知痛痒的肉痿;肾有邪热,热灼精枯,致使髓减骨枯,腰脊不能举动,变生骨痿。
黄帝问道:痿症是怎样引起的?岐伯说:肺是诸脏之长,又是心脏的华盖。遇有失意的事情,或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则使肺气郁而不畅,于是出现喘息有声,进而则气郁化热,使肺叶枯焦,精气因此而不能敷布于周身,五脏都是因肺热叶焦得不到营养而发生痿?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悲哀过度,就会因气机郁结而使心包络隔绝不通,心包络隔绝不通则导致阳气在内妄动,逼迫心血下崩,于是屡次小便出血。所以《本病》中说:“大经脉空虚,发生肌痹,进一步传变为脉痿。”如果无穷尽地胡思乱想而欲望又不能达到,或意念受外界影响而惑乱,房事不加节制,这些都可致使宗筋弛缓,形成筋痿或白浊、白带之类疾患。所以《下经》中说:筋痿之病发生于肝,是由于房事太过内伤精气所致。有的人日渐感受湿邪,如从事于水湿环境中的工作,水湿滞留体内,或居处潮湿,肌肉受湿邪浸渍,导致了湿邪痹阻而肌肉麻木不仁,最终则发展为肉痿。所以《下经》中说:“肉痿是久居湿地引起的。”如果长途跋涉,劳累太甚,又逢炎热天气而口渴,于是阳气化热内扰,内扰的邪热侵入肾脏,肾为水脏,如水不胜火,灼耗阴精,就会骨枯髓空,致使两足不能支持身体,形成骨痿。所以《下经》中说:“骨痿是由于大热所致。”
黄帝问道:用什么办法鉴别五种痿症呢?岐伯说:肺有热的痿,面色白而毛发衰败;心有热的痿,面色红而浅表血络充盈显现;肝有热的痿,面色青而爪甲枯槁;脾有热的痿,面色黄而肌肉蠕动;肾有热的痿,面色黑而牙齿枯槁。
黄帝道:先生以上所说是合宜的。医书中说:治痿应独取阳明,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阳明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能濡养宗筋,宗筋主管约束骨节,使关节运动灵活。冲脉为十二经气血会聚之处,输送气血以渗透灌溉分肉肌腠,与足阳明经会合于宗筋,阴经阳经都总会于宗筋,再会合于足阳明经的气衔穴,故阳明经是它们的统领,诸经又都连属于带脉,系络于督脉。所以阳明经气血不足则宗筋失养而弛缓,带脉也不能收引诸脉,就使两足痿弱不用了。
黄帝问道:怎样治疗呢?岐伯说:调补各经的荥穴,疏通各经的输穴,以调机体之虚实和气血之逆顺;无论筋脉骨肉的病变,只要在其所合之脏当旺的月份进行治疗,病就会痊愈。黄帝道:很对!
振颓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药:生黄芪六钱,知母四钱,人参三钱,于术三钱,当归三钱,乳香三钱,没药三钱,威灵仙钱半,干姜二钱,牛七四钱。
口诀:补血参术仙,母乳没姜牛。
读方笔记之一:这个方,方名叫做振颓汤,振者,就是振奋精神的意思,所以要且补中之药,如人参、白术。再合用补气补血的黄芪当归、活血去瘀乳没牛、去风之威灵仙,合而为八字方针“补气补血、行血去瘀、补中驱风”
读方笔记之二:此方之意,也来自于《内经》所谓的“治痿独取阳明”,也就是说,治痿证,要反阳明经作为一个重点。张锡纯指出:“盖人身之筋以宗筋为主,而能荣养宗筋者,阳明也”。
读方笔记之三:此方中用牛七,意在引血下行,所以此方治的侧重在腿脚;如在上肢,则要重用桂枝。如手足并病,则桂枝与牛七同用。
读方笔记之四:张锡纯治风之药,除喜用甘松、威灵仙外,还爱重用天麻,他说:“筋骨受风者,加明天麻到取其能搜筋骨之风,又能补益筋骨也”。
痿症的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的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肌萎缩、肌无力、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病、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症、癔病性瘫痪和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遗症等,均属于“痿证”的范围,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筋骨痿软,手足不用,临床上以两足痿软、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
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调治脾胃。临床区分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证辨治。
痿证的辨证分型
肺热津伤
症见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湿热浸淫
