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重复、易位、倒位等。
有何遗传学效应?——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序,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二)染色体数目变异
1.染色体组与染色体分组
何谓染色体组?怎样进行染色体分组?
观察:教材P86雌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P87雄果蝇染色体组图解。
思考:正常情况下,多数动植物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是两两成对的。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抽取1条,全部染色体就可分成两组。由此所得的每组染色体有何特点?
——“全而不同”(画图示意):每组染色体因携带每对等位基因之一而包含生物全套遗传信息,各条之间互为非同源染色体,共同组成一个“染色体组”(基因水平上称之“基因组”)。
讨论:
a.下列细胞各有几个染色体组?
画几个细胞简图;图像如教材P22练习中的各分裂期细胞;基因组成分别为Aaaa、Aaa、Aabb、AbCD的细胞。
b.含Y染色体的果蝇精子染色体组(教材P87 雄果蝇的染色体组图解)携带控制红眼或白眼性状的遗传信息吗?考虑到果蝇Y染色体还可能有X染色体所没有的基因,那么果蝇基因组测序至少要测定几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如果是对人和水稻(2n=24)进行基因组测序呢?
2.染色体数目的个别增减
实例1(教材P91): 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病。对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可以看到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推测21三体形成的可能原因。
画图分析:
初级性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时,21号同源染色体没有发生分离;
或次级性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时,21号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
实例2:人和果蝇有几种性别畸形如下表:
思考:
a. XYY男性是父母哪一方在减数分裂的哪个阶段出现异常引起的(教材P40)?XXY男性呢?
b.请解释教材P38 Bridges实验结果:
白眼雌蝇(Xw Xw)× 红眼雄蝇(XW Y)
↓
红眼雌蝇(XW Xw) 白眼雌蝇(?) 白眼雄蝇(Xw Y) 红眼雄蝇(?)
2000~3000只 1只 2000~3000只 1只
此即遗传学史上著名的“果蝇X染色体不分开现象”的发现(1916年),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萨顿假说。
3.染色体数目的成倍变化
1)二倍体和多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二和多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这样吗?)。
多倍体植物有何特点?自然条件下怎样形成(减数分裂异常,形成染色体加倍的配子。关注三倍体香蕉的形成)?人工如何诱导(阻断体细胞有丝分裂,使染色体加倍)?(多倍体动物为何罕见?)
2)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单倍体如何发育而成?单倍体植株为何高度不育?雄蜂为何能育?
思考:“倍”是指一个染色体组吗?单倍体就是指“一倍体”吗?
(三)人工诱导多倍体
1.方法原理
正在分裂的细胞
低温、秋水仙素处理→↓
抑制纺锤体形成,细胞分裂停止,染色体数目加倍
2.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教材P88)
讨论: 能否看到葱或蒜(2n=16)分别含16条、32条、64条染色体的中期、后期细胞?能否看到从二倍体细胞变化成四倍体细胞的过程?
3.多倍体育种
实例:(同源)三倍体无籽西瓜(3n=33)的培育(教材P89)
思考:
a.为什么用秋水仙素处理芽尖?
b.三倍体西瓜为何无籽?绝对无籽吗?
c.每年制种麻烦,有无替代方法?(组织培养三倍体;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未受粉雌蕊。)
d.三倍体种子细胞都含有3个染色体组吗?(种皮4n;胚3n;胚乳5n)如果母本是二倍体,
父本是四倍体呢?(种皮2n;胚3n;胚乳4n)(实践中为什么不采用这样的杂交方案?)
e.假定二倍体亲本的基因型是Aa,由四倍体母本结出的三倍体种子的种皮、胚和胚乳细胞基
因型及其比例如何?(种皮:AAaa;胚:1/12AAA,5/12AAa, 5/12Aaa,1/12aaa ;胚乳:1/12AAAAA,4/12AAAaa,1/12Aaaaa,1/12AAAAa,4/12AAaaa,1/12aaaaa)
总结:奇数多倍体的育种方法: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 + 人工杂交
(四)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何用? 如何利用?
实例:现有一株高杆抗病(AaBb)小麦,如何利用单倍体来选育矮杆抗病(aaBB)小麦新品种?
分析:
正常二倍体植株 AaBb
↓减数分裂
花粉 AB Ab aB ab
↓花药离体培养
单倍体幼苗 AB Ab aB ab
↓←秋水仙素处理
正常二倍体植株 AABB AAbb aaBB aabb
↓←选择矮抗
aaBB(纯合矮杆抗病)
总结:
1.原理:染色体先倍“减”后倍“增”(染色体变异)
2.方法:花药(花粉)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 + 秋水仙素处理,诱导染色体加倍
3.优点:相对于杂交育种,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缺点:技术要求高。
思考:
a.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所得植株基因一定纯合吗?花药离体培养所得幼苗一定都是单倍体吗?
b.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实际上运用了什么细胞工程技术?说明了什么?