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从古至今,学佛之人世间无数,终了解脱能有几人。拜了、供了、诵了,岁月犹如流星掠空,无奈仍落六道轮回。何解?究其根源之一,与如何正确认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以人为本
於无垠空间,只有二物,即人类与世界。人类指我们自已,世界指我们生存的环境。无人类则无世界,因为没有人类,世界的存在毫无意义,性空。无世界则无人类,因没有世界,人类将无法生存,性空。人类是“根”,世界是“尘”,根尘相对,识随遍计执着分别,衍生出无尽生死烦恼。此即:世界本无事,万法由心生。
所谓法,指的就是事物,佛教对法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即一切万法都各自具有自体性相而不失不变,法即是规律、即是起用、即是一切尘境。任何一个事物的发生,必具相对存在的一体二面,不一不异。本质是性,现象是相,二者相互依待,不可分割。如《心经》中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復如是”。此说空就是本质,色就是现象,现象依本质的存在而存在,本质依现象的运动而显示作用。作用推动因果的产生。
如例(1)如没有虚空的存在,即不可能有日月风雨的存在,而众生只看到,和亨有日月风雨功用的现象,且忘却利益源於本质的能量实相。那么贪求利欲,丢弃实相的行为就是本末倒置,喙木求鱼。这就是佛说的“不了义”。其后果就是;人生坎坷,处处危患,事业难成,学佛不见佛。
又如唐朝时,有一名人叫李渤,他问智常禅师;佛教中说“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即巨大的须弥山可以藏在小小的芥子中,小小的芥子可以容纳巨大的须弥山)”,这绝对说不通,因为芥子不可能容纳须弥山,所以这唯是骗人。禅师以善巧方便的语言驳斥道:别人说你读破万卷书,是智慧之人,那你的脑袋怎能容纳万卷书呢?李渤当即无言。恍然大悟。所以,学修经典,必须“了义”。
如例(2)诸多行者认为“五蕴”是苦厄之源,灭除五蕴,痛苦就不再产生,如此认识即迷於界内事理的见思二惑,跌进有为文字陷阱。是对经典的误读。五蕴是灭不了的,它是人生俱来就有的身心现象,苦的根源并非是五蕴本身。羌佛于《藉心经说真谛》中云:“如果照见无我法实相,就证受想行识的四蕴空,没有我相时证到色蕴空。内而身心,外而世界,无内无外,万法皆空。是指内空和外空的境界。证到这个境界,就内外平等,万法就皆空了。”其意为;五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由此可知,苦厄的根源是法尘对五蕴的染着。所谓染着,指(内尘)第八识心体內蕴含的业种,和(外尘)人类生存环境之物质与精神的侵蚀,导致五蕴功用取向的质变。犹如一把刀具,其功能可害人,可救人,但刀具的本身并无善恶分别。趋善与趋恶,关键在於是何等心识所操纵支配那支拿刀具的手。
如例(3)文革期间,山西昔阳有个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的小山村。由于因地制宜造出梯田,国家号召:“农业学大寨”。此后全国农村恰如雨后春笋,照学照搬。在江南水乡竟有人把优质高产水田,费功费时费力地堆成梯田,此成历史笑柄。其后因果昭然。这个事例告诫我们;大寨人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因势利导,得利于公益。水乡人迷惑于事物的现象,劳命伤财,南辕北辙,无明缘行。《大乘义章》巻三中云:“凡夫迷失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妄想就是业障,就是轮回之业。如以学佛修行而言,要依佛法的真义而修。众生各为生命个体,根器、俢为、层次各不相同,不可一概而论。所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只为度脱有情众生。
二、实事求是
(1)真修与假修。在学佛修行过程中,只闻不思是假修。假戒无定非真慧。闻的是理,思的是义,除妄凈心,定中起慧,智辩真伪。一念不生是真心,动即妄心。羌佛于《藉心经说真谛》中云:“以观照之理,照见实相般若之体,通过体会、察见、猜度、反进、判析之后,再以此理去照见实相的体,这时,体就是一种具体的东西,无得之相就是体。”(P63)依理行法必须实践,用佛法解决人生所面对的一切问题。至於“戒”,是实俢中最关键的一步,戒的实相是向自己的习性开刀,撕下伪装,断除恶疾。由此才能净心入定,亲见本智。反之,则是假俢。
君不闻“佛口蛇心”的故事吗?曾有一老翁,吃斋茹素,每夜诵念佛号,寒暑从未间断。有一居士前往探望,看其正在烈日下织鱼网。居士问:“老人家何必如此辛苦?”老翁答:“儿孙捕鱼,常缺网就找我要,不够应付啊。”居士言:“您既好善,怎又织鱼网呢?这罪业不小啊。”老翁复言:“唉,正因如此,所我每天夜半诵念佛号千声,以五百消罪业,五百种福田啊。”居士叹道:“此真乃结网缚已,造业自毙呀。”凡学佛者,不俢三业,百年白废。