初期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继而手足无力,大多见于下肢,肢体困重麻木,胸脘痞闷,大便粘浊,小便赤涩,舌黄厚腻,脉滑数而濡。
脾胃气虚
临床主要症状有四肢软弱无力,渐致缓纵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虚浮无华,舌淡胖,脉沉细或沉弱。
肝肾亏损
症见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腰脊痠软,头晕耳鸣,遗精滑泄,或月经不调,舌谈红少苔,脉沉细数。
淤血阻滞
症见四肢软弱无力,或麻木不仁,筋脉抽掣,甚者萎枯不用,舌紫唇青,或舌见瘀斑,四肢脉络青涩,脉涩滞。
中医认为痿证发生的原因颇多,如阴血虚则濡养不足;阳气虚则温煦不充;湿痰着滞、瘀血停留阻遏气机,妨碍血运,皆能导致筋骨、肌肉、皮肤失养,发为痿证。临床以肺胃津伤,肝肾亏损,湿热浸淫三个类型最为常见。
1.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瘦弱不用。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留"之谓也。以上病机重点在于肺热叶焦,导致五脏失濡,筋脉失养。若不及时调治,可能重伤五脏精气,使痿病更加严重。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久处湿地,或冒雨露,浸淫经脉,使营卫运行受阻,郁遏生热,久则气血运行不利,筋脉肌肉失却濡养而弛纵不收,成为痿病。即《素问·痿论》:"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也有因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或嗜酒,或多食辛辣,损伤脾胃,内生湿热,阻碍运化,导致脾不输运,筋脉肌肉失养,而发生濡病。同时阳明湿热不清,易灼肺金,加重痿病。以上病机重点在脾胃,湿热困脾,久则伤及中气,转为脾虚湿热,虚实互见,或流注于下,伤及肾阴。
3.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脾胃为后天之本,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成虚,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儒养五脏,运行血气,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瘦削,肢体痿弱不用。如果原有痿病,经久不愈,导致脾胃虚弱则痿病更加严重。《医宗必读·痿》云:"阳明者胃也,主纳水谷,化精微以资养表里,故为五脏六腑之海,而下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弛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即是造成痿病进展的原因。以上病机重点在脾胃二经,多属虚证。但脾胃虚弱,往往夹杂湿热内滞,或痰湿不化。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素来肾虚,或因房色太过,乘醉入房,精损难复,或因劳役太过,罢极本伤,明精亏损,导致肾中水亏火旺,筋脉失其营养,而成痿病。或因五志失调,火起于内,肾水虚不能制,以致火烁肺金,肺失治节,不能通调津液以溉五脏,脏气伤则肢体失养,发生痿壁。因此正如《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痿之为状,……由肾水不能胜心火,……肾主两足,故骨髓衰竭,由使内太过而致然。"
治痿汤
组成:淫羊藿30g,熟地黄18g,巴戟天12g,附片(先煎)18g,龙骨(先煎)18g,天麻12g,杜仲12g,白蒺藜30g,茯苓18g,猪苓12g,桂枝15g,白术24g,山药18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培补肝肾,健脾利湿。
主治: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中医辨证属肝肾不足,脾失健运,筋骨失养所致者。
按语:本证属筋痿、骨痿,为肝肾之病。治当补益肝肾,以地黄饮子合五苓散培补肝肾,健脾利湿。其中前方温而不燥,为补肝肾之良方。配后方以祛湿,湿去本虚则温补为宜,八味丸或天雄散加减。
起痿汤
组成:沙参9g,党参9g,石决明15g,牡蛎30g,当归9g,赤芍药12g,丹参15g,小蓟草30g,牛膝9g,仙茅9g,仙灵脾15g,虎潜丸(分吞服)9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平肝潜阳,滋阴活血。
主治:运动神经元病,症见下肢瘫痪有冷感,麻木痿软无力,不能站立,舌质红,脉细弦。
按语:本方证可因情绪激动,气逆于上,肝阳随之升动,血行不畅而致下肢筋脉失常。故以石决明、牡蛎、沙参滋阴潜阳;党参、赤芍、牛膝益气活血;仙茅、仙灵脾、虎潜丸补肾养筋;或加丹参行血,狗脊、续断、桑寄生强筋骨。在痿症已基本痊愈时给当归、赤芍、丹参、珍珠母、牡蛎、牛膝、狗脊、桑寄生、虎潜丸以巩固疗效。
痿症
不能起床,已成废人者,此乃火盛内炽,肾水熬乾,
治法宜降胃火而补肾水。方用降补汤。
熟地 元叁 麦冬(各壹两)甘菊花 生地 沙叁 地骨皮(各伍钱)
车前子(贰钱)人叁(叁钱)水煎服。
痿症
人有两足无力,不能起立,而口又健饭,少饥则头面皆热,咳嗽不已,
此亦痿症,方用起痿至神汤。
熟地 元叁 山药 菊花(各壹两)当归 白芍 人叁(各伍钱)
神曲(贰钱)白芥子(叁钱)水煎服,三十剂而愈
《内经·痿论》的记载大义是:肺热叶焦,即皮毛虚弱急薄,而生痿躄①。心气热,则生脉痿,筋纵而不任也。肝气热,则为筋痿,而宗筋弛纵。脾气热,则为肉痿,肌肉不仁。肾气热,则为骨痿,而足不任身。
痿症之因:或病后远行;或产后起早;或斲丧②异常,立行房事,劳伤骨髓,以致两足痿软者甚多。治宜补精养血壮筋骨之剂。又必须戒绝房劳,庶获全愈。起痿固真丸主之。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如夏日湿热盛行,感其湿热之邪而成痿者,宜李东垣清燥汤。
一人嗜酒患痿。予谓酒者湿热之物也,因酒成痿,与以清燥汤,良效。
起痿固真丸
人参(一两)黄芪(一两)当归(二两)牛膝(一两半)肉苁蓉(酒炙二两)熟地(四两)川芎(一两)杜仲(二两)木瓜(一两)鹿角胶(四两酒炙)虎骨(二两醋炙)茯苓(二两)黄柏(二两酒炒)陈皮(一两)盐知母(二两)熟附子(五钱)麦冬(二两)五味子(一两)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百丸,酒下。或作煎剂亦可。
清燥汤
清燥四君苍(术),陈(皮)(黄)芪(泽)泻麦(冬)当(归),升(麻)柴(胡)(黄)连(五)味(子)葛(根),(生)地(神)曲(黄)柏猪(苓)良。
①躄:bi4(音必)。两脚有毛病叫躄。两腿痿软不仁不能行路叫痿躄。
②斲:zhuo1(音拙)斲丧:沉溺酒色,损害身体。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痿症
症状:
痿证,是指肢体痿弱无力,肌肉萎缩,甚至运动功能丧失而成瘫痪之类的病症。四肢均可罹患,但以下肢为多见,一侧或两侧同病,故又称“痿躄”。轻证运动功能减弱,重证完全不能动弹,渐至肌肉萎缩软瘫。
中药治疗:
肺热津伤,筋失濡润症状: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
人参 麦冬 石膏 桑叶 杏仁 麻仁
湿热浸淫,气血不运症状:四肢痿软,身体困重,或麻木、微肿,尤以下肢多见,或足胫热气上腾,或有发热,胸痞脘闷,小便短赤涩痛,苔黄腻,脉细数。
方药:加味二妙散化裁。
苍术 黄柏 萆薢 防己
脾胃亏虚,精微不运 症状:肢体萎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腹胀,面浮而色不华,气短,神疲乏力,苔薄白,脉细。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 白术 山药 扁豆 莲子肉 茯苓 薏苡仁 陈皮 砂仁
肝肾亏损,髓枯筋痿症状:起病缓慢,下肢萎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目眩发落,咽干耳鸣,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药:虎潜丸加减
虎骨 牛膝 锁阳 当归 白芍 黄柏 知母 熟地 龟板
治重症肌无力(痿症)秘方
94.1 益气温肾汤
【来源】徐杰,《湖北中医杂志》(4)1988年
【组成】党参12克,黄芪18克,柴胡、升麻各7克,干姜、肉桂各6克,防风、生甘草各8克,赤芍、地龙、白芍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分3次温服。待病情好转后,可用上方加工成冲剂,每日3次,每次服20克,以巩固疗效。
【功用】温肾运脾、益气升陷。
【方解】方中的党参、黄芪、甘草、柴胡、升麻益气和中,升提脾气;又加肉桂,温煦元阳,兼顾脾肾;久病体弱者肾阳亦亏,故再加熟附片以助干姜、肉桂温阳运脾,益气升陷,适当佐以防风、赤芍、白芍、地龙祛风胜湿、活血通络。本方功专力著,疗效甚为满意。
【主治】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加减】畏光、流泪、纳呆,加羌活、苍术;复视、斜视、眼球活动受限,加川芎、全蝎、蜈蚣;面色?白、活动乏力,则红参易党参;病程长,反复发作,四肢欠温,加熟附片、鹿角霜;烦热口渴、舌质红、苔黄,去防风、干姜,加仙鹤草、旱莲草。
