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迷往往会对中华香烟赞不绝口,而车迷就很少对中华汽车情有独钟了。即使两者在名字上高度雷同,却依旧难掩中华汽车的微弱影响力。毫不客气地讲,关于中华汽车的最高评价,或许就是网上戏称的“国产宝马”。 正因为旗下多款车型酷似宝马,中华汽车才常常被人冠以“山寨”的头衔。这其实折射出一个尴尬的事实:虽然有着宝马这样牛逼的合资伙伴,华晨旗下的自主品牌中华却并没有获得“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优势,无论是销量还是品牌影响力都在一步步滑向深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创新乏力,与一线自主品牌差距越拉越大
财报显示,华晨中国在2016年总盈利(总收益减去总成本)为33.89亿元,虽然账面上看起来还不错,但其中,华晨宝马贡献了39.93亿元的利润。如果去掉华晨宝马所带来的收益,华晨中国的利润将为-6.04亿。显然,华晨离开了宝马,财务数据将会非常难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正因为有了宝马这个强有力的合资火爆,华晨可谓躺着也能赚钱,在创新的动力和决心方面并没有太多的支撑,模仿和炒剩饭依然是主旋律。
除了早期的中华骏捷让人有些印象之外,中华旗下的其他车型都找不到太多的存在感,此前的中华V5凭借山寨宝马X1的造型短暂红火了一阵,随即被其他自主品牌更具原创力和竞争力的产品迅速湮没。H开头的轿车系列更是惨不忍睹,H230和H320都是2012年推出的产品,H330则是2013年推出的,长时间的不更新换代在如此快节奏的中国车市必然要遭淘汰。即便是去年冒出来的明星SUV中华V3也在今年迅速跌落神坛,今年1-7月销量同比下跌近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