(2)法与法尘。法的属性有两个方面,简说之,则是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即世间法,是依因缘和合,聚散无常,有生灭之法,缘起的“有”虽幻但具功用,趋于功用之途的行为,必造善恶二业,因业招果必受报应。《中论大疏理海论》中对缘起的解释:“有相连、相依、相对三种含义”。如有和无、善和恶、生和灭等,都是相依和相对存在。无为法即是出世间法,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不生灭、不来去、无彼此的—宇宙自然法度运动之轨律。
法尘:羌佛于《藉心经说真谛》中云:“意对纳之诸境,就是意识所分别的境界,外境、内璄,指法尘,法尘普遍在五根之上,随每一根对境之时,意根即随根倶用,将根对之境攝入意根而为分别,法尘指世间一切之有形与无形、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就为攝一切有为的影子(基因)落在意地之处。就是一切有为法的因缘、惑业因果种子,落在意识深处,记忆存留即为法尘。就是因果关系。无六根之理,即所见诸物,意不随之分别,则无执,就变成性的本体,无住则慧眼之观。就进入无相之境了,所以,虽然对境,但没有分别它就没有。”(P366)亦即法尘是意根所缘的境界,分别事物的好坏,随对诸法生起善恶之念,此念摧动相对应的情绪外显,这个“念”就是法尘。日常所做之事,虽已过去,但对前尘影事,常忆不忘,即是法尘的作用。
如例:一先生在公司受到表彰奖励,回家路上,虽然天气阴冷,但仍感如沐春风,一切见闻觉知是愉悦的,见谁谁好。如果先生在公司受到领导严厉批评,回家路上,虽已阳春三月,仍如跌入冰窟,怒气瞋心,见谁谁孬。这就是法尘的现行。表彰与批评只是一种现象,并无自性,但绝不能忽视它的作用和影响。先生的心理觉受来自于(外境)法尘对(自我)意根的染着,而导致先生心随境迁。如观其本质,真实境为自我心识作意而着相(着相:意为被虛妄的现象迷惑而扭曲了心智)。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以佛法对治,则能释然明心。
(3)佛法与方便。佛法是佛陀体证所觉之法,是佛所说之教法。《成实论》卷一举出佛法有六义:1、善说;如实而说。2、现报;使人于现世得果报。3、无时;不待星宿吉凶而随时得修道。4、能将;以正行教化众生至菩提。5、来尝;应当自身证悟。6、智者自如;智慧者自能信解。所谓方便,是指善巧、权宜、能够随时设教、利益他人、随机应变、化度众生的智慧和方式,是能够使人便利、得益的途径。众生的根器不同,只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最容易接受的,才是方便法门。
《法华经》中云:“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除了一乘其余皆是方便。方便法是行菩提道为乐利众生之方便,而使用的一些方法,但方便不可成为随便,应以菩萨道的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法,来约束方便法的使用,否则可能造业犯因果而不知。错误的方便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往往对行者形成“语障”、“理障”“智障”,很容易成为法执以至使人迷失本心(迷信)的邪恶工具。
(4)平等心与不平等。《华严经》中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徳相,但因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而所有一切众生是心变识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念念成形,形形有识。而产生一切众生的原因是:无始无明,一念不觉。”
简说之:平等的是性—本质。不平等的是相—现象。
如例(1)以学佛行者而喻,有男女老少、出家僧人、在家居士、修行有前后、根器有好差、功德有大小、证量有高低、等等。这些表述都是现象。这就是不平等的状态。而本质只有一个;都是人,“只要是人同具佛性”,同样在学佛,只要精进修行,都可成就解脱。这就是平等性。
如例(2)赵州的赵王前去拜访从谂禅师,禅师正在休息,于是躺在床上说:“大王,我现已年迈,实无力下床接待,请见谅。”赵王毫不介意,和禅师聊得很开心。回去后派一将军给禅师送来重礼,禅师忙到门外相迎。事后弟子不解问禅师:“前日赵王来时,您不下床,这次赵王部将来,您反而下床相迎呢?”禅师笑道:“你们有所不知,接待客人有三等:上等客人,用本来面目接待;中等客人,用礼貌接待;三等客人,用世俗应酬接待。”赵州禅师的待客之道,看起来是有三等,实际上,禅师从差别相中揭示了平等自性的本质。此即是因人、因事、因境、因时、因地而宜的智慧所在。
三、探明真相
佛教的目的,是度化众生。从历史进程看,一期教化的中心理论是“缘起”论。从现象层面上论述佛理;二期教化的中心理论是“性空论”。从抽象逻辑层面论述佛理;三期教化的中心理论是“意识论”。是从禅定直观的认识,和精神实践层面上论证佛理的。分成三期(三个层次)教化的目的,是因才施教的方便法门,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层次,用不同的方式,说不同的法,度不同的众生。逐步向众生揭示真理的目标。不管是俗谛(相对真理),还是真谛(绝对真理),都是在论证或自证“空观”。对人和法的实有自性,用真俗二智观察,均不存在。所谓的一切存在,都在“不二”之中。
如例:思与想二字,为何“闻思俢”中用思而不用想,五蕴中之“想蕴”用想而不用思呢?