【疗效】治疗65例,痊愈(眼裂大小正常,且早晚无改变,伴随症状消失、新斯的明试验阴性)24例(其中重型10例、中型14例);好转(眼球症状好转、眼睑下垂上抬0.2厘米、全身症状好转)36例(其中重型12例、中型22例、轻型2例);无效5例(其中中型4例、轻型1例)。总有效率为92.3%。平均治疗天数为41天,平均好转天数为13天。
94.2 马钱子方
【来源】裘昌林,《上海中医药杂志》(1)1986年
【组成】生马钱子适量。
【用法】先将马钱子制成胶囊。取生马钱子用清水浸泡半日,去毛,切片后,用香油煎至呈棕黄色。捞出后用六一散粉吸附,筛去六一散,磨粉,每粒胶囊装入炙马钱子粉0.2克,备用。每日3次,每次服1粒,饭后即服,每隔2~4日增服1粒,逐渐加至7粒为止。如不到7粒而自觉肌体局部有一过性肌肉跳动、抽动感时,亦不可再增加。原来如服西药吡啶斯的明或新斯的明者,随着肌力逐步增加,可减少用量直至停药。肌力基本正常后减少马钱子用量,直至终止治疗。
【功用】开通经络,治痿强筋。
【方解】马钱子有毒,应严格掌握用药剂量。本品有开通经络、治痿强筋作用,药力强烈。经观察有效病例,均发现有局部肌肉的跳动感。这一反应,一定程度上可指导临床用药,此提示已达到治疗的最高剂量。
【主治】重症肌无力。
【加减】中气虚弱者,加服生黄芪30~45克,当归、白术各9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升麻、柴胡各4.5克,仙灵脾30克;脾肾两虚者,加生黄芪、仙灵脾各30克,当归、白术各9克,党参、熟地、怀山药各15克,仙茅、知母、巴戟天各12克;寒甚者,可再加肉桂、附子、鹿角霜(胶)等。均为水煎服。
【疗效】治疗8例,近期治愈4例(肌力正常、恢复工作);好转1例(肌力明显增强),无效3例(其中眼肌型2例均无效)。
【附记】本组多种病例每日服马钱子胶囊6~7粒,就出现肌肉跳动,未出现此现象者,也不能无限制加大剂量,以免中毒。为随时观察毒性反应,一般以住院治疗为宜。
94.3 玉锁润筋起痿汤
【来源】魏才旺,《中医杂志》(9)1986年
【组成】玉竹15克,锁阳12克,怀牛膝9克,龟板12克,怀山药20克,天冬12克,麦冬、知母各9克,炙黄柏3克,木瓜12克,枸杞子、甘草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润筋起痿。
【方解】方中用玉竹、天冬、麦冬、山药清热养阴、滋肾润肺、益肾生津;锁阳、枸杞子、龟板、怀牛膝补肝肾、益精血,健筋骨;知母配少量黄柏下润肾燥,上清肺金;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更借黄柏配牛膝以清下焦湿热;甘草伍木瓜以酸甘化阴。诸药合用,既能调补肝肾肺胃、滋阴益精、强筋健骨,又能清热化湿,扶正祛邪,本标兼顾,具有润筋起痿之功。
【主治】痿证(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肌肉萎缩或瘫痪)。
【加减】热重者,加生石膏、忍冬藤;湿重者加生苡仁、茯苓;病后或久病阴精亏损,去黄柏,加熟地;气阴两虚,去黄柏、知母,加黄芪、五味子。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94.4 冯氏匡罢汤
【来源】冯发祥,《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
【组成】生地12克,白芍、枣仁、麦冬、白附子、天竹黄、茯苓各10克,石斛、石决明、天麻各12克,石菖蒲、全蝎、炙甘草各5克,僵蚕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早、晚分服。
【功用】滋补肝肾,平肝化痰,祛风通窍。
【主治】重症肌无力,症见斜视、复视、闭目无力、语音低、吞咽困难、颈软头倾等以肝肾阴虚为主者。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较为满意。
【附记】若腹胀、纳呆、肢体困重、便溏者不宜用本方。
94.5 参芪益力汤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黄芪60克,党参18克,白术15克,甘草3克,当归头10克,陈皮3克,柴胡、升麻各10克,五爪龙30克,首乌20克,枸杞子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补脾益损。
【主治】重症肌无力。
【加减】肾阳虚者,加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肾阴虚者,加山萸肉、旱莲草或加服六味地黄丸;心血不足者,加熟枣仁、夜交藤;胃阴虚者,党参易太子参,加石斛、麦冬;兼湿者加苡仁、云苓;兼痰者,加浙贝母、橘络;有外感者用轻剂之补中益气汤原方,酌加豨莶草、千层纸、桑叶等。
【疗效】多年使用,颇具效验。
【附记】本方名为笔者拟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