一般行人解释:“思、想,皆以心识起用,都可理解,思即想,想即思,没什么不同”。这是无明所至我执,落於自我认识的偏见中。
有识贤士解释:“思则心依田而成立,田乃众人生存之本,心依根本为实相。想则心依相而成立,相乃无常变异之源,心依无常为幻象。所以“思”代表正念、凈心、智慧、实相。而“想”代表妄念、染着、分别、假象”。然道理虽通,但从境界的层次来说,即执迷於本体假有。意思是说;类比、喻说,是方便法门之“指”,所指之处是法性真如之“月”,目的是让众生明悟佛教真义。这里的方便之“指”是现象,而真如之“月”才是本质。我们明了“指”的作用即可加以利用,但不可执迷于假有现象之“指”。否则,心系真如之“月”,又法执于“指”舟,是永远登不上“彼岸的。”
“羌佛于《藉心经说真谛》中云:“1.外道隔於我执,2.二乘滞於空证之偏。只知住於空境,所叫自了汉。3.近情失於取捨之偏。(属於有情、有生命的,取捨执着的偏)。4.浅智惑於有无之偏。执着世相。我们要离四不偏,常住空有不二,就无时不在般若的定中。”(P112)
因此,当年神秀禅师偈中所说:“身是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以境界而言,虽很优秀但还是落在“有”上,虽以明心,尚未见性。而僧人惠能偈中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境界由“无”悟入空性,而其后成为禅宗六祖。
羌佛于《藉心经说真谛》中云:“欲证本性,就要言语道断,心行寂灭,自证自悟。起心动念,即由空性的道理落入凡夫意识,一切现象,随便多庄严的诸佛菩萨,都是虚妄的,见到一切现象,不执着才是如来,才是般若智照,照见实相本体。(P66)
何为空性?此有一《蛇与绳索》的经典事例,从某个侧面来说明:“一男子走进幽暗房内,见一条蛇蜷曲墙角,大惊失色。事实上他看到的是一条女人用的花纹腰带,由于恐惧,慌乱中误认所见之物,进退不得,瞬间反复经历痛苦和焦虑的煎熬,这就是佛教徒所说的“轮回”。随男子之后进门的朋友见状,忙打开灯,事实上只是一条女人的花腰带。男子确信自己安全自由了,这种觉受就是佛教徒所说的“解脱”。男子的解脱是基于一个谬误威胁的消除。本来就没有蛇,亦没有任何造成他恐惧受苦的实物。
析空(1);男子朋友打开灯,指出无蛇之时,并未说蛇之消失。不是说蛇不见了,而是本就无蛇。正如空性并非释尊所造,但实乃释尊所觉。觉者挥手即抹去众生苦难,此为迷信。佛的慈悲在於以自身体证所觉的空理,在幽暗的五浊世界里,为众生点亮一盏真理的明灯,让我们得见万法实相。
析空(2);男子恐惧的心理陷于此景假象中,必产生逃离之心。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以佛法对治无明,抵达无无明的“彼岸”。智慧能让我们从恐惧和痛苦中解脱。因为,我们亲见了一切现象的本质。
析空(3);我们的日常经验充满了不确定性,欢乐、烦恼、期待、野心,以及由燥动的心识自我作意,创造了黑暗和阴影,因而让这条“蛇”的幻相更加生动。这里,佛法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了解,我们的痛苦和妄想,都来自于我们自造的幻相。
析空(4);性空、虚空、真空等。名词不一,其意无二。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心量广大,犹如虛空。世人知空,但不知空空,故而不是毕竟空。
(空空之义:彻底否定一切自性和摧毀一切空执。)
析空(5);佛提供了许多路径和方法来发现真相。在佛教中有成千上万的道路可循。因不同的疾病需用不同的药方,走那一条路,要看弟子的心态以及上师所具有的证量和善巧而定。这就是“法无定法”。
(析空:辩析明空之理;体空:证明当体即空!)
空性者。空间之本性、本体、本质即是,汝心亦是!无处不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遍尽虚空,一切万物之本,一切众生觉悟成就之本,能得入者,一切悉知。羌佛于《藉心经说真谛》中云:“……要知道空性真如,本无相体,故空相亦无,若还有相有空,则是有为分别之相,是意念所生,分段无生之理,声闻不知是自身本具的佛性所显。声闻虽然证到本性、本体是同一体,但有浅证、深证、彻底圆证之分,只要有差异,就有分段。无生即是不生不死的道理。又如;室内原有一灯,未开门时灯无失,开门之后灯无得,就相等于我们迴光返照,察见本性以后见到它了,你未见,它本体不动,今天你开门见了,它本体还是不动,所以这里面不但不增不减,而且无可执着。众生自性与佛性无二无别,皆具法身,无明障迷,本来无失,光明智悟,亦復无得。(P436)(本文属个人学佛心得体会,请阅者谨慎考证)
黑 子 二0一六年九月二十二日
【浅析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2018-06-05 14:58 浏览